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81.
黄河干流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历史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黄河干流鱼类群落现状及其历史变化,于2008年春季(5-6月)和秋季(9-11月)开展了黄河干流鱼类调查。共记录到鱼类54种,隶属于7目13科43属,其中该流域特有种4种。种类组成以鲤形目为主,占总数的68.5%。上游物种少,群落较为简单,中游和下游物种丰富,群落较为复杂并且较相似,种数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黄河鱼类在洄游、摄食、繁殖及栖息习性等方面呈现多样化特征。调查河段渔获物组成虽存在差异,但都以黄颡鱼属(Pelteobagrus spp.)、鲇(Silurus asotus)、鲫(Carassius auratus)以及鮈亚科等小型鱼类为主,小型化现象明显。对比历史资料分析显示,黄河鱼类物种多样性和资源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特有种鱼类退化尤为显著,推测水资源过度开发、大量水工建筑、水体污染以及不合理利用等人为因素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2.
梁士可  张梅  梁梓强  李广宏  王方海 《昆虫学报》2014,57(12):1439-1446
DNA甲基化为表观遗传修饰的一种主要形式, 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有关昆虫DNA甲基化的研究和报道增多, 发现昆虫DNA甲基化除了与高等哺乳动物有一定的相似性之外, 还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本文就昆虫DNA甲基化的主要特点和功能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昆虫DNA甲基化提供借鉴和参考。不同昆虫所具有的DNA甲基转移酶种类和性质差异较大, 且昆虫DNA甲基化具有甲基化水平较低、主要发生在基因区等特点, 其功能主要涉及到调节胚胎发育、参与基因组印迹、调控级型和翅型分化、影响性别决定、介入抗药性形成等。  相似文献   
183.
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而克隆植物被认为能很好地适应和利用土壤养分异质性。尽管尺度和对比度是异质性的两个重要属性, 但有关土壤养分异质性的尺度和对比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克隆植物生长和分株分布格局影响的研究仍比较缺乏。在一个温室实验中, 根状茎型草本克隆植物扁秆荆三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 (异名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umis))被种植在由高养分斑块和低养分斑块组成的异质性环境中。实验为两种尺度处理(大斑块和小斑块)和两种对比度处理(高对比度和低对比度)交叉组成的4种处理组合。在每个处理中, 高养分和低养分斑块的总面积相同; 在所有4种处理中, 土壤养分的总量也完全相同。无论在整个克隆(植株)水平, 还是在斑块水平, 尺度、对比度及其交互作用对扁秆荆三棱的生物量、分株数、根状茎长和块茎数的影响均不显著。然而, 在斑块水平, 扁秆荆三棱在高养分斑块中的生物量、分株数、根状茎长和块茎数均显著高于低养分斑块, 而在高养分斑块中相邻分株间的距离(间隔物长)小于低养分斑块, 并且这种效应均不依赖于斑块尺度的大小和对比度的高低。因此, 在土壤养分异质性环境中, 扁秆荆三棱可以通过缩短间隔物长, 并可能通过提高根状茎的分枝强度, 把较多的分株和潜在分株放置在养分条件好的斑块中。这种响应格局体现出克隆植物的觅食行为, 有利于整个克隆对异质性资源的吸收和利用。然而, 该实验中的尺度和对比度对扁秆荆三棱分株的放置格局均没有显著效应。作者推测, 在一个更大的斑块尺度和(或)对比度范围内, 扁秆荆三棱对土壤养分异质性的响应可能不同。因此, 下一步的研究应涉及更广泛的尺度和对比度。  相似文献   
184.
水霉菌总DNA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EP管反复冻融和研磨的破壁方式,利用溶菌酶法、CTAB法、改良CTAB法、尿素法、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法等5种方法,分别对5种鱼类致病性水霉菌(寄生水霉、多子水霉、异株水霉及两未定种)的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ITS区基因(包括5.8S rDNA)PCR扩增对DNA进行了评价.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表明,5种方法均可提取到水霉菌DNA,其中改良CTAB法提取的5种水霉菌的DNA产量和质量最高,A260/A280在1.79-1.82之间,浓度为45μg/mL;PCR检测结果表明,只有改良CTAB法提取的DNA全部扩增到明亮、整齐、无拖尾的特异性条带,其他几种方法均存在暗带或无带现象.因此,改良CTAB法可以作为水霉菌DNA提取以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5.
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应用安全而有效的疫苗是控制重症腹泻的首要措施.对当地A组轮状病毒流行株的主要中和抗原VP7的编码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可以为疫苗的应用和开发提供有益的指导.利用ELISA方法对长春地区1999~2005年的腹泻患儿标本检测A组轮状病毒,RT-PCR方法对阳性标本进行G血清分型,发现长春地区2001年以后流行的轮状病毒以G3型血清为主.选取1999~2005年的G3型轮状病毒标本31份,对其VP7基因进行扩增、克隆、测序,经过计算机分析比对,31株G3型轮状病毒VP7基因核苷酸序列没有显著差异.同一流行季节的毒株具有较相似的遗传变异特征.在2003年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内,有6株G3型分离株的VP7基因在碱基1 038位置上出现一个碱基缺失.毒株发生在A、B、C三个高变区的碱基突变,位点相同或者位置临近.2002年以后毒株的基因突变增加,非高变区的碱基变异增加,这可能有助于维持G3型轮状病毒成为流行株.有规律的变异多发生在高变区,但是非高变区的非连续性变异的增加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86.
