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作物抗除草剂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综述了抗除草剂基因研究的意义、研究机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种转基因方法的优缺点,展望了除草剂抗性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2.
文华安  应建浙 《菌物系统》2001,20(3):297-300
本文报道采自贵州贵阳花溪和云南思茅的松塔牛肝菌属的两个新种,它们是网盖松塔牛肝菌Strobilomyces areolatus,和黑鳞松塔牛肝菌Strobilomyces atrosquamosus.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73.
红松针叶的凋落及其分解速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代力民  徐振邦  张扬建  陈华 《生态学报》2001,21(8):1296-1300
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针叶凋落情况及其分解过程进行研究,表明,红松针叶一般可存活3-4a,调查中存活的为6a。红松叶的寿命与光照密度相关,在针中密集及透光不足的地方针叶寿命较短。红松针叶凋落后,在林地上分解较快,一般4a后其干重保持率为16.6%。模拟实验证明,红松针叶的分解率与海拔和植被类型密切相关。在海拔低的红松阔叶林下,因气温高,分解较快;在海拔较高的云冷杉红松林和岳桦林中分解速度变慢,在高山苔原带分解最慢。  相似文献   
74.
文华安  应建浙 《菌物学报》2001,20(3):297-303
本文报道采自贵州贵阳花溪和云南思茅的松塔牛肝菌属的两个新种,它们是网盖松塔牛肝菌 Strobilomyces areolatus, 和黑鳞松塔牛肝菌Strobilomyces atrosquamosus. 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75.
76.
77.
利用有机溶剂萃取、制备型薄层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三步分离法从王不留行中分离出生物碱物质,鉴定并探讨其抗炎活性。王不留行种子经石油醚脱脂、乙醇回流提取,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依次萃取,获得水饱和正丁醇相(组分A3)。组分A3经制备型薄层层析分离,展开剂为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上层),于紫外灯254 nm、365 nm下检视,分为7个组分(组分B1~B7)。含量高且峰形简单的组分B2经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甲醇-水作为流动相,获得1个单体化合物(样品I)。经HPLC分析,样品I纯度高于98%。通过化学反应、UV、IR、LC-MS、1H NMR、13C NMR多种波谱分析方法对该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确定其分子式为C14H18N2O2,化学名称为N,N,N-三甲基色氨酸,中文名为刺桐碱(hypaphorine),属于吲哚类生物碱。再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炎症模型,观察刺桐碱的抗炎效果。连续给药6 d后,刺桐碱剂量为25 mg·kg-1时,可显著抑制小鼠耳廓肿胀,肿胀抑制率为52.02%。与阿司匹林(200 mg·kg-1)的肿胀抑制率(67.4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首次采用一条新工艺路线获得王不留行刺桐碱,并发现其在整体水平上具有抗炎活性,有望成为化学一类新药的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78.
褐稻虱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及抗虫品种资源推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谭玉娟  张扬 《昆虫学报》1997,40(1):32-39
本文报道近十多年来广东省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的研究结果,针对当前褐稻虱优势生物型及发展趋势,推荐优良的抗褐稻虱品种资源。监测结果表明;根据苗期抗性反应,分蘖期生存率测定,田间系统调查监测,广州褐稻虱田间种群对带有Bph1抗性基因的代表品种IR26的致害力不断增强,1992年以来抗性反应达生物型2的水平。1992~1994年在全省7个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取样测定及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型 2已上升为广东褐稻虱田间主害代的优势种群。多年的抗性鉴定结果证实,外引品种IR56、IR50404同其对应亲本PTB33、Babawee一样,对褐稻虱的抗性稳定,已推荐用作进一步抗 性育种的优良抗源。粳籼89等23个品种能抗褐稻虱生物型1和2,可及时替代带即BPh1抗性 基因的品种。  相似文献   
79.
苹果树腐烂病已成为严重影响甘肃产区苹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为确定其致病的致病菌,对采自甘肃省镇原县的苹果树腐烂病病枝,以组织分离和离体枝条接种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获得了一株苹果树腐烂病致病菌,通过培养特征、显微形态和rDNA-ITS序列分析综合鉴定及菌体回接实验,初步确定致病菌菌株P1为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相似文献   
80.
从大肠杆菌C-8制备和纯化唾液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肠杆菌产生的多聚唾液酸是一类线性的同聚合体,这由200个左右的唾液酸通过α2,8酮苷键连接。我们在前文[1]中已就产多聚唾液酸的菌种筛选及产酸条件作了叙述。本文将对多聚唾液酸的水解、唾液酸的纯化及鉴别进行研究,为今后应用打下基础。1材料和方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