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破壁马尾松花粉中脂肪酸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石油醚为溶剂,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破壁马尾松花粉中的粗脂肪,进行甲酯化处理,并用GC-MS技术对脂肪酸甲酯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11种脂肪酸;测定其相对含量,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73.14%,其中亚油酸相对含量最高,达36.53%.  相似文献   
92.
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从德  张健  杨万勤  唐宵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2):2687-2692
利用平均木法建立森林生物量与蓄积量模型,结合四川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研究了森林碳密度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四川森林碳储量从1974年的300.02 Tg增加到2004年的469.96 Tg,年均增长率1.51%,表明其是CO2的"汇".由于人工林面积的增加,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从49.91 Mg·hm-2减少到37.39 Mg·hm-2.四川森林碳储量存在空间差异性,表现为川西北高山峡谷区>川西南山区>盆周低山区>盆地丘陵区>川西平原区.森林碳密度由东南向西北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即盆地丘陵区<川西平原区<川西南山区<盆周低山区<川西北高山峡谷区.通过分区森林经营与管理将提高四川森林的碳吸存能力.  相似文献   
93.
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规律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冯健  张健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8):1422-1426
研究了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各样地均以秋季最多,达到17.42×106CFU·g-1,春季次之,夏季最少.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cm的土层,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数量迅速减少;在0~60cm土层,同一类群微生物数量变动范围较大,其中好气性细菌0.31×106~14.39×106CFU·g-1,放线菌0.06×106~0.79×106CFU·g-1,真菌0.02×106~0.07×106CFU·g-1,厌氧细菌0.07×106~3.22×106CFU·g-1.巨桉人工林地微生物以细菌为主要类群,占微生物总数的92.83%以上,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其微生物组成结构合理.与青冈次生林和农耕地相比,巨桉人工林地微生物数量远远高于青冈次生林地,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细菌生理类群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达到0.773和1.896.  相似文献   
94.
鱼腥草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鱼腥草带侧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研究。结果表明,初代培养以MS+6-BA1.0mg/L+NAA0.05mg/L为最佳,30d侧芽诱导率可达66.7%;MS+6-BA 2.0 mg/L+2,4-D 0.2mg/L+NAA 0.2mg/L对芽苗的继代增殖效果最好,40d芽苗的增殖倍数可达7.4,且芽苗较高;以MS+6-BA3.0mg/L+2,4-D 0.5mg/L+NAA0.1mg/L对芽苗的继代增重效果最好,40d芽苗鲜重为7.358g;以沙和蛭石(1:1)为基质瓶外生根效果最好,30d芽苗生根率可达84%。  相似文献   
95.
肺癌仍然是现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小细胞肺癌(Smallcelllungcancer,SCLC)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类型,与吸烟密切相关,其较早发生远处转移和播散导致预后差,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但其具有初始化放疗敏感,却很快耐受的特点,导致了它总体预后不良,生存期短。如何寻求一种有效的疾病预后、疗效判断标记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在小细胞肺癌中分子标记物的研究进展,包括神经内分泌的相关蛋白、凋亡蛋白抑制剂(Survivin)、相关酶类及膜蛋白,这些分子标记物与小细胞肺癌疾病的进展、预后密切相关,能够为临床的疾病治疗评估提供潜在可行的方法。但是,这些标记物仍存在特异性不高的问题,最终应用于临床实践,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6.
岩藻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改善胃部炎症,缓解胃癌化疗副作用,在改善胃部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健康功效,在食品、药品的研发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岩藻多糖在改善胃部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7.
张健  宋金莲  丁伟  王亚秋  牟文凤 《生物磁学》2011,(19):3648-3650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病及其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孕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保健确诊为糖代谢异常并已完成分娩的孕妇130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分娩的260例糖代谢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孕前体重指数进行单因素分析;计算其相对危险度。结果:病例组孕妇孕前BMI指数大于25者占8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2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30.469,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相对于BMI小于25者。BMI〉25组发生糖代谢异常的相对危险度是3.90,95%CI为2.23—6.41。结论:孕妇孕前体重指数是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孕前控制体重指数是降低孕期糖代谢异常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8.
为探究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选择四川省丹棱县4和8年生不同密度(1200、1600和2000株·hm-2)巨桉人工林为对象,研究林下植物多样性和根际土壤酚类化感物质。结果表明: 共发现植物45种,隶属于33科44属;随林龄增加和林分密度降低,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种类增加且重要值分布更为均匀;各林分植物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4年生林地灌木Shann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在1600株·hm-2下显著升高,4年生林地除Margalef指数外其余草本多样性指数及8年生林地草本Pielou指数随林分密度降低均显著升高;灌木Shannon指数及Margalef指数在1200株·hm-2下8年生林地显著高于4年生林地。根际土壤中鉴定出5种酚类化感物质,4年生林地根际土壤中水杨酸浓度在1600株·hm-2下显著降低,5,7-二羟基黄酮浓度随林分密度降低而显著降低;水杨酸浓度在8年生林地根际土壤中随林分密度降低显著升高;水杨酸浓度在2000株·hm-2下4年生林地显著高于8年生林地,在1600株·hm-2下相反;5,7-二羟基黄酮浓度在1200株·hm-2下8年生林地显著高于4年生林地。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pH、容重、有机质、全磷、全氮及化感物质是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适度延长轮伐期、调节林分密度以改善林内微环境、缓冲巨桉的化感作用,可促进林下植被发育。  相似文献   
99.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的"2B"类致癌物。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认可的食品安全菌。然而近年来陆续发现某些黑曲霉菌株能够产生OTA,这会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阐明黑曲霉生物合成OTA的关键基因有助于理解OTA生物合成机制,这对OTA污染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克隆了产OTA黑曲霉中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编码基因(An15g07910),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敲除了该基因,获得了一株性能稳定的敲除突变株Δnrps。与野生株相比,Δnrps突变株的表型在CYA培养基中并无明显改变,但在7d培养期间完全失去了合成赭曲霉毒素α(ochratoxinα,OTα)和OTA的能力,而赭曲霉毒素β(ochratoxinβ,OTβ)的合成不受影响。在野生株培养过程中,该nrps基因前4d表达量逐渐增大,并在第4天达到最高,随后基因表达量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这与OTA的含量变化基本一致。结果表明该nrps基因(An15g07910)参与OTA的生物合成,其编码的NRPS可能负责催化苯丙氨酸部分和二氢异香豆素部分的交联。  相似文献   
100.
不同畜禽粪便所含金霉素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及降解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了畜禽粪便中所含金霉素在土壤中含量的动态变化及消解途径.结果表明:畜禽粪便中金霉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呈"L"型,但不同粪肥种类和用量处理的变化速率和减少率有显著差异(P<0.05);180 d时,鸡粪处理土壤中金霉素减少率低于猪粪处理,低浓度鸡粪和猪粪处理土壤中金霉素减少率最大,可达85.4%和92.3%;减少率与畜禽粪便用量呈负相关,与时间呈正相关;畜禽粪便中的金霉素在土壤中的降解提高主要是外源微生物降解,占总减少量的75.7%,光降解和其他降解所占比例较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增强,光解作用减弱.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延长,畜禽粪便中的金霉素随自身分解和微生物等作用降解而逐渐减少,但短期内可能产生环境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