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华北2蝗区东亚飞蝗种群遗传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对采自天津北大港和河北黄骅两个相临蝗区的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种群进行等位酶基因频率分析,比较了这两个种群的遗传结构,等位酶酶谱分析表明,19个基因座中4个基因座(Mdh-l,Pgm,Adk,G3pd)的等位基因频率变化很小,常见等位基因的频率均高于0.95,其他基因座有2-4个等位基因,但是两个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除两个基因座(Fbp,Got-2)外都很相似,多态位点的27个χ2检验表明,由于常见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高频率的和相应杂合子的缺乏,仅有北大港种群的2个基因座(Pgi,Got-1)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每个种群内的蝗虫存在明显的遗传变异,但在种群间遗传结构极为相似,多态位点的百分数P分别为73.7%和78.9%,每个基因座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2.9和3.1,平均每个基因座的实际杂合度几乎相等(约为0.138),F-统计量(FST=0.053)也表明了两个种群间的遗传 一致性,遗传相似性系数(I)高达0.938,这些结果提示,这两个种群可能属于1 个大种群,在两个种群的一定位点上的遗传多态性和分化可能都与迁飞因素有关,因为东亚飞蝗的高度扩散能力有利于遗传结构的连续分布,高度的迁飞能力也导致个体暴露于各种不同的环境,而在种群水平上的遗传为异能增强种群在各种生态条件生存和繁殖能力,因此,迁飞有利于维持东亚飞蝗种群的遗传多态性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2.
李春  黄彤辉  王敏 《蛇志》2016,(3):272-273
目的观察中药紫草苦参洗液联合匹多莫德对生殖道尖锐湿疣患者的免疫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7例生殖道尖锐湿疣患者为治疗组,给予中药紫草苦参洗液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另外从我院体检中心随机抽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人群血清中的IL-6和TNF-α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紫草苦参洗液联合匹多莫德可能通过提高IL-6和TNF-α水平,刺激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打破尖锐湿疣的免疫逃逸机制,提高尖锐湿疣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3.
芝麻(Sesamum indicum)核雄性不育系ms86-1姊妹交后代表现为可育、部分不育(即微粉)及完全不育(简称不育)3种类型。不同育性类型的花药及花粉粒形态差异明显。Alexander染色实验显示微粉植株花粉粒外壁为蓝绿色, 内部为不均一洋红色, 与可育株及不育株花粉粒的染色特征均不相同。为探明芝麻微粉发生机理, 在电子显微镜下比较观察了可育、微粉、不育类型的小孢子发育过程。结果表明, 可育株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代谢旺盛, 胞质中出现大量脂质小球; 四分体时期绒毡层细胞开始降解, 单核小孢子时期开始出现乌氏体, 成熟花粉时期花粉囊腔内及花粉粒周围分布着大量乌氏体, 花粉粒外壁有11–13个棱状凸起, 表面存在大量基粒棒, 形成紧密的覆盖层。不育株小孢子发育异常显现于减数分裂时期, 此时胞质中无脂质小球出现, 细胞壁开始积累胼胝质; 四分体时期绒毡层细胞未见降解; 单核小孢子时期无乌氏体出现; 成熟花粉时期花粉囊腔中未发现正常的乌氏体, 存在大量空瘪的败育小孢子, 外壁积累胼胝质, 缺乏基粒棒。微粉株小孢子在减数分裂时期可见胞质内有大量脂质小球, 四分体时期部分绒毡层发生变形, 单核小孢子时期有部分绒毡层开始降解; 绒毡层细胞降解滞后为少量发育进程迟缓的小孢子提供了营养物质, 部分小孢子发育为正常花粉粒; 这些花粉粒比较饱满, 表面有少量颗粒状突起, 但未能形成覆盖层, 花粉囊腔中及小孢子周围存在少量的乌氏体。小孢子形成的育性类型与绒毡层降解是否正常有关。  相似文献   
94.
李春  魏辅文  胡锦矗 《兽类学报》2005,25(4):385-389
2000年3—8月在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6只雌性小熊猫粪样中孕酮(P)和雌二醇(E2)的水平变化,同时对其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交配后的雌体粪样中E2浓度下降至基础水平,P浓度在30d后上升至150ng/g以上;怀孕雌体在妊娠期粪样中P水平在200ng/g以上,P峰值可以达500ng/g以上;假妊娠者粪样中P水平一般不超过150ng/g,P峰值在200ng/g以下;雌体产前半个月孕酮迅速下降,E2缓慢上升,产后P保持在基础水平。这意味着可通过测定粪便中P水平进行早孕诊断、产期预测和真假妊娠判断。根据行为观察和粪样激素分析可知,雌兽妊娠期为123—128d(X=124,N=5),产仔率为1.8/胎(N=5)。  相似文献   
95.
花生抗病基因分离克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近年来多种病害严重威胁着花生产业的发展,筛选花生抗病基因并对其进行研究成为花生抗性育种的新热点。结合抗病基因分离克隆在花生育种工作和遗传研究等领域逐渐显现的广阔前景,我们简要综述了国内外花生抗病基因分离克隆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抗病基因分离克隆的类型及特点,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6.