为探究东北春玉米区不同秸秆行间还田模式的可行性,在辽宁省铁岭县以全层旋耕还田(T1S0)和全层翻耕还田(T2S0)大田试验为对照,对比研究行间旋耕(T1S1)、隔行行间旋耕(T1S2)、行间翻耕(T2S1)和隔行行间翻耕(T2S2)4种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含水量、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2S1和T2S2可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T2S1和T2S2增加根系总量的同时,提高了根系在深层土壤中的分配比例;T2S1和T2S2根长密度集中区深度较T1S0分别增加46.54%和49.87%,较T2S0分别增加37.50%和40.70%;T2S1和T2S2显著增加了叶面积指数,延缓叶片衰老,提高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T2S1和T2S2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与T2S2无显著性差异,两者均值较T1S0分别增加了25.02%和21.93%。T2S1和T2S2叶片保护酶活性最高,MDA含量最低;在枯水年T2S1和T2S2较T1S0分别增产3.80%和4.05%,在丰水年各处理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两年中,T2S1水分利用效率均为最高,T2S2次之,分别较T1S0增加了16.28%和12.77%;在本试验条件下,认为T2S2更宜推广。  相似文献   
187.
从空间—行为关联视角出发,以天津市西北角回民社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行为注记、问卷与访谈等方法进行实地调研。基于调研数据分析,总结社区街道各类空间的构成特征,并利用代表性空间内行为研究数据,从人群行为、空间类型分析各类空间中行为与空间要素的关系,进而提出街道空间的微更新原则。以此为切入点从“保留”与“改造”2个层面提出社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并探讨参与式更新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88.
本文基于真实的案例研究:文章呈现了肖普朗镇(Sopron)近8年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过程,这座历史悠久的小镇是宜昌(中国)的姐妹城市,它坐落于中欧与东欧交界处,匈牙利(Hungary)西部。作为一项长期研究、规划和协商过程的组成部分,该公共空间更新项目的第一期也是最重要的工程阶段(包括洋葱形城市中心区在内),在后续工程规划过程中,就已经完成并获得了多项匈牙利国内及国际奖项。由此,该项目所承担的风险就是双倍的。一方面,考虑到城市的公共设施是一种很特殊的硬件,我们已经通过减少场地中主要的机动车交通和停车空间对其进行了更新。相反,我们为行人开放了城市广场,而且加强了广场与周围建筑底层商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任何活动都可以在此发生,因为从那时起,焕然一新的户外就餐区,就为众多的城市事件、庆典提供了活动场所,同时也为一般的城市步行功能提供了空间。随着更新过程中复杂技术和施工工艺的出现,我们力图展现潜藏在历史以及城市记忆中的场地空间特征:城堡街(Várkerület)的前身是环绕着历史城区的被水覆盖的护城河区域。这决定了它在空间中特殊的形态、模式以及宽度变化。这种空间格局的重构为适应21世纪功能需求的城市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有这些都是在一项特殊的研究过程中进行的,这些设计结果可以直接应用在设计原则之中。该过程具有先进性,同时伴随着一个特殊的研究过程:在方法论层面得出可供直接使用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89.
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江豚生存状况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进而评价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生存状况, 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对西江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 其中原生动物13种、轮虫27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6种。4个季节间浮游动物种类数差异较大, 夏季种类数最多, 为39种; 冬季种类数最少, 仅为16种。(2)全年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115 ind./L和1.735 mg/L, 且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且夏季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3)全年共记录优势种12种, 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6种、桡足类2种; 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差异明显。(4)采用浮游动物生物量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 运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α-中污状态, 表明西江水质基本上满足江豚生存需求。(5)依据浮游动物的现存量, 估算出西江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渔产力为54340.2 kg, 相应地可满足36头江豚的营养需求。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长江故道这种特殊水体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还对迁地保护区江豚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0.
为了探讨黄土高原旱作雨养条件下覆盖种植胡麻田土壤硝态氮动态特征和增产效果,在2015和2016年胡麻生长季,以常规种植模式为对照(CK),研究了3种覆盖方式(全膜微垄覆土穴播、全膜覆土穴播和秸秆覆盖条播)对胡麻籽粒产量和关键生育时期农田硝态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CK相比,覆盖处理的胡麻籽粒产量分别增加56.1%(2015)和22.7%(2016),且均以全膜覆土穴播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覆膜提高了胡麻根际土壤水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期的影响程度为先增加后降低;随着胡麻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两年试验中,覆盖处理下胡麻现蕾期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分别比CK增加3.1%~18.6%(2015)和5.1%~16.4%(2016),其中,全膜覆土穴播的增幅最大.2015年,胡麻盛花期和成熟期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积累量较CK分别增加10.2%~22.2%和8.6%~21.4%,特别是在降雨较多的成熟期,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40~100 cm土层显著提高3.3%~4.9%,说明覆盖处理可以减缓硝态氮向下层的迁移.2016年,生育后期的高温干旱对胡麻生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胡麻成熟期覆盖处理0~1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较CK显著增加6.6%~18.0%.相关分析表明,胡麻关键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与籽粒产量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考虑,全膜覆土穴播模式是适宜干旱、半干旱区推广应用的胡麻高产高效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