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1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305篇
  106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利用表达载体p NSGro E2His构建104M∶Omp19过表达株,以增强现有布鲁菌疫苗104M株免疫保护效果。方法:以布鲁菌疫苗104M株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Omp19基因;将经过Bam HⅠ和XbaⅠ双酶切的Omp19基因连接到经同样双酶切处理的p NSGro E2His载体上,构建Omp19-p NSGro E2His过表达质粒;将构建的过表达质粒转化布鲁菌104M株感受态细胞,利用氯霉素抗性筛选构建成功的104M∶Omp19过表达株;通过皮下免疫BALB/c小鼠,从激发的抗体水平、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对抗布鲁菌A19株攻毒后的保护作用等方面评价104M∶Omp19过表达株的免疫保护效力。结果:PCR及Western印迹验证表明获得了104M∶Omp19过表达突变株;免疫评价实验显示104M∶Omp19在抗体水平、细胞因子水平与攻毒保护性方面均优于104M,低剂量免疫即可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结论:布鲁菌疫苗104M株过表达Omp19抗原后,免疫保护效果显著增强,可作为一种新的布鲁菌疫苗候选菌株进行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52.
蔗糖非发酵相关激酶(sucrose non-fermenting related protein kinases, SnRKs)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Ser/Thr蛋白激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和抗逆等方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大豆(Glycine max L.)基因组中含有4个SnRK1同源基因,其中GmSnRK1.1GmSnRK1.2为两个主要表达基因,可能参与大豆多种抗逆途径。为解析大豆GmSnRK1.1GmSnRK1.2对ABA及碱胁迫的响应,本研究构建了双靶点CRISPR载体定向敲除GmSnRK1.1GmSnRK1.2基因,利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介导大豆遗传转化,获得双基因敲除突变体毛状根,经测序鉴定双基因突变率为48.6%;同时,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植物超量表达载体获得超量表达GmSnRK1基因大豆毛状根。经25 μmol/L ABA处理15 d,对照组和超量表达毛状根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根长与根鲜重均显著低于双基因敲除突变体毛状根;经50 mmol/L NaHCO3处理15 d,对照组和双基因敲除突变体毛状根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根长与根鲜重均显著低于超量表达毛状根。本研究建立的CRISPR/Cas9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大豆进行GmSnRK1.1GmSnRK1.2双基因敲除,基因敲除突变降低了植物对ABA的敏感性及对碱胁迫的耐性,研究结果初步说明SnRK1激酶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3.
胃内因子(gastric intrinsic factor,GIF)是一种转运蛋白,在介导维生素B12(VB12)维持机体正常造血功能、神经系统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胃内因子样蛋白(gastric intrinsic factorlike protein,GIFLP)在马氏珠母贝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本研究运用RACE技术获得马氏珠母贝胃内因子样蛋白基因(Pm GIFLP)的c DNA序列全长,并检测Pm GIFLP在各个组织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Pm GIFLP序列全长1 721 bp,其中5'UTR为78 bp,3'UTR为116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527 bp,编码508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量(MW)为56 644.84 Da,理论等电点(p I)为7.13。SMART软件分析显示Pm GIFLP氨基酸序列具有2个典型的钴胺素结合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发现Pm GIFLP与其它物种的同源性较低。q RT-PCR结果表明Pm-GIFLP基因在肝胰腺中显著高表达,其次是外套膜边缘区、性腺和足。综上所述,Pm GIFLP可能参与马氏珠母贝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为进一步探究Pm GIFLP在马氏珠母贝中免疫防御中的作用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4.
黄缘扁叶蜂(Acantholyda flavomarginata Maa)又名松结网锯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扁叶蜂科(Pamphiliidae),分布于我国福建、湖南、广西及江西等省,在我省进賢、瑞金、萍乡、贵溪、弋阳、兴国、新建等县的马尾松林内,严重发生,1960年据我们调查统计,仅在进賢县马尾松林内发生面积,就约达5—6万亩,其中被害特别严重的虫口密度,在7—8年生马尾松树上可有幼虫500余条左右,最多达1,000余条,最少也有50—60条,绝大部分针叶全被吃落,呈现出一片枯萎景象。作者等曾于1960年二月初旬至七月底,在被害严重地区固定研究点,进行了系统观察。  相似文献   
55.
微生物制药设计性实验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开展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的引入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沟通和交流能力.本文报道PBL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制药设计性实验中的实施情况,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联合B族维生素对癫痫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癫痫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两组都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2治疗,观察组给予免疫球蛋白联合维生素B12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后症状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  相似文献   
57.
形形色色的地热景象眼前的照片(图1)俨如一支羽毛化石,其实这是采自西藏阿里门士温泉泉口的一支“泉华羽毛”。原来,当热水从地下深处往上溢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水中带来的某些化学元素就发生沉淀,被遗弃于泉口周围的羽毛被沉淀物所包围,就形成这种“泉华羽毛”。泉华的形态真是千奇百怪,到了藏北  相似文献   
58.
物种分布信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基于物种访查数据和气候数据,采用基于物种生境偏好、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构建的生态位模型,综合考虑物种出现点和环境变量,预测了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表明,模型对4种雉类的预测均达到较好效果;白尾梢虹雉、血雉、白鹇和白腹锦鸡的潜在生境总面积分别为6 432 km^2、8 464 km^2、9 573 km^2和13 691 km^2,白鹇和白腹锦鸡的潜在生境面积大于白尾梢虹雉和血雉,但后两者具有更多的高质量生境。高黎贡山北段是4种雉类潜在生境的重叠区,为高黎贡山雉类保护的优先区域,尤其是白尾梢虹雉,建议加大该区域的雉类调查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59.
双特异抗体是指可以同时结合两个不同抗原或一个抗原不同表位的特殊抗体,目前已有3个双特异抗体批准上市,还有很多个双特异抗体处于临床或临床前研究阶段。文中就双特异抗体的发现、制备方法、结构类型和设计策略、作用机制以及目前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HIV-1 Tat蛋白对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术分离HIV阳性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B淋巴细胞,分别转染pTat或pcDNA3.1各10μg(分别为pTat组与pcDNA3.1组),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情况,DCHF-DA测定ROS水平,彗星试验检测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pTat组转染24h、48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ROS水平均显著高于pcDNA3.1组(P0.05)。pcDNA3.1组细胞的DNA大部分呈圆形荧光团,无拖尾现象;pTat组的细胞DNA拖尾现象,呈现典型彗星图像。与pcDNA3.1组相比,pTat组细胞DNA尾长、尾部DNA比例均显著增加(P 0.05)。结论:HIV-1 Tat蛋白可能通过增加线粒体ROS产生,诱导DNA损伤,进而抑制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