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29篇 |
免费 | 829篇 |
国内免费 | 2089篇 |
专业分类
82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2篇 |
2023年 | 157篇 |
2022年 | 185篇 |
2021年 | 227篇 |
2020年 | 190篇 |
2019年 | 164篇 |
2018年 | 212篇 |
2017年 | 180篇 |
2016年 | 205篇 |
2015年 | 235篇 |
2014年 | 331篇 |
2013年 | 245篇 |
2012年 | 260篇 |
2011年 | 292篇 |
2010年 | 226篇 |
2009年 | 243篇 |
2008年 | 240篇 |
2007年 | 232篇 |
2006年 | 273篇 |
2005年 | 243篇 |
2004年 | 262篇 |
2003年 | 288篇 |
2002年 | 240篇 |
2001年 | 205篇 |
2000年 | 215篇 |
1999年 | 204篇 |
1998年 | 208篇 |
1997年 | 159篇 |
1996年 | 185篇 |
1995年 | 187篇 |
1994年 | 177篇 |
1993年 | 185篇 |
1992年 | 174篇 |
1991年 | 153篇 |
1990年 | 134篇 |
1989年 | 143篇 |
1988年 | 77篇 |
1987年 | 83篇 |
1986年 | 63篇 |
1985年 | 77篇 |
1984年 | 54篇 |
1983年 | 45篇 |
1982年 | 32篇 |
1981年 | 35篇 |
1980年 | 30篇 |
1979年 | 30篇 |
1963年 | 16篇 |
1959年 | 14篇 |
1958年 | 14篇 |
1957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新疆六个民族指纹白线的调查研究The hand Print of Six Nationalities in Xinjiang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致中 张 虎晁招相 朱叔云ZHANG Zhi-Zhong ZHANG Hu CHAO Zhao-Xiang ZHU Shu-Yun张绍良 ZHANG Shao-Liang 张 倩 ZHANG Qian 《遗传》1994,16(1):5-7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家6各民族6134人(南3181人、女2953人)的指纹白线出现频率。结果表明,白线频率女高于男,民族间亦有差异,其中维吾尔、哈萨克、鸟孜别克族频率接近。塔吉克族居住高寒高原地区,属白色人种,频率明显低于以上3个民族,锡伯族和汉族生活习惯近似,且高于以上4个民族,作者认为,白线出现频率的高低与种族、性别、年龄和群体生长环境及生活习惯有关。We’ve studied 6134 individuals (male 3181, fimale 2953) of six nationalities in Xinjiang.The result is that the white line of hand print is associated with rae,sex,age,grow environments of groups and life habbits.The ifference of races is:The appearant rates of white line of Weivuerite,Hasakese and Wuzibese are near,Tajike’s rate is lower than xiboman’s and han are higher than others. 相似文献
32.
我国著名的鸟类学家郑作新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1998年6月27日21时45分在北京医院不幸逝世。郑作新院士是我国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和中国动物地理学的开拓者,是中国动物学会、中国鸟类学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在他的积极倡... 相似文献
33.
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群HLA—DQA1,—DQB1两基因座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PCR-RFLP基因分型技术,首次对我国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2个少数民族群体的HLA-DQA1,-DQB1两个基因座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DQA18个等位基因中,维族和哈族表现为DQA1*0301最常见,最少见的DQA1等位基因,在维族中的DQA1*0401和0601,而在哈族中DQA1*0601;在DQB116个等位基因中,DQB1*0201和*0301在维族和哈族中均表现为 相似文献
34.
清水苑大洞位于贵州省惠水县摆金镇,遗址发现于1998年9月,因发现丰富石制品、骨制品、灰烬层和哺乳动物化石等遗物而为学术界所关注。2013年9至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清水苑大洞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区分A、B两区,揭露面积分别为4 m~2和6 m~2。A区揭露地层厚度约90cm,堆积物为灰白-灰黄色-灰黑色砂质黏土,共出土石制品2398件、动物化石及碎骨2000余件。石制品组合以小型石片工业为体,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各类废片、石锤、磨石等,此外还有5件砸击品。石制品原料大多取自围岩内的燧石,剥片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另有少量凹缺器;石器修理多以锤击法向片状毛坯的背面修理为主。~(14)C测年显示遗址形成于距今约11-14 ka BP,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探讨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在贵州中部低海拔地区的适应生存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葡萄糖转运蛋白是一个在结构上相似功能上不同的多基因家族(GLUT1-GLUT5)。由于这一组蛋白和体内的葡萄糖利用有关,因此被认为是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抗性)的一个候选基因。本文比较了不同种生物这一基因家族的氨基酸和核苷酸顺序;推测了亲水性和疏水性分布;计算了蛋白质和核苷酸的进化距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分子进化树。研究表明:这一基因家族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极为相似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分布以及结构的对称性。提示这一基因家族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并可能通过基因的重复而形成。这一进化机制可能有利于氨基酸结构的稳定及抵抗突变的作用。由于邻元法构建的进化树其分支长度存在差异,提示在这一基因家族的进化过程中,各分支上的进化速率并不相同。蛋白质进化距离和核苷酸进化距离所构建进化树的差异提示了在基因组中可能存在隐匿替换。两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都提示了GLUT1、3、4在结构和功能上要更为保守。 相似文献
36.
同源异型框基因与动物早期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源异型框基因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编码一类转录调节蛋白。同源异型框基因在动物早期发育的基因调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同源异型框基因的表达具有复杂的时空模式和调控系统。Antp族基因对于早期胚胎发育中的模式建成,器官分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38.
39.
A 1 846 bp cDNA is isolated from a human tonsil cell λgt 11 cDNA library (ATCC No. 37546) with mAb 5D4 reactive strongly with human B cell line 3D5, but weakly with human B cell line Daudi and human T cell line Jurkat as a probe. RT-PCR also shows a strong reaction in 3D5 cell and a weak reaction in Daudi and Jurkat cell for 5D4 mRNA. There is an open reading frame from 88 to 1 209 bp in 5D4 cDNA encoding a 374 AA protein. Both the Northern blot analysis and the two consecutive stop codens before start coden demonstrate that the cDNA is a full-length cDNA. Secondary structure prediction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a region from 295 to 334 AA in the protein with strong hydrophobicity and a transmembrane helix region with high score from 313 to 334 AA with an orientation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of the cell.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