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低温弱光对黄瓜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10,他引:45  
以设施栽培黄瓜为材料。研究了常温弱光和低温弱光胁迫期间以及随后的恢复过程中植株生长和抗氧化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常温弱光和低温弱光胁迫分别导致黄瓜植株生长减缓和停滞。根系活力下降.低温弱光处理过程中。SOD和GPOD活性上升,并以7℃处理尤为明显。但在恢复过程中这些酶的活性均恢复至对照水平.常温弱光对SOD活性影响不大,但在恢复过程中SOD活性则上升到一个比对照更高的水平,GPOD活性在弱光处理5d后迅速上升,恢复期间呈下降趋势.此外,常温弱光和低温弱光胁迫均造成MDA累积。  相似文献   
132.
透光抚育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植被碳储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采伐试验与相对生长方程法,设定5个处理,分别为:未透光(对照)、轻度择伐(25%)、中度择伐(50%)、强度择伐(75%)、全透光(100%)(抚育强度指蓄积量采伐比例)研究了透光抚育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的植被碳储量。结果表明:①透光抚育使其植被生物量(154.86±9.84~217.56±4.90 t·hm-2)显著降低,轻、中、强度择伐降低幅度相对较大且相近(21.1%~28.8%),全透光降低幅度相对较小(12.5%);②透光抚育对其乔木层(404.53±1.28~479.64±7.22 g·kg-1)、灌木层(454.87±9.82~474.52±5.82 g·kg-1)、草本层(401.24±8.65~419.52±7.98 g·kg-1)和凋落物层(348.91±13.21~376.03±12.36 g·kg-1)碳含量的影响并不同,降低了红松、家榆、紫椴树干碳含量(2.3%~6.1%,P0.05)和蒙古栎、紫椴与家榆树枝与树叶碳含量(2.6%~12.7%,P0.05)及灌木层碳含量(3.5%~3.6%,P0.05),但提高了红松树枝与树叶碳含量(5.4%~7.7%,P0.05);③透光抚育使其植被碳储量(68.38±1.78~97.40±2.98 t·C/hm-2)显著降低,轻、中、强度择伐降低幅度相对较大且相近(22.5%~29.8%),全透光降低幅度最小(16.1%)。因此,从维持其植被碳库考虑,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采取中低强度择伐或小范围上层全透光方式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33.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红花荷主要分布区8个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花荷在物种水平上其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4.86%,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H0)为0.3438;在群体水平上PPB为73.07%,H0为0.2763,说明红花荷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红花荷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群体内遗传变异占群体的70.29%,群体间占29.71%。Mantel检测表明红花荷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干扰素α-1b联合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 Tablets,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随即将120例CHB患者分为3组:单用ADV组(A组)40例;单用IFNa-1b组(B组)40例;IFNα-1b和ADV联合治疗组(c组)40例,疗程48周。分别于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查ALT复常率,HIhAg血清转换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DNA阴转率。其中各组中10人于治疗前及治疗48周行肝穿刺活检术,观察病理改变,根据炎症活动度(G)和纤维化程度(S)进行计分,同时采用纤维化半定量计分系统(sss)评分。结果:A组和B组ALT复常率,24周:X^2=4.80、7.92,48周:X^2=3.97、6.51,P均〈0.05;HBeAg转换率,24周:X^2=12.25、4.17,48周:X^2=-14.57、4.94。P均〈0.01;HBVDNA转阴率。24周:X2=-3.74、9.77,48周:X^2=6.98、11.95,P均〈0.05。c组24周和48周后ALT复常率分别为65.0%和87.5%,HBeAg转换率为35.0%和45.0%,HBVDNA阴转率为75.5%和92.5%,显著高于A组和B组。组织学肝纤维化各项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均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Y,.(SSS:t=-23.26、48.98;G:t=-53.88、94.30;S:t=-60.00、82.05,P均〈0.01)。结论:IFN联合ADV治疗CHB患者可协同抑制HBV复制,显著提高抗HBV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5.
鸣叫是鸟类种群内个体间交流的"语言",不同的鸣叫具有不同的意义。鸣叫行为对鸟类的集群、取食、求偶、报警等活动均有重要的影响。了解鸟类鸣叫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记录了笼养条件下暗绿绣眼鸟在不同条件下的鸣叫变化。共记录和分析了暗绿绣眼的雌雄普通鸣叫、雄性报警鸣叫与引伴鸣叫、繁殖期雄性领域鸣唱、个体间求救鸣叫与应答鸣叫、种间竞争鸣叫、黑暗环境下鸣叫等8种声音。结果表明暗绿绣眼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发出不同的鸣叫,鸣叫的多样性为其种群交流提供了有效的语言工具。  相似文献   
136.
