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31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孔雀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血液细胞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13只传染性喉气管炎(ILT)发病孔雀和9只正常健康孔雀做了血液细胞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ILT孔雀的WBC总数、LYM的百分数高于正常健康孔雀,而RBC总数、HGB、MCH、PLT和MID、GRA的百分数均低于后者,特别是PLT呈极显著差异,为科学认识和临床诊断该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2.
药用女贞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约50种女贞属植物中已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的有15种,从该类植物中提取分析出一百多种化合物,其中大部分是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主要有单萜类,三萜类,环烯醚萜类,裂环烯醚萜类,黄酮类,苯乙醇类,挥发油和其它化合物,本文综述了从该属植物中得到的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和^13C-NMR谱图数据。  相似文献   
993.
植物花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云  刘青林 《植物学通报》2003,20(5):589-601
花的发育分为开花决定、花的发端和花器官的发育三个阶段。植物开花由多条途径诱导,包括光周期和光质诱导、春化作用、自主途径、赤霉素诱导、碳水化合物诱导等;植物体本身也存在着开花抑制途径。各种开花诱导途径能激活花分生组织特性基因,使茎端分生组织转变为花分生组织。花器官的发育由器官特性基因决定,这些基因的精确表达需要花分生组织特性基因的激活和多个正、负调节因子的调控;另有一类基因控制着花发育的对称性。花发育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解职业献血员中庚型肝炎病毒(HGV)的感染状况,应用ELISA法和RT-PCR法进行检测,在10069名职业献血员中有516例抗-HGV阳性,总感染率为5.12%,其中男性感染率5.79%。女性感染率4.45%,甘肃省感染率4.96%,宁夏区感染率5.70%,青海感染率5.67%以及陕西感染率4.91%,年龄18-25岁的感染率4.48%,26-35岁感染率4.87%;36-45岁感染率6.90%;将抗-HGV阳性作RT-PCR,HBsAg,抗HCV检测,其中HGV-RNA阳性362例,HBsAg阳性25例,抗HCV阳性37例,HBsAg和抗-HCV阳性8例,以上说明,在职业献血员中,HGV的感染与性别,地域及年龄无关,与HBV,HCV有重叠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995.
植被恢复能有效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土壤有机碳(SOC)的固存。本研究以宁南山区0~100 cm土层不同恢复年限(16、28、38年)柠条林为研究对象,以农田和天然草地作为对照,分析了土壤养分及有机碳组分沿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对恢复年限的响应。结果表明:1)SOC、土壤全氮(TN)、全磷(TP)、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含量以及颗粒态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POC/SOC)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MAOC/SOC)呈相反趋势;2)随着柠条恢复年限的增加,SOC、TN、TP、C∶P、N∶P、POC和MAOC含量逐渐降低,C∶N无显著变化,POC/SOC先增后减,MAOC/SOC先减后增;3)在3种土地类型中,POC、MAOC与SOC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且SOC的增加主要依赖于MAOC的增加。天然草地和柠条林地土壤SOC、TN、TP、POC和MAOC含量均显著高于农田。综上,柠条林地土壤养分及POC、MAOC含量随着恢复年限增加逐渐降低;与农田相比,天然草地和柠条林地维持和提高土壤养分及碳储存的能力较高。  相似文献   
996.
基于生态保护目标的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疏勒河中游绿洲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技术,选择1990年、2000年和2013年Landsat TM/ETM影像解译成果作为中游绿洲生态演变研究的基础资料,并确定了中游绿洲2020年和2030年生态保护目标。根据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特征,建立了基于天然植被、河流、湿地和防治耕地盐碱化的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定量化模型,并估算了现状和保护目标下流域中游绿洲生态需水量,从而为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计算得出了疏勒河中游绿洲2013、2020和2030年天然植被、河流基本生态、河流输沙、河流渗漏补给、水面蒸发、湿地生态和防治耕地盐碱化生态环境需水量。同时得出疏勒河中游绿洲2013、2020和2030年疏勒河中游绿洲最大、最小和最适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7.42×10~8、7.09×10~8、7.29×10~8,8.24×10~8、7.91×10~8、8.11×10~8m~3和9.12×10~8、8.79×10~8、8.99×10~8m~3。2013、2020和2030年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量年内变化主要集中于5—8月,累积生态环境需水量占全年的比例分别为58.01%、58.08%和58.13%;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量瓜州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玉门相对最小,敦煌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997.
