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31.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差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脊柱外科因LDH住院手术治疗,且具有术前脊柱站立位全长X线片的患者共222例,其中男l25例,女97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0.97岁;应用图形分析软件Surgimap进行参数测量,在站立位全长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参数包括: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lordosis,LL)、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根据性别分组,比较不同性别之间各参数、发病累及节段、不同年龄段发病率之间的差异。应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DH患者男女性别之间比较发现,男性PI 43.82±8.66°,女性PI 47.75±8.50°,P=0.001(P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年龄、PT、SS、LL、TK、SVA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LDH患者所累及节段分别进行统计,P=0.480(P0.05),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LDH患者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进行统计,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24(P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然后将各年龄段发病率通过u检验进行比较,20-40岁段P=0.023(P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PI也可能与LDH的发病有关,男性患者PI小于女性患者,可能是在LDH发病中男性多于女性,且男性更早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2.
云南美登木悬浮培养细胞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组织培养方法以云南美登木(Maytenus hookeri Lose.)未木质化的茎和嫩叶为材料诱导出愈伤组织,经过继代培养建立了悬浮细胞培养系,培养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显示抗橙色青霉(Penicillium avellaneum UC-4376)生长的生物活性。对培养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2,3-diacetoxyl maytenusone(1)、角鲨烯(squa-lene,2)、β-谷甾醇(β-sitosterol,3)、2′,3′,4′-triacetylsitoindoside I(4)、salaspermic acid(5)、美登酮酸(maytenonic acid,6)、2α-羟基美登酮酸(2α-hydroxy-maytenonic acid,7)、6,11,12-trihydroxy-8,11,13-abietrien-7-one(8)和11,12-dihydroxy-8,11,13-abietrien-7-one(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通过2D NMR对化合物5-7的NMR数据进行了全指定,并修正了化合物5和6的部分碳谱数据指定。  相似文献   
33.
张建新 《蛇志》2001,13(1):48-49
1991年至 1 999年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毒蛇咬伤 3 76例 ,收到很好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 76例毒蛇咬伤患者中 ,男 2 1 6例 ,女 1 6 0例 ;年龄最小 8岁 ,最大 84岁 ,8~ 45岁 3 3 6例 ,45岁以上 40例 ;烙铁头蛇咬伤 1 3 6例 ,青竹蛇咬伤 1 1 0例 ,五步蛇咬伤 70例 ,银环蛇咬伤 3 0例 ,金环蛇咬伤 1 0例 ,眼镜蛇咬伤 2 0例。1 .2 临床分型 按入院时出现的临床症状轻重分为 :( 1 )轻型 :有局部肿痛 ,轻度头昏 ,精神紧张 ,食欲不振 ,无全身中毒症状 ,2 86例 ;( 2 )重型 :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嗜睡、…  相似文献   
34.
三化螟、二化螟及大螟成虫的飞翔能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飞行磨(Flight mill)装置对三化螟Tryporysa in certulas(Walkr) 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及大螟Sesamia infirence(Walker)成虫的飞行能力进行了测试,结 果表明:三化螟与二化螟成虫的飞翔能力基本一致,其有效飞行日龄均为4天,成虫羽化后无明显的生殖前期(<1天),卵巢发育为II级时(1日龄)飞行能力最强。最远累计飞行距离可达32公里以上。雌雄虫具有不同的持续飞翔能力。大螟是这三种螟虫中飞翔能力最强的一种,具有极强的持续飞行能力,雌、雄虫可分别达32与50公里以上,大螟的有效飞行日龄一般为6天,且具有2-3天的生殖前期,卵巢发育为II级时飞翔能力最强,随日龄的增加,飞翔能力逐步下降,大螟成虫具有远距离扩散飞翔能力及一定的迁飞生理行为基础。  相似文献   
35.
产β-甘露聚糖酶内生菌的筛选及酶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黄豆种子中分离出17株内生菌菌株, 利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出3株产β-甘露聚糖酶的内生菌。摇瓶培养并分别测定其酶活力, 其中一株酶活力较高, 达54.59 U/mL。经生理生化性质测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 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酶学性质分析发现, 该酶最适作用温度和pH分别为30 °C?50 °C和7.0, 在50 °C保温2 h酶活仍保留68%, pH 5.0?9.0条件下保温1 h酶活仍保留64%以上; Zn2+、Ca2+、Co2+、Ba2+、K+对该酶有激活作用, 其中以Ca2+的激活作用最为明显, 使酶活提高了31%, Mn2+和EDTA对该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6.
响应面法优化黑水虻幼虫蛋白质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幼虫蛋白质进行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选择最优提取方法,并确定其最优工艺参数,为黑水虻幼虫蛋白提取与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黑水虻幼虫为原料,分别采用碱提法、酶提法、盐提法和Tris-HCl缓冲液提法对黑水虻幼虫蛋白质进行提取,并比较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确定NaOH质量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4个因素的较优水平。在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按照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提取黑水虻幼虫蛋白质的4种方法中碱提法的提取率最高,最佳提取条件为:NaOH质量浓度2.44 g/100mL,液料比22 mL/g,提取温度53℃,提取时间2 h。提取率验证试验结果为88.49%,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28%。【结论】响应面模型拟合度高,优化出的最佳提取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联合纳洛酮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7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入院后均给予ICU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纳洛酮注射液1.2 mg加入5%葡萄糖静注,5 min/次,3次后改用4 mg持续静滴;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10%氯化钠液220 m L加入生理盐水80 m L配成7.5%的高渗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苏醒时间、血清NO、CD18水平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血清NO、CD18水平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苏醒时间较短,血清NO、CD18水平较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低(P0.05)。结论:高渗氯化钠联合纳洛酮能够提高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可能与其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清NO、CD18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8.
张建新  朱麟 《蛛形学报》2012,21(1):61-64
蜘蛛的繁殖行为可以分为求偶行为、交配行为、产卵和携卵行为、携幼行为,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对蜘蛛的繁殖行为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9.
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生物学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信息加工理论的记忆为基础。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对我们从事生物学教学有着直接或潜在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0.
本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患者33例,分析患者术前CT、MRI图像及术后病理结果,旨在探讨不同类型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病理学及影像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3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高分化脂肪肉瘤19例,去分化脂肪肉瘤7例,黏液性脂肪肉瘤7例;不同病理分型脂肪肉瘤病灶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脂肪肉瘤其CT密度同皮下脂肪,CT值-10~-110 Hu,肿瘤内可见不规则增厚的间隔;去分化脂肪肉瘤部分区域呈脂肪密度(CT值-70~30 Hu),部分区域呈软组织肿块(CT值为30~50 Hu);黏液性脂肪肉瘤CT密度接近水,增强扫描时肿块呈网状、片状、延迟强化,CT值20~40 Hu;高分化脂肪肉瘤MRI信号同皮下脂肪;黏液性脂肪肉瘤MRI呈长T1,长T2信号,与水相似;CT和MRI诊断腹膜后间隙脂肪瘤准确率分别为69.70%和73.33%,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得出初步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有所差异;CT和MRI术前诊断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准确性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