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干旱地区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振兴  郭怀成  陈冰  张宁 《生态学报》2002,22(7):1018-1027
从干旱地区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动态性,综合性,多目标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出发,提出用不确定性多目标规划(IMOP)模型来解决干旱地区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生态环境规划优化问题,建立了干旱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不确定性多目标规划模型(IMOPMEES),应用模型算法退化形式进行多目标规划的求解,并以新疆和墨洛地区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IMOPMEES进行可持续发展规划,应用交互式调整和情景分析的方法得到模型在两种情景下的优化方案,进而对两种情景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研究表明IMOP模型可以充分反映干旱地区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并有效地协调目标之间的冲突,为干旱地区经济-生态环境规划工作提供了一种较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22.
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是红树林的生态系统工程师, 然而我国对弧边招潮蟹的研究相对薄弱。为了研究弧边招潮蟹的行为习性, 作者于2013年7—9月在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借助望远镜观察了弧边招潮蟹的11种行为。结果表明: 弧边招潮蟹主要栖息于潮沟两侧的林缘生境, 和大多数招潮蟹一样, 弧边招潮蟹的大部分时间(69%)用于觅食(进食+边走边食), 其次是站立(11%), 用于求偶的时间最少(0.23%)。弧边招潮蟹的繁殖期有延长的现象, 观察到的交配时间比以往的研究要短。除记录的11种行为之外, 还观察到弧边招潮蟹的探洞、边走边食边挥舞大螯、“投降”等行为, 表明弧边招潮蟹的行为较复杂。弧边招潮蟹的短距离迁移能力较强, 单次迁移距离可达30 m以上。生境、性别、时间等因素对弧边招潮蟹的行为影响较大, 手性和潮汐的影响较小。污染较严重的生境中弧边招潮蟹用于觅食和洞穴行为的时间均显著减少, 导致其生物扰动作用减弱, 从而不利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本文丰富了弧边招潮蟹的研究, 对全面、深入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 及红树林的管理和保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3.
冰川影响下的河流形成了独特的冷水生态系统, 为水生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冰川和积雪不断退缩、甚至加速消融, 破坏了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冰川积雪融水对河流水生生物及环境因子影响的研究现状, 探讨了冰川流域水生生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相关的方向。冰川积雪融水对河流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及遗传多样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某些水生生物在形态、生活史和行为适应能力等方面也产生了抵抗极端环境的进化。笔者提出应重点关注水生生物对冰川和积雪退化的响应机制与变化趋势, 以期为冰川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4.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一种全球性的、感染偶蹄动物的传染病。病毒衣壳对温度,pH敏感,容易在疫苗生产及储存过程中裂解为免疫原性较低的五聚体,影响疫苗的质量。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FMDV)对热敏感的机制研究对于疫苗抗原稳定性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循环热应激驯化方式诱导基因突变向耐热性发展,经噬斑纯化获得了驯化毒株M3,M9和M10。通过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驯化毒株P1区发生氨基酸突变,一步生长曲线表明驯化毒株氨基酸突变基本不影响病毒的复制,而驯化毒株相比野生型毒株衣壳耐热性有显著提高。驯化毒株M10单一位点突变(A1013T)增强衣壳稳定性,表明A1013T位点对于O型FMDV毒株衣壳耐热性的重要性,但机制仍待后期进一步阐明。该研究将为制备耐热性的FMD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底栖动物是山地溪流生态系统的关键生物类群, 其群落组成结构与时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成物种的生活型以及生活型构成。为认识我国高纬度地区山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以长白山龙湾自然保护区的典型源头溪流为对象, 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对五个断面进行定量样品采集, 结合溪流生境信息初步分析了源头溪流中不同生活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以及时空动态。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525头, 隶属于5纲11目35科82属, 其中水生昆虫以78属占有绝对优势, 优势种类包括Oulimnius属一种、直突摇蚊亚科一种(Orthocladiinae sp.)、Podmosta属一种、纹石蛾一种(Hydropsyche sp)、弓石蛾一种(Arctopsyche sp.)和钩虾属一种(Gammarus sp.); 底栖动物的生活型相对丰度表现为固着型最高, 其次为蔓生型和穴居型, 游泳型最少, 分别为50%、25%、17%和8%; 人为活动显著降低了底栖动物的密度、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 其中固着型和蔓生型底栖动物反应最为敏感。因此, 在源头溪流, 人为干扰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 生活型组成较物种组成对干扰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