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42篇
  136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9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7篇
  1964年   8篇
  195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以枯草杆菌168和Ki-2-148作转化受体,8个种和1个变种的17株芽孢杆菌DNA作给体进行转化,证实大多数异源DNA能将给体的遗传标记传递给受体,但种间转化的频率与同源转化的频率相比,往往降低。借助转导噬菌体PBS1,在枯草杆菌Ki-2,浸麻芽孢杆菌AS1·64,短小芽孢杆菌AS1·386和枯草杆菌168之间能进行异源转导。抗链霉素标记的转化频率比色氨酸标记和尿嘧啶标记的转化频率高,表明芽孢杆菌的抗链霉素标记具有较大的同源性。插  相似文献   
992.
中国特有植物巴山榧树的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掌握中国特有裸子植物巴山榧树的种群现状,预测种群数量动态趋势,以分布于重庆、四川、陕西、湖北、安徽、河南和甘肃等省市的15个地点的残存巴山榧树种群为对象,建立巴山榧树种群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图,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种群存活曲线、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同时结合谱分析方法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巴山榧树种群密度较低,平均为5.33株/100m~2,其中神农架种群(SN)密度最高,为9.58株/100m~2,城口种群(CK)密度最低,为2.75株/100m~2。径级结构中低龄级个体占有较高的比例,种群表现为增长型年龄结构;不同局域种群的径级结构差异明显,除宝兴种群(BX)外,其余种群的径级分布不完整。高度级结构中低于6m的个体占88.74%,绝大多数个体处于群落灌木层。种群的生命期望在不同龄级间波动明显,第3、7龄级的生命期望较低。巴山榧树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一致,均在第3、7龄级出现峰值。巴山榧树种群的数量动态除受基波的影响外,在3、5、7龄级还显示出明显的小周期波动。巴山榧树为长寿命孑遗植物,呈岛屿化斑块分布,种群规模小,自然更新能力差,面临灭绝的危险,应及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993.
本文报道了以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告基因,pl6基因为目的基因,将pl6基因分别插入GFP基因的上游和下游,构建成GFP-pl6融合基因表达载体pCpl6G和pCGp16,并通过酶切、电泳技术对重组体进行了鉴定。该表达载体的构建成功为开展pl6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特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4.
995.
本文报道了,用细胞核移植的方法,获得亲缘关系更远的,不同亚科鱼类之间的核质杂种鱼,即由鲤科(Cyprinidae)中,雅罗鱼亚科(Leucinae) 的草鱼 (Ctenopharyngodon ldellus)的胚胎细胞核和鳊 亚科(Abramidinae)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的卵细胞质配台而成的 核质杂种鱼。被移植的卵子共659个,得杂种成鱼24尾,成活率为3.6%。这些核质杂种鱼的若干形态特征,如体长/头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宽,背鳍硬刺,腹棱、臀鳍条数,鳃耙数,咽喉齿,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数等,与草鱼者相似,这表明此核质杂种鱼的上述特征受草鱼细胞核的影响。 检查草鱼,团头鲂和由草鱼细胞核和团头鲂细胞质配台而成接质杂种鱼的染色体组成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但这三种鱼的绝大多数染色体在形态上很难彼此区别。不过,根据我们初步观察发现,在我们于长江水产研究所选用的草鱼和团头鲂染色体组型中,它们的第十一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可以区别:草鱼中,该对染色体的臂比指数>3 (见图Id、Id’),而团头鲂中该对 染色体的臂比指数为2 (见图Ie、Ie’)。经检查也发现核质杂种鱼染色体组型中的第十一对染色体 的臂比指数也>3 (见图If、If’)。由此可见,核质杂种鱼的细胞核系来源于被移植的草鱼细胞核, 与核质杂种鱼所表现的若干形态特征所表明的结果相一致。 初步观察还表明,核质杂种鱼的生长速度明显比团头鲂快,也稍优于一般报道的草鱼的生长速 度。没有发现在这些杂种鱼中,有象草鱼那样往往困惑染疾病而死亡的例子。 目前,已有一尾雄性核质杂种鱼成熟并能产生正常的精子使草鱼卵受精。鉴于在这远缘鱼类之间 进行有性杂交,例如草鱼和团头鲂之间进行有性杂交,它们的杂交胚胎往往不正常,或在不同发育阶 段致死,或即使能获得少数成鱼,它们也因性腺发育不良而不能繁殖后代形成杂种体系。而用细胞核 移植的方法则能在远缘鱼类之间获得核质杂种鱼,它们因能繁殖而有可能发展为新的鱼类克隆,为用 生物工程的方法培育鱼类新品种探索一条新途径。有关此核质杂种鱼的生化等性状分析,将另文报 道。  相似文献   
996.
