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9篇
  免费   879篇
  国内免费   2079篇
  8247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331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88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208篇
  1997年   159篇
  1996年   185篇
  1995年   187篇
  1994年   177篇
  1993年   185篇
  1992年   174篇
  1991年   153篇
  1990年   134篇
  1989年   143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77篇
  1984年   54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35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30篇
  1963年   16篇
  1959年   14篇
  1958年   14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半乳甘露聚糖植物胶加工是我国7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兴产业。本文从我国植物资源发展的角度。重点论证了瓜尔豆(Cyanopsis tetragonoloba(L.)Taubert.)、田菁(Sesbania cannabina(Retz.)Pers.)、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的生产情况,认为胡芦巴适应性强、产量高、易于机械化大面积种植与轮作,并具有改良土壤以及经济效益好等优势。因此,发展半乳甘露聚糖胶资源,大量种植胡芦巴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2.
相对于种质资源的异位保护,作物地方品种的农家保护和利用作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方法被提出,但是,关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却知之甚少。文章采用问卷式和农村参与式调查评价方法(PRA),通过对云南省15个特有少数民族分布的11个州(市)、36个县、124乡(镇)、237个行政村中的306个村寨(村小组),针对当前农家保护的稻、麦(包括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和玉米地方品种多样性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已有44.8%的村寨稻地方品种丢失,77.5%的村寨麦地方品种丢失,37.3%的村寨玉米地方品种丢失。共调查采集到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901个,其中稻、麦和玉米分别为371、119和411个。每个村寨均有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平均为2.9个),平均每100户农户、1 000人和100 Ha耕地面积分别有3.3个、8.0个和5.2个地方品种。其中,尤以西盟县勐梭镇里拉村委会老缅小组有18个地方品种(包括10个稻和8个玉米),元阳县新街镇土戈寨村委会箐口村有14个稻地方品种最为突出,实属少见。同时,各民族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变幅为16~120个,其中,稻在各民族中的分布变幅最大,为1~72个,主要分布于滇南、滇西南热带、亚热带民族地区;麦变幅次之,为0~47个,主要分布于滇西、滇西北高海拔、温凉民族地区,且在傣族、基诺族和阿昌族等3个民族中已丢失;玉米变幅最小,为4~40个,最均匀。总之,各民族农家保护地方品种的主要驱动力是满足该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生活需求,以及由于缺乏适宜当地特殊生境的新品种以满足生产需求。因此,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地区是开展农家保护研究的理想基地,建议在该区域选择一定村寨建立地方品种农家保护示范区,同时加强对当前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的高效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3.
描述了产自新疆克拉玛依吐孜沟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的古蝉科化石3新种,即plachutellaexculptasp.nov,Fletcherianajurassicasp.nov.和Pseudocossusstrenussp.nov。这是古蝉科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首次发现。八十年代以来,古蝉科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被陆续发现,但其中一些种类在分类上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此作了修正,并对有蝉科在我国的地质、地理分布作了回顾。  相似文献   
104.
中国植物学会于1962年11月20—28日在北京举行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术会议。这是解放后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方面第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共53人,包括全国22个省(区)市的知名学者和青年科学工作者。大会共收到論文86篇,其中包括有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內蒙、华北地区以及新疆荒漠和西藏高原地区的植被分类(包括草场和林型分类)、地区植被类型特征、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制图以及工作方法研究和支援农业问题等各个方面。 (1)关于植被分类,就分类系統各级单位的概念、以及次生植被的分类问题等。有些同志认为植被型一级相当于演替上的頂极羣落,而它的不同演替阶段所出現的一些不同生活型的羣落則作为不同的羣系纲,并且併为一个演替系列;另一些同志則承  相似文献   
105.
106.
有人报道随孕期的不同,羊水中低分子量蛋白质、肽的种类变化很大,而羊水与胚胎组织交换障碍往往伴有胚胎分化发育的异常。故作者认为,羊水很可能与胚胎分化发育密切相关。鉴于癌细胞与胚胎组织细胞有相似的外形及牛物学特征,有人将其与胚胎组织分化紊乱相联系,提出肿瘤的形成是细胞生长分化紊乱,即分化受阻所致。据此从羊水中寻找并提取诱导细胞分化、使恶性瘤细胞“逆转”的物质,有可能为肿瘤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本实验观察不同孕期人类羊水对荷瘤小鼠的影响,为上述假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7.
栽培稻F1花粉不育基因座S—a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庄楚雄  张桂权 《遗传学报》1999,26(3):213-218
以栽培稻品种台中65及其等基因F1不育系TISL4为材料,用RFLP和RAPD等技术,对F1花粉不育基因座S-a定位。通过用RFLP和RAPD方法对亲本间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亲本间的多态性很低,说明经多代回交后,在等基因系基因组中供体亲本的DNA片段所占的比例很小。通过连锁分析,将S-a定位在第1染色体。S-a与分子标记CDO548、O11-1000、RG146和Y13-500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相似文献   
108.
为研究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自然种群过冷却能力的变化动态,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探讨桃小食心虫幼虫耐寒机制,测定了桃小食心虫幼虫在越冬前后不同月份的过冷却点、体内含水量、脂肪、蛋白和糖原的含量。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和结冰点(freezing point, FP)随越冬期温度降低而逐渐降低, 并在冬季过后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升高,其中在3月份时最低,分别为-14.89℃和-9.95℃,显著低于其它月份。幼虫体内含水量、总蛋白含量、糖原含量在越冬前后变化趋势与SCP变化相似并且各自又有不同的特点,但在2月份时都达最低,分别为44.83%、32.44μg/mg、1.95μg/mg。幼虫体内的总脂肪含量由越冬初期(2008-10)的29.04%逐渐降低至越冬后期(2009-06)的15.56%。结果说明桃小食心虫幼虫越冬过程中体内水分、总蛋白、糖原等生化物质含量的变化与其抗寒能力存在一定的联系,显示了其对冬季温度变化的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109.
从全沟硬蜱分离的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沟硬蜱体内分离的伯氏疏螺旋体的超徽结构特征。8株螺旋体长8.4-36.O,um,宽0.12-1.35μm,有1-9个左手螺旋,螺旋波长1.09-4.30μm,波幅0.38- 2.10um 。细胞末端形态有尖锐和略呈纺锤状两种。每侧细胞近末端有7、8和9根鞭毛三种类型。细胞内部未见空泡。少数细胞处于分裂期。结果表明,全沟硬蜱分离株具有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学特征,且有多种形态学类型。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