以拟南芥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二萜化合物冬凌草甲素(oridonin)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各浓度冬凌草甲素处理均降低了拟南芥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至最终萌发时间,120μmol/L冬凌草甲素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分别为对照的87.76%、70.37%、83.19%、27.72%,说明高浓度的冬凌草甲素对拟南芥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对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2)冬凌草甲素处理后培养拟南芥幼苗2周,60μmol/L冬凌草甲素处理的拟南芥根甚至出现侧根不生长的现象;120μmol/L冬凌草甲素处理的幼苗主根长度比对照组降低了79.05%,其鲜重、干重和相对含水量分别降为对照的58.41%、63.33%和93.91%。(3)不同浓度和时间的冬凌草甲素处理整体上显著促进了拟南芥幼苗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积累。研究发现,冬凌草甲素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及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化感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与冬凌草甲素的处理浓度及处理时间均密切相关;拟南芥幼苗能通过增加自身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分析其致病菌,为鼻窦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临床及鼻内镜下所诊断的1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时直接吸取病变的鼻窦黏膜及窦腔内容物,通过直接镜检、真菌培养、传统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其进行检查。结果 10例病例中,直接镜检阳性者8例;病理学检查可见真菌菌丝或者孢子者8例;接种培养及基因鉴定阳性者5例(感染菌株包括2例烟曲霉复合体、1例杂色曲霉、1例枝孢样枝孢霉、1例帚霉)。不同方法检测出的阳性病例并非完全重叠。结论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诊断真菌感染时可以互补,有助于明确诊断及发现新菌株。  相似文献   
999.
利用自行筛选、鉴定的黑曲霉F246,根据植酸酶基因(phyA)成熟肽编码序列设计引物,直接PCR扩增phyA,经酶切分析、DNA测序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证实phyA基因克隆成功。从pMD18T-phyA克隆中获得phyA编码序列,将其与pET30a 质粒连接,构建pET30a -phyA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重组质粒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特异区带分子量为50kDa,此重组蛋白占大肠杆菌可溶性蛋白的36.62%,酶活性较天然植酸酶高8倍以上。因此,该phyA基因具有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大量获得高活性植酸酶以及开发新型微生态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褐飞虱2009年秋季回迁的雷达监测及轨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研究其迁飞、扩散规律,为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4月27日10月11日,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兴安雷达站内利用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对褐飞虱的迁飞过程进行长期观测,高空探照灯诱虫器及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诱虫器分别用来诱捕高空及地面的褐飞虱,对高空探照灯诱到的褐飞虱雌成虫随机挑选30头进行卵巢解剖, 并结合大区环流和利用Hysplit_4模型进行轨迹分析,研究了褐飞虱的秋季回迁过程和虫源。结果表明:褐飞虱秋季回迁高峰期出现在9月28日10月7日,高峰日为10月1日, 高峰日内雷达回波主要在600~1 100 m范围内聚集成层,高空探照灯诱虫器内褐飞虱的数量达到了13 620头;卵巢发育级别以1~2级为主。轨迹分析显示:本次回迁的褐飞虱主要来自湖南衡阳和永州等地,随东北气流向广西柳州、南宁和崇左等方向迁飞。轨迹推断与褐飞虱实发虫情基本吻合,通过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确定了褐飞虱秋季回迁的高度,为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早期投入到预测预报的实践中奠定了基础,对我国褐飞虱早期预警体系的建立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