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1 毫秒
61.
利用梯度稀释法和划线纯化法对酒曲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将所得微生物进行液体培养并检测其溶菌酶活性。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得到一株具有溶菌酶活性的地衣芽孢杆菌。提取地衣芽孢杆菌全基因组,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基因序列Lyz并连接至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ZαA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ZαA-Lyz。重组载体经电转化整合入甲醇型毕赤酵母菌株X33基因组中进行重组表达。摇瓶发酵结果显示,甲醇诱导72 h后,发酵液中溶菌酶活性为1 360 U/m L。酶学性质分析结果显示,重组地衣芽孢杆菌溶菌酶在pH3.0~9.0范围内可以保持较高的相对活性,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地衣芽孢杆菌溶菌酶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62.
太湖流域丘陵区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分布控制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飞  赖晓明  朱青  廖凯华 《生态学报》2016,36(3):592-599
为探究太湖流域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如竹林地和茶园)土壤水分的控制因素,在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定期观测的基础上,根据前7d降雨量将研究时段划分为干旱状态和湿润状态,利用分类与回归树(CART)方法得出不同干湿状态下土壤水分分布的主控因子,并借助典范对应分析(CCA)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壤深度土壤水分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1)高程、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层厚度对土壤水分分布的相对贡献率最大,但在不同干湿状态下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2)干旱状态时土壤水分主要受高程、坡度、地形湿度指数(TWI)和剖面曲率等地形因素的作用,而土层厚度和粘粒也分别为0—20 cm和20—40 cm深度土壤水分的主控因子;(3)在湿润状态下,茶园0—20 cm土壤水分的主控因素为地形因子,在20—40 cm则以土壤性质为主,竹林地两个深度的土壤水分受地形和土壤性质的作用都很强,其中20—40 cm深度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较0—20 cm深度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63.
广东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广东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共19 科、34 属、61 种, 其中藓类13 科、26属、50 种, 苔类6 科、8 属、11 种。全缘疣鳞苔( Cololejeunea schwabei) 等3 种苔类和拟阔叶小石藓( Weisia platyphylloides) 等10 种藓类为广东省新记录。分析了保护区内的苔藓植物区系特点, 并与车八岭、黑石顶、鼎湖山及南岭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 内伶仃岛的苔藓植物区系由于受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4.
被孢霉γ-亚麻酸高产菌株选育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紫外线复合氯化锂诱变高山被孢霉SM96,筛选出一株高产γ-亚麻酸的菌株TM11,产量比出发菌株(25mg/L)提高了近3倍。对影响其多不饱和脂肪酸产生的因子Mg2+,VB6,营养盐溶液,磷源,碳源,氮源酵母膏进行了正交试验,选出TM11最佳的培养基配方:MgSO4·7H2O1.0g,VB6150mg/L,酵母膏6g/L,葡萄糖100g/L,营养盐溶液1mL/L,K2HPO42g/L。在上述最佳培养基中TM11的生物量达18.0213g/L,总脂达10.8128g/L,GLA量达668mg/L。  相似文献   
65.
补体攻膜复合体致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粘附性改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膜性肾病中补体攻膜复合体(MAC)介导蛋白尿机制,本研究制作了MAC致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GVEC)亚溶破模型。通过对细胞局部粘附及相关蛋白的观察发现,MAC亚溶破致伤GVEC后,其粘附性发生改变。其机理与ECM分泌失调、膜硫酸化物质及整合素减少、细胞骨架重排有关。这些改变导致体内GVEC脱附,足突退缩融合,从而参与膜性肾病的蛋白尿产生。  相似文献   
66.
