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肿瘤治疗策略以手术切除、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主。单克隆抗体药物因具备高效性和低毒性等特点,逐渐成为肿瘤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药物类型。噬菌体抗体库技术(phage antibody library technology,PALT)是一种新型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其将免疫球蛋白可变区VH(variable region of heavy chain)/VL(variable region of light chain)基因重组后整合在噬菌体载体上,并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将抗体表达到噬菌体表面,从而获得多样性抗体库。抗体库经过“吸附-洗脱-扩增”过程即可筛选获得到特异结合抗原的抗体分子及其基因序列。PALT具有抗体生产周期短、抗体结构可塑性强、抗体产量大、多样性高和可直接生产人源化抗体等优点,已应用于乳腺癌、胃癌、肺癌和肝癌等肿瘤标志物的筛选和抗体药物的制备等领域。文中综述了PALT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22.
高山植物叶绿体与线粒体位置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透射电镜对生长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达坂山(海拔3900m)的4种高山植物叶肉细胞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首次在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和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n)的叶肉细胞中发现了叶绿体“吞噬”线粒体的现象。在所研究的4种高山植物中,线粒体的数量均较多,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表现出不均一,且常分布在叶绿体附近,二者靠的很紧,常常可以观察到5~6个线粒体将叶绿体包围起来的现象。研究表明,高山植物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在位置上的这种变化是对逆境的一种适应,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态条件长期胁迫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
生物细胞主要依靠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产生还原力,该途径也是细胞内各种单糖分子相互转变和不同结构糖分子合成的重要方式。PPP途径能够在生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或代谢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金针菇单核体菌株W23基因组数据,使用KEGG数据库注释了与金针菇PPP途径相关的22个基因。进一步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研究了两个限速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1-dehydrogenase, G6PDH)与6-磷酸葡糖酸脱氢酶(6-phosphogluconate dehydrogenase,6PGDH)基因结构,并利用金针菇不同发育时期的不同组织转录组数据,分析了这两个限速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两个基因编码蛋白均具有行使其功能的保守结构域,定位在细胞质中,包含多个磷酸化位点。G6PDH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基因较为保守,进化与物种分类地位相一致。基因g6pdh与6pgdh的表达量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两个基因在菌丝阶段的表达量均高于子实体阶段,并且在菌盖中表达量高于菌柄,显示了PPP途径在金针菇不同发育阶段的活跃程度。本研究能够为金针菇生长和发育过程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4.
摘要 目的:探讨DTI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功能连接强度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21年3月在我院精神科就诊的精神分裂患者96例。将纳入的96例患者作为精神分裂组,选择同时期招募的9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用FMRIB软件库进行结构数据预处理和脑解剖网络构建,并进行相关的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组较对照组枕叶模块功能连接强度增强,较对照组皮质模块和额顶叶模块功能连接强度减弱(P<0.05),精神分裂组与对照组的默认模块和中央模块功能连接强度比较无差异(P>0.05)。精神分裂组与对照组各模块的结构连接强度比较无差异(P>0.05)。精神分裂组较对照组默认模式模块和中央模块的结构-功能连接程度增加,精神分裂组较对照组枕叶模块和皮质模块的结构-功能连接程度降低(P<0.05),额顶叶模块结构-功能连接程度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在精神分裂症组中,枕叶模块的结构-功能连接评分与疾病持续时间(r=-0.528,P=0.006)和PANSS总体症状相关(r=-0.174,P=0.003),皮质模块的结构-功能连接评分也与PANSS整体症状(r=-0.405,P=0.034)显著负相关。皮质模块的结构-功能连接评分与疾病持续时间之间显著负相关(r=-0.336,P=0.029)。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功能连接强度(功能模块水平上结构-功能耦合)发生改变,其结构-功能耦合的畸变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25.
去除基部果枝对不同基因型棉花部分早衰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个不同基因型棉花(GossypiumL.)为材料,通过去除基部2个果枝调节源库比例,研究在生殖生长初期调节源库比例对不同基因型棉花部分早衰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生殖生长初期调节源库比例对供试9个棉花品种的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TPAR)、叶面积系数(LAI)、不同结铃期所结棉铃对位果枝叶SPAD值变化率、棉铃脱落率、红茎比率及单铃重均有较大的影响,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去除基部果枝对延缓早衰的作用更为显著。(2)对于不同基因型棉花,改变生殖生长初期源库比例延缓早衰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去除基部果枝对于‘冀杂999’、‘国抗34’和‘荃银2号’3个品种早衰现象的延缓效应最好,而‘川杂棉33’居中,‘鲁HB标杂-1’等5个品种延缓效应较差。研究表明,在生殖生长初期去除基部果枝对棉花早衰有延缓作用,其效应大小在棉花基因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6.