庐山日本柳杉林下穿透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冠是降水到达地面前的第一个作用层,其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导致穿透雨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变异性,这既阻碍了对其的精确评估,也常常被认为是水文模型中蒸发量化的不确定来源之一。在庐山自然保护区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人工林内设置了面积30 m×30 m的样地,机械布置了37个截面面积为314.15 cm2穿透雨收集器,于2017年生长季(4—9月)共监测21次降雨事件下穿透雨量。分析林冠下穿透雨率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日本柳杉林下穿透雨率变化范围为2%—222%,平均穿透雨率为80%,穿透雨率随着林外次降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降雨量达到28 mm时穿透雨率趋于最大值,之后变化规律复杂未见稳定,二者之间最优拟合关系为二次多项式;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叶面积指数小于4.5时对穿透雨率的影响显著。不同叶面积指数下,穿透雨率达到最大时的林外降雨量不同。穿透雨率的空间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5%—114%,随林外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并在林外次降雨量大于20 mm以后,逐渐趋于稳定,二者之间以对数函数关系式拟合。观测点位的时间变异系数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大。叶面积指数小于5,降雨量小于20 mm时,降雨量是影响穿透雨空间变异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7.
转基因技术加快了林木遗传改良的进程。由于转基因林木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有必要对森林中转基因林木的分布等情况进行监测。基于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获取的森林平面影像,提出了真实地形下森林转基因林木抽样监测的策略。首先根据检验参数来确定需要抽样的样本数,然后改进了两种算法分别进行不规则区域内常规的和有孔洞情况下的均匀抽样。与之前的抽样方法相比,本方法提供了更好的抽样准确性和均匀性,更适应森林区域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8.
镰刀菌是植物的重要病原真菌,其入侵植物体可引起镰刀菌病害,给农作物和其它植物的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植物是抗性基因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镰刀菌相关抗性基因和抗性候选基因从不同的植物中被分离和鉴定,并应用于抗镰刀菌基因工程育种。对植物来源的镰刀菌抗性基因的种类及其作用机理、抗病候选基因、拟南芥-镰刀菌互作机制及基因调控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9.
张方  陈潘  赵书仪 《动物学研究》2013,34(3):196-203
为了解同域分布的两种无尾两栖类动物武夷湍蛙(Amolops wuyiensis)和凹耳蛙(Odorrana tormotus)在高噪音环境下的求偶鸣声特征及其适应策略,该研究利用超声录音设备录制并分析了繁殖季节武夷湍蛙和凹耳蛙雄性个体在同一噪音环境下的求偶鸣声。结果显示,繁殖期武夷湍蛙在不同时段均能发出3~6个音节数不等的单一鸣声,每个音节由2~10个声脉冲组成,鸣声平均持续时间为2198.20ms,主频为2231.90Hz,信噪声强差为33.00dB,且鸣声不含超声组分,不具备超声通讯的基础。凹耳蛙在每天的18:00—21:00有集中鸣叫行为,鸣声平均持续时间为331.80ms,主频为6665.50Hz,信噪声强差为37.00dB,且鸣声谐波包含超声组分,与前人描述一致。经进一步分析发现,武夷湍蛙和凹耳蛙的鸣声主频和声强均高于背景噪音,噪音不会对其鸣声产生掩蔽作用。通过比较分析得知,武夷湍蛙鸣声主频率<凹耳蛙,推测其声信号传播距离相对后者更远,该蛙在噪音环境下有可能通过调整自身的发声策略(即采用多音节鸣叫声、增加鸣叫时长和鸣叫频次等)来完成种内通讯,并通过改变鸣声时长来体现雄性自身的品质,以便提高对雌性的吸引力。而相同噪音环境下的凹耳蛙则可能采用较为节约能量的方式提高声信号频率的通讯策略,完成种内竞争和交流。  相似文献   
140.
以庐山自然保护区3个不同海拔样地采集的138根日本柳杉样芯为研究材料,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分析其径向生长与季节和月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低海拔处日本柳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相比于中、高海拔更敏感;中、低海拔径向生长与春季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低海拔径向生长与春季日照时数、夏季均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中海拔径向生长与夏、秋季均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高海拔径向生长与各个季节气候因子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显著;3个海拔径向生长均与当年1月均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中、低海拔径向生长与上年7月及当年7月均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高温会抑制树木的生长,低海拔径向生长与当年4月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当年4月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随海拔的升高相关性降低;庐山日本柳杉径向生长与主要气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日本柳杉径向生长主要受上年7及7月均温和4月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海拔是影响日本柳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响应的重要因素,最终建立的标准年轮宽度年表适合进行树木年轮气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