广东内伶仃岛猕猴食性及食源植物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文对内伶仃岛猕猴(Macaca mulatta)的植物食性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测定了食源植物适食部分的比重。研究结果表明:(1)猕猴食源植物约200种,以叶食性、果食性最为丰富;(2)猕猴的活动区域以阔叶林、灌木林等植被类型为主;(3)食源植物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与栖息地植被组成特征相适应;(4)内伶仃岛猕猴种群发展的容纳量最适为820~1640只(平均1230只),而以743~1485只(平均1114只)最为合适,其总食量约相当于适食性优质植物资源总蕴藏量的10%~20%。  相似文献   
67.
基于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样地, 以520个1 m × 1 m幼苗样方中胸径小于1 cm的乔木幼苗为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和2014年的幼苗调查数据, 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了生物邻体和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的影响, 探讨了次生针阔混交林幼苗存活影响因素及物种共存机制。结果表明: (1)适宜大树生长的局域生境同样也适宜幼苗的存活, 幼苗存活率与土壤含水量和有效氮等土壤养分显著正相关。(2)幼苗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 较多的幼苗邻体显著降低幼苗的存活率。同种大树邻体和同种幼苗邻体与幼苗存活显著负相关, 表明存在负密度制约效应。(3)随着幼苗年龄的增加, 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的影响逐渐增大。该研究证实了密度制约效应和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有着重要影响, 其相对重要性随着幼苗年龄级、功能群以及物种种类而变化。  相似文献   
68.
厦门同安湾定置网捕获鱼类的多样性及营养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在同安湾进行的定置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 探讨了该海域鱼类多样性及平均营养级特征。结果表明, 周年逐月共鉴定鱼类112种, 隶属于15目53科88属。渔获物组成以沿岸小型底层鱼类为主, 其中中上层鱼类15种, 中下层鱼类18种, 底层鱼类79种; 暖水性种类84种, 暖温性种类28种, 亚热带动物区系特征明显; 杂食性鱼类8种, 低级肉食性鱼类71种, 中级肉食性鱼类30种, 高级肉食性鱼类3种, 以低级肉食性鱼类为主。中华海鲶(Tachysurus sinensis)是夏、秋、冬三季的优势种, 六指多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tarius)、锯脊塘鳢(Butis koilomatodon)和髭缟鰕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是春、冬两季的优势种。重量和尾数多样性指数最高值均在11月, 分别为3.26和3.29; 最低值均在2月, 分别为1.78和1.77。鱼类种类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 其月更替率6月最低, 为40.1%; 3月最高, 达68.6%。鱼类平均营养级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中3月最低, 为3.02; 1月最高, 为3.92; 周年平均营养级为3.52。与2003年调查资料相比, 鱼类种类数明显减少, 鱼类组成和优势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相似文献   
69.
谷胱甘肽(GSH)在生物细胞抵御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和胁迫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考察了不同时间不同浓度过氧化氢胁迫和过氧化氢连续胁迫对产朊假丝酵母合成GSH的影响, 发现低浓度过氧化氢的连续胁迫对GSH的合成有明显促进作用。进一步在发酵罐上应用了低浓度过氧化氢(36 mmol/L)持续胁迫策略, 最终GSH产量为922 mg/L, 胞内GSH含量为1.64%, 比对照分别提高了7%和35%。  相似文献   
70.
库姆塔格沙漠植被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沿7条考察路线布设了91个样地,对库姆塔格沙漠植物组成、群落结构及植被分布等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库姆塔格沙漠植物相对稀少,有23科73属109种植物,物种组成趋向于集中在少数大科中和单种属中,优势科属组成较少,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明显,并与古地中海成分关系密切。(2)库姆塔格荒漠植被类型较为丰富,拥有4种植被型17个植被群系。受干旱气候及古水系变化的影响,植被群落物种组成稀少,结构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荒漠生态环境的严酷性。(3)库姆塔格荒漠植被分布格局受气候、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沙漠南缘降水条件相对较好,植被分布由东到西随降水的递减而呈现减弱趋势,北缘植被则表现为随古水系的萎缩而减小;植被随海拔高度的分布则表现为随海拔由南到北逐级降低,气候愈为干燥,地表径流减少,植被分布更为稀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