烟台近海浮游动物优势种空间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8年春、夏季烟台近海海域的调查资料,以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为研究对象,运用Levins公式和Pianka指数分析了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空间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幼虫和桡足类是烟台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组成群体,春、夏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更替率为73.33%。依据烟台近海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值,可将其划分为广生态位、中生态位和窄生态位三大类群,广生态位种类为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主要构成群体,春季代表种类有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等,夏季代表种类有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克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等。生态位重叠指数与物种分布的环境位点的重合情况密切相关,广生态位种类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要高于窄生态位种类与其他种类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RDA分析表明,春季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空间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为海水温度、盐度和无机氮(DIN),夏季为海水盐度、叶绿素a(Chl a)、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_4-P)。  相似文献   
27.
应用ISSR分子标记揭示了5种缘毛类纤毛虫(Carchesium polypinum,Epistylis chrysemydis,E.plicatilis,E.urceolata和Vorticella campanula)的遗传关系.从34个引物中筛选到13个多态性高的引物进行研究.得到的遗传距离(0.666 7~1.000 0)显示ISSR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依据构建的UPGMA聚类树,V.campanula首先和其他种类分开;C.polypinum和E.chrysemydis聚在了一起;在3种Epistylis纤毛虫中,E.plicatilis和E.urceolata聚在了一起.对比由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发现:1)ISSR引物在缘毛类纤毛虫基因组中可以得到多态扩增;2)C.polypinum与Epistylis的关系近于V.campanula,在缘毛类纤毛虫分类中,单生或群居是重要的系统发育特征;3)E.plicatilis和E.urceolata的关系近于E.chrysemydis.在Epistylis属纤毛虫中,柄的中空与否是一个有用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特征.本研究表明ISSR方法在纤毛虫相近和相似种遗传关系研究中是一种新的有用方法.  相似文献   
28.
武汉东湖浮游生物群落DNA多态性与富营养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武汉东湖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湖区 ,即站 、站 与站 浮游生物进行了群落级 DNA多态性的 DNA指纹研究 ,并就其拓扑结构与富营养化特征参数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如下 :(1)各站点总氮、总磷及叶绿素 a分别为 1.14 6~ 2 .2 35mg/ L、0 .0 13~ 0 .2 10 mg/ L 和 4 0 .2 5~ 10 9.2 2 μg/ L;(2 )所筛选的 5个随机引物共获得 2 9个扩增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占75 .9% ,各引物扩增谱带数在 2~ 6间。站 的扩增条带数最多、谱带多态率最高 (6 9.6 % )、特有带最多 ;(3)特定浮游生物类群的特异性 PCR扩增谱带为 1~ 6条不等 ,站间差别甚小。聚类及综合分析表明 :DNA指纹拓扑结构与浮游生物及特定浮游生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丰度相吻合 ,并与富营养化主要指示参数存在明显相关 ,即在一定范围内浮游生物群落 DNA多态性与富营养化程度呈反方向发展 ,而原生动物则表现出同向性发展趋势。因此 ,群落级 DNA指纹分析不仅能为生态学研究洞开一片新颖的视窗 ,并有可能孕育出一种简便而灵敏的水体富营养化危机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29.
目的:对"谷子/柴胡套种"和"玉米/柴胡套种"两种套种模式下北柴胡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从化学组成角度阐明两种套种模式下北柴胡的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柴胡皂苷含量测定,结合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代谢组学技术以及全球天然产物社会分子网络,对两种不同套种模式的北柴胡进行全面比较.结果:玉米/柴胡套种的北柴胡药材...  相似文献   
30.
北部湾北部海域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8月份于北部湾北部海域5个观测站位获得的分层水样,分析了表层叶绿素a含量和表层微型浮游动物丰度以及类群组成;同时于现场采用稀释培养法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率(μ)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分析和测定结果表明:调查海区的微型浮游动物丰度400—1167个/L,类群组成以无壳纤毛虫为主;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1.50—1.13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为0.33—1.08 d-1;推算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以及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8.1%—66.0%和-7.4%—438.4%。相对于中国其他海区,8月份北部湾北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速率处于中等水平。调查期间,广西沿海高生产力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率大于微型浮游动物动物的摄食率,浮游植物生物量处于积累期;涠洲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生产力较低,微型浮游动物摄食作用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