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不同退耕年限对菜子湖湿地表土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青  张平究  孟向东 《生态学杂志》2012,31(8):2038-2043
退耕还湿后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变化和有机碳质量的评价是退耕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安徽菜子湖湿地不同退耕年限(2、5、8、10和20a)的湿地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的含量与有机碳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增加,土壤TOC、POC、MOC含量均有显著增加,且退耕后土壤有机碳增加过程中,以POC为代表的活性有机碳优先恢复,而以MOC为代表的稳定有机碳恢复相对滞后。随着退耕年限增加,POC/MOC、TOC和POC的层化比(SR)增加,反映有机碳的活性明显提高。退耕期间所增加的有机碳在组成上以易降解的POC为主,在分布上以易降解的表层有机碳居多,因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并未明显提高。通过计算碳库管理指数(CPMI),发现土壤质量随着退耕年数增加而提高,根据CPMI变化趋势线,土壤质量大约需要13a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退耕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有机碳数量(碳库指数CPI)恢复较快,而有机碳质量(碳库活度指数AI)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二者分别需7.6和22.7a恢复到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72.
张平  杨祝良 《菌物学报》2003,22(4):663-665
报道了中国热带珊瑚菌类的一新纪录属--扁枝瑚菌属Scytinopogon.目前该属在我国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采到两种,即扁枝瑚菌S.pallescen和刺孢扁枝瑚菌S.echinosporus.文中对这两个种进行了描述,并附有插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室(HKAS).  相似文献   
73.
农业资源环境评价方法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我国31个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进行了系统辨识分析,运用评价分析结果与31个省区的粮食产量回归分析值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15个粮食生产主产区和16个非粮食主产区,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恶化的根本方法——以研发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农业宏观调控软件为依据,对农业实行WTO框架内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74.
我国28种鹅膏菌主要肽类毒素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产于我国的28种鹅膏菌的主要肽类毒素(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和采于欧洲(德国)的毒鹅膏。Amanita phalloides作对照,结果表明,3种东亚所特有的鹅膏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和黄盖鹅膏白色变种)和欧洲毒鹅膏所含毒素种类多、含量高,其子实体菌盖部位主要毒素总量分别达到12583.7μg/g、8152.6μg/g、1058.2μg/g、7456.2μg/g干重子实体,这4种鹅膏菌可称之为剧毒鹅膏菌。其它25种鹅膏菌中有10种检测出含有微量鹅膏毒肽,含量在19.5μg/g—151.2μg/g之间。在4种剧毒鹅膏菌中,子实体组织部位不同,毒素含量以及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在其中的分布也不一样,菌盖中的毒素含量最高,菌柄的毒素含量次之,菌托中的毒素含量最低;对于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和黄盖鹅膏白色变种,无论在菌盖、菌柄和菌托中,鹅膏毒肽类毒素的含量都高于鬼笔毒肽类毒素,尤其以α-amanitin的相对含量最高;而在欧洲毒鹅膏中,菌盖、菌柄和菌托中都以鬼笔毒肽为主,尤其以phallacidin的相对含量最高,并且从菌盖至菌柄到菌托,鬼笔毒肽的相对含量依次增加。  相似文献   
75.
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应用于电镜水平,观察标记的特定DNA、mRNA和RHA在细胞和/或组织内的超微结构定位的方法,称为电镜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本文综述了电镜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的建立及其分类,并详细介绍了非放射性电镜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的基本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最后对电镜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6.
为了阐明CO2浓度和水环境要素变化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采用室外模拟的方法, 研究了不同磷和CO2浓度条件下苦草叶片(Vallisneria natans)光合生理特征。实验结果表明, 当水体磷浓度处于较高水平时, 苦草叶片荧光参数Vj、Mo降低, 参数ABS/CSo、DIo/CSo、TRo/CSo、RC/CS、PET显著升高, 其他荧光参数则无显著变化; 高浓度的CO2在显著降低苦草叶片Vj、ABS/RC、DIo/RC、ABS/CSo、DIo/CSo的同时, 也显著提高了苦草叶片ψo、φEo、ETo/RC、PIABS、Fv/Fm、PTR、PET的参数值, 而对其他荧光参数无显著影响; 在磷与CO2交互作用方面, 磷与CO2在Vj、Mo、ψo、TRo/CSo、RC/CS和PET处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其他荧光参数不显著。可见, 磷或CO2浓度变化均能显著影响苦草叶片光合生理状态, 高浓度的CO2可有效改善苦草叶片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性能、电子传递能力及单位有活性反应中心能量的分配, 从而提高苦草叶片的光合能力; 高浓度的磷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苦草叶片PSⅡ受、供体状态及电子传递性能。此外, 磷和CO2存在交互作用, 协同影响苦草叶片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77.
花褶伞属一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黄红英  陈作红 《菌物学报》2004,23(2):308-309
沼生花褶伞图1PanaeoluspaludosusCleland,Trans.Roy.Soc.SouthAustralia57:193,1933.Fig.1子实体(Fig.1a)小型,菌盖直径1.5~4.5cm,初钝圆锥形或半球形,后平展;表皮干,平滑,无毛至有辐射状纤丝;幼时栗褐色或红褐色,老时灰黑色或兰黑色,往往水浸状,从菌盖中央向菌盖边缘颜色逐渐  相似文献   
78.
Wnt信号转导及其生物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Wnt蛋白与其下游效应物构成一组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 .信号转导过程包括 :Wnt首先激活细胞表面受体佛力子 (FZ) ,活化的FZ将通过Dvl、CKIε抑制糖原合成酶激酶 3β ,继而拮抗 β 链结素( β cat)催毁器的作用 ,使胞浆中 β cat积聚并进入核内 .β cat在核内与转录因子LEF TCF协作 ,激活控制胚胎发育和细胞命运的靶基因 ;活化的FZ还经激活JNK及Flamingo来影响细胞骨架的聚合 ,以决定细胞的平面极性及纺缍体定位  相似文献   
79.
通过形态学比较和对ITS-nrDNA序列的分析,本文描述了产自我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乳菇属的5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缘囊体乳菇Lactarius cheilocystidiatus和多囊体乳菇L. polycystis由于具有真正的囊状体而与变红乳菇亚属L. subg. Plinthogalus的绝大多数种相异,它们与泰国的L. crassiusculus关系密切。新种粘果乳菇L. gloeocarpus和多见乳菇L. vulgaris是乳菇亚属L. subg. Lactarius的新成员,其典型特征为淡黄色胶粘菌盖、孢子具网状纹饰和较大的囊状体,它们与原初描述自中国的淡黄褐乳菇L. pallido-ochraceus、淡环纹乳菇L. pallidizonatus以及印度的L. thindii形成种复合群。新种湖南乳菇L. hunanensis与温带物种具有较强的亲缘关系,它的典型特征为粘不规则交织型的盖表皮中具橄榄色被壳物质以及具斑马纹纹饰的孢子,属L. blennius种复合群。南方窝柄黄乳菇L. austroscrobiculatus原初描述自印度尼西亚,具有强烈的热带性质,这是在中国首次发现该种。本研究的标本采集自安徽、海南、河南、湖南、江西和云南。这些物种是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代表性乳菇类真菌。  相似文献   
80.
张平  严明忠  吴晓华 《蛇志》2007,19(1):63-65
手指皮肤缺损伴骨质肌腱外露,修复往往较困难。近来,我们共收治26例,应用各种皮瓣成功修复了创面,形态和功能均获较好的恢复。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7~62岁,平均23·4岁。受伤原因:切割伤7例,碾压伤8例,绞伤6例,撕脱伤5例。受伤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