简述了α-氨基酸立体有择合成中几个代表性方法:消旋氨基酸不对称转化、α,β-脱氢氨基酸不对称氢化、甘氨酸等量体不对称烷化和手性自身再生。引用文献18篇。  相似文献   
997.
中华鲟在成都地区池塘养殖试验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1995年,在四川郫县省水产研究所进行了中华鲟的池塘养殖试验,基本摸清了中华鲟稚幼鱼在内塘里的生活习性及生长特点。全长约3cm的稚鱼经过113d的培育,平均全长为24cm,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7cm,体重60g。幼鱼经过7个月的饲养后鱼体平均全长可达74cm,平均体重为1.9kg。继续饲养一年后,鱼体平均全长为97.5cm,体重3.3kg。最大个体全长110cm,体重5kg以上。通过两年的  相似文献   
998.
农田生物多样性评价中常采用指示类群基于物种鉴定水平的数据计算多样性指数,如果能用高级别的分类鉴定结果(如科)或直接用该指示类群个体数来代替该类群物种水平上的多样性指数,可以极大地节省鉴定的成本和降低鉴定难度。同时采用多个指示类群田间取样数据和多种分析方法验证这个问题有助于获得更为普适的结论。为研究农田节肢动物不同分类级别和个体数对于物种丰富度的替代效果,于2019年5-8月在浙江省宁波市的两片不同管理措施和多生境的农田景观区进行了节肢动物群取样调查,并对蜘蛛和蜂类两个类群进行了科级和物种级别的鉴定。通过分析目级和科级分类水平的数目、指示类群的个体数与物种丰富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这4个指数进行不同管理措施和生境间的双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基于目级、科级和物种级别数据,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对比他们在不同管理措施和生境间的种类组成差异。结果显示:(1)将蜘蛛、蜂类分类至科级可分别拟合其物种水平数据63%和89%的变异性,并且比目级的数据相关性更大。(2)两个指示类群的个体数与物种数之间都有极为显著的相关性,且r≥0.7。(3)比起目级数,科级数和个体数在不同管理措施和生境间的差异结果和物种数更类似。(4)基于分科数据的NMDS在不同管理措施和生境间差异的结果也和物种级别数据的结果更类似。因此,在农田生物多样性的评估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较高层次分类的数据,其中科级水平的数据作为首选,从而降低分类鉴定难度并提高工作效率。在需要快速进行蜘蛛和蜂类等基于大量标本数目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时,可直接统计指示类群个体数量来替代物种数结果。  相似文献   
999.
一种海洋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的发光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Nealson等在1970年首次报道了该菌的菌体密度与发光呈正相关,该发光现象受细菌本身的群体感应调节系统所控制[1]。尽管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细菌在自然环境中常常表现出多细胞的群体行为。细菌利用自诱导物进行相互交流并调控其群体行为的现象被称为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2],这个概念最早由Fuqua等  相似文献   
1000.
温度对侧多食跗线螨发育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是世界性害螨之一,近年在我国的危害日趋严重。笔者于1986—1987年间对该螨的实验种群和田间消长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本文简要报道温度对该螨发育速率和种群增长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田间种群的消长规律,开展测报提供参考。 试验在恒温箱内进行,箱内的相对温度约90%,光照50001x,共设置 13°、15°,18°、22°、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