DCA_(13)发酵产酸期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产酸期烷烃代谢分析和底物质量平衡,针对使用Candidatropicalis生产十三碳二元酸反应体系,建立了热带假丝酵母在产酸期的代谢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数据拟合和实验验证。采用该代谢动力学模型,首先估算出在以烷烃为单一碳源的培养条件下,烷烃对二元酸的最高理论摩尔转化率为64%,最高理论质量转化率为8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补加其它碳源是提高烷烃转化率最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7.
三萜类化合物是植物代谢产物中最具多样性的化合物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和重要的经济价值.环氧角鲨烯环化酶(oxidosqualene cyclases,OSCs)催化2,3-氧化鲨烯环化生成不同类型的甾醇和植物三萜化合物,对天然产物的结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OSCs酶催化2,3-氧化鲨烯发生环化多样性的机...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中药紫草苦参洗液联合匹多莫德对生殖道尖锐湿疣患者免疫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生殖道尖锐湿疣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中药紫草苦参洗液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并运用免疫组化实验方法对治疗前后疣体组织中MCP-1、结合珠蛋白进行检测,应用Motic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对阳性细胞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后MCP-1升高,结合珠蛋白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紫草苦参洗液联合匹多莫德可通过提高MCP-1和降低结合珠蛋白水平,刺激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打破尖锐湿疣的免疫逃逸机制,提高尖锐湿疣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9.
1960-2010年广西红树林空间分布演变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干  代华兵 《生态学报》2015,35(18):5992-6006
为全面摸清1960—2010年广西红树林空间分布及其演变机制,采用多源遥感数据提取不同年度的红树林空间分布信息,分析了广西红树林空间分布动态特点,采用基于斑块的红树林空间演变机理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1976—2010年广西红树林空间演变机制。结果表明:1960/1976年、1990s年、2001年、2007年和2010年广西红树林斑块数量分别为1020、829、1094、1718个和1712个,面积分别为9062.5、7430.1、7015.4、6743.2、7054.3 hm2,近50年间红树林面积减少了22.16%,年均减少0.53%,斑块数量增加了67.8%;斑块平均面积由1960/1976年的8.9 hm2减小至2010年的4.1 hm2,大斑块数量显著减少,斑块破碎化严重;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和海湾,红树林面积和斑块数量的变化量、变化速率均不同;1960/1976年的斑块中,只有24个斑块至2010年时尚保持稳定,占2.4%,绝大部分斑块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1960/1976—2010年,斑块消失(46.1%)、碎化(40.4%)、萎缩(13.5%)是面积减少的主要途径,新增(70.0%)和碎化(29.9%)是斑块数量增加的主要途径,但在不同时期,斑块数量和面积在各个途径上发生的变化量不尽相同;养殖塘和盐田建设(80.0%)、工程建设(10.9%)和围垦(9.1%)是面积净减少的驱动因子,自然过程(92.6%)和人工造林(7.4%)是斑块数量净增加的驱动因子,不同驱动因子在不同时期对斑块数量和面积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斑块数量变化主要由自然过程作用下通过新增(39.6%)、消失(-9.1%)两个途径,以及养殖塘和盐田作用下通过消失(-15.3%)、碎化(14.5%)两个途径发生,斑块面积变化主要由自然过程影响下通过新增(17.5%)、扩张(12.6%)、消失(-6.1%),以及养殖塘和盐田建设驱动下通过斑块消失(-14.8%)、碎化(-13.9%)、萎缩(-6.6%)3个途径发生。  相似文献   
100.
李春干  代华兵 《生态学报》2015,35(6):1713-1726
为深入阐明区域红树林空间演变机理,需对红树林斑块数量和面积在不同因子驱动下通过不同途径发生的变化量进行准确计量。提出了在GIS平台支持下的通过空间叠置分析方法进行斑块数量和面积变化量计量的两种方法——精确计量法和整体计量法。首先将前后两期通过遥感图像提取的红树林斑块分布图、遥感图像进行叠合,采用视觉信息叠合方法,将全部斑块划分为众多具有相同主要驱动因子和变化途径的分析单元;若前后期遥感图像能够精确配准,采用精确计量法计量:通过线与多边形叠置方法,用前期斑块的线状图对后斑块的面状图、后期斑块的线状图对前斑块的面状图分别进行切割,每个分析单元得到多个亚斑块,逐一确定每个亚斑块的驱动因子、变化途径,据此统计每个分析单元中斑块数量和面积在不同因子驱动下通过不同途径发生的变化量;若前后期遥感图像难以精确配准,采用整体计量法计量:对于每个分析单元,根据斑块恢复的难易程度、面积和斑块数量变化量的大小,确定其主要驱动因子和主要变化途径,该分析单元前、后期斑块数量和面积之差即为其在监测期间由该因子驱动通过该途径发生的斑块数量和面积变化量。尽管整体计量法对红树林空间演变机制分析的结果与精确计量法存在一定差异,但也属于定量分析范畴,都能深刻阐明红树林空间演变机制,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区域红树林斑块数量和面积在监测期内增加、减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