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新生隐球菌( Cn) 是临床上重要的病原真菌, 树突细胞( DC) 则是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作为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联系枢纽,DC 对于识别病原、呈递抗原、诱导宿主免疫应答十分重要。许多研究证明,DC 可通过细胞表面的多种受体有效识别新生隐球菌抗原( CnAg) , 诱导宿主产生有效的细胞免疫应答。DC 本身也有一定的杀菌能力, 但DC 的不同亚群以及成熟状态对宿主的免疫防御功能有重要影响。另外, 隐球菌除具有甘露糖蛋白等主要免疫显性抗原外, 还有多种抑制机体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毒性因子。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两者之间复杂机制的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分析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预后.结果 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全部为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和头痛症状,多表现为轻度头痛和低热.3例患者隐球菌涂片和培养均为阳性.所有患者分别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等抗真菌治疗,其中1例合并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2~4个月治疗后,4例隐球菌涂片转阴,临床症状消失,均在我院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 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首发症状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早期明确诊断、多科室协作、规范足量治疗是提高此病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3.
目的总结我国自1991年至今报道的所有多变根毛霉感染所致皮肤接合菌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文献搜索并回顾分析我国13例多变根毛霉原发性皮肤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皮肤多变根毛霉病,平均发病年龄为34±17(5~65)岁,男6例,女7例,病程5个月~16 a不等,感染报道多集中于长江流域;临床多表现为局部红斑、丘疹和/或结节,可缓慢扩展形成浸润性斑块伴溃疡坏死;发病前有明确皮肤损伤病史6例,无明确诱因7例。皮损多发生于暴露部位,面部10例,上肢3例。所有病例均经真菌学和病理学诊断确诊。治疗主要为两性霉素B和唑类抗真菌药物,其中8例治愈,2例疗效不佳,3例失随访。结论多变根毛霉皮肤接合菌病是一种重要的毁容性感染病,多与皮肤屏障损伤有关,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44.
单域重链抗体是目前中和胞内病原体抗原的重要分子之一,研究以结核分枝杆菌Rv0733-6His融合抗原为靶标,对羊驼非免疫单域重链抗体库进行了3轮淘洗,通过ELISA和测序方法,从1024个克隆中筛选出10个独立单域重链抗体序列,继而用原核表达并鉴定了1株Rv0733-VHH-Fe-6His抗体。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Rv0733-VHH—Fe-6His抗体可以特异性地结合Rv0733抗原。提示Rv0733-VHH抗体可能具备结合胞内菌相关抗原的潜力。  相似文献   
45.
研究格特隐球菌VGI和VGII基因型菌株间线粒体基因重组与核基因、交配型位点重组间的关系。采用分子鉴定区分受试格特隐球菌的血清型、基因型和交配型;选取包含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10个位点的多位点序列分型( MLST)进行基因型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同质性检验评价基因系谱间的一致性。多位点的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同质性检验表明,受试位点中,仅ATP6位点发现VGI和VGII菌株间基因的杂交和重组,该基因系谱与其余位点的基因系谱呈现不一致性。结果显示,受试的部分VGI菌株中的ATP6位点含有VGII菌株的基因序列,表明VGI和VGII菌株间线粒体基因的重组;没有发现核基因及交配型位点中两者间的重组,提示VGI和VGII菌株间线粒体基因的重组现象与交配行为无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皮炎外瓶霉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提高皮炎外瓶霉感染的诊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回顾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分析全球范围内已报道的皮炎外瓶霉感染病例的国籍、性别、年龄分布、危险因素、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及预后等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结果皮炎外瓶霉感染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中均可发生,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10∶1.00,最常发病年龄段为51~60岁,肺(27.90%,17/61)为最常受累的器官,但不同地域的病例感染器官存在差异。约半数(47.54%,29/61)病例伴有各种免疫抑制的基础疾病或危险因素。皮炎外瓶霉感染的临床确诊主要依赖培养和分子鉴定,系统感染患者推荐联合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作为抗真菌治疗方案。结论近年来皮炎外瓶霉感染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肺部为系统感染患者最常受累的器官,诊断主要依赖于真菌培养。加强皮炎外瓶霉菌株的药敏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于提高皮炎外瓶霉感染的临床诊治水平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7.
毛霉病是一种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的罕见侵袭性真菌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整体上升趋势。自2019年12月以来,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并引发第六次国际公共卫生事件,在此背景下印度大规模暴发了毛霉病。本文就毛霉病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于临床可疑毛霉病患者,应尽早完成影像学、真菌病原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以期实现毛霉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患者临床转归及预后。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XTT减低法评价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及黏附的影响,镜下观察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法观察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的Ras信号通路因子CDC35、PDE2、EFG1和HWP1的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低浓度(0.02 mg/mL)和高浓度(0.32mg/mL)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19.6±1.2)%和(96.96±0.6)%,0.16 mg/mL浓度下壳聚糖对早期(0 h)、中期(12 h)和成熟期(48 h)的生物膜抑制率分别为(78.6±0.5)%、(54.4±0.9)%和(41.1±1.1)%,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对各黏附阶段的白念珠菌细胞黏附均有抑制作用,壳聚糖可剂量依赖性地下调白念珠菌生物膜Ras信号通路基因CDC35、EFG1和HWP1的表达水平,上调Ras信号通路抑制剂PDE2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结论壳聚糖可能通过影响Ras信号通路及抑制细胞黏附而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9.
改进筛选新生隐球菌Cap59荚膜缺陷株ura5突变株的方法。采用硫酸二乙酯化学诱导新生隐球菌Cap59荚膜缺陷株,利用5-氟乳清酸(5-FOA)反筛选法筛选ura5尿嘧啶合成基因突变株。用新方法筛选到2株Cap59荚膜缺陷株ura5突变株。建立了一种筛选新生隐球菌荚膜缺陷株ura5突变株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50.
与人类细胞相比,细胞壁为真菌的特有结构,因此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相较于其他类型抗真菌药物而言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是迄今为止安全性最高的一类抗真菌药物。本文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进行综述,根据作用机制及靶点的不同分别介绍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及糖基磷脂酰肌(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定蛋白抑制剂,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为相关药物的研发及将来的临床应用前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