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人类核糖体S6激酶包括两个蛋白家族P90RSK和P70S6K,它们分别介导着两条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当这些激酶活性被它们的抗体或纳巴霉素抑制时,细胞的增殖随之停止。但当纳巴霉素的结构类似物-免疫抑制剂FK-506作用于细胞时,虽可抑制成纤维细胞PBLl的增殖,但却不能抑制P90RSK、P70S6K和MAPK的活性。这提示体内还存在着已知P90RSK和P70S6K蛋白的替代者或还存在着不涉及已知P90RSK和70S6K的信号通路。为此,本文采用“同源筛选”策略,试图证实上述推测。我们以小鼠P90RSK基因的保守性序列为探针,在NCBIEST数据库中进行同源筛选,得到三个人体同源EST片段。以EST片段的整合序列为探针,在人脑组织cDNA文库中进行杂交筛选,最终获得3833bp的全长cDNA序列,其中第165-2570bp为一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了802个氨基酸。这个推导蛋白质与人P90RSK家族成员具有较高氨基酸同源性,并被命名为RPS6KA5,它在国际GenBank的登录号为AF090421,Northern杂交显示该基因在人各组织中广泛表达,RH定位将该基因定于14号染色体长臂31-32.1的范围内,另一新的P70S6K基因(GenBank注册登记号为AF037447)也已被克隆,从而证实了人体内存在着已知P90RSK及P70S6K家族基因替代者的最初设想。  相似文献   
12.
李霞  季碧霞  张咸宁  朱定良  庚镇城 《遗传》1999,21(5):1-DQA1
用PCR-RFLP的技术进一步研究了青海藏族HLA-DPB1的多态性。在19个HLA-DPB1 的等位基因中,共检出18个等位基因。其中,*0501的频率最高(AF=38.0%);其次为*0201(AF=20.0%);未检出*1601。在HLA-DPB1各等位基因的分布上,藏族与中国南方汉族、中国北方汉族等无明显差异,而与高加索人及尼格罗人的差异则较为显著。综合隶属于三大人种11个群体中的HLA-DQA1、-DQB1和-DPB1基因座各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用UPGMA方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 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汉藏同源说。  相似文献   
13.
用PCR-RFLP的技术进一步研究了青海藏族HLA-DPB1的多态性。在19个HLA-DPB1 的等位基因中,共检出18个等位基因。其中,*0501的频率最高(AF=38.0%);其次为*0201(AF=20.0%);未检出*1601。在HLA-DPB1各等位基因的分布上,藏族与中国南方汉族、中国北方汉族等无明显差异,而与高加索人及尼格罗人的差异则较为显著。综合隶属于三大人种11个群体中的HLA-DQA1、-DQB1和-DPB1基因座各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用UPGMA方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 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汉藏同源说。 Abstract:Following the study of the polymorphism of the HLA-DQA1and -DQB1in Tibetans of Qinghai Province, the polymorphism of the HLA-DPB1was investigated by the same technique―PCR-RFLP. Among the 19 detectable alleles of HLA-DPB1gene, 18 alleles were detected. The allele *0501 was the most frequent one (AF=38.0%); the allele *0201 (AF=20.0%)was the second one; and *1601 was not found by this technique. Compared with that of Southern Han and Northern Han nationality in China,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lleles showed little difference; whil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aucasoid and Negroid, i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result of this report confirmed once more that the Tibetan and Han nationalities came from the same ancestors. Based on the allele frequencies of the three loci within HLAclass II region-HLA-DQA1、-DQB1and -DPB1from 11 groups among three main races in the world, a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with the method UPGMA.  相似文献   
14.
庚镇城 《遗传》1986,8(2):1-5
行为遗传学旨在阐明生物行为的遗传基础。早在 本世纪初,遗传学发韧之际,有的学者就考虑到行为与 遗传的关系,如摩尔根的大弟子斯蒂特文特曾对果蝇 性行为中的雌雄识别与选择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是由 于行为遗传问题的复杂性及当时科学水平、研究手段 的局限,行为的遗传学研究并未能及早形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二、三十年代遗传学家主要是以容易识别的 外部形态性状(如果蝇的眼色、体色、翅形、刚毛形状及 数目等)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染色体的研究,形成了细 胞遗传学休系。四十年代以后,生物化学和微生物遗传 学相伴发展,互相渗透,促成了分子遗传学的大发展。 在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等 重要问题相继从分子水平上得到阐明之后,一些分子 遗传学家为解析动物更高级的功能— 感觉、中枢神 经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对刺激作出相应反应的遗传 基础,因而陆续转向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人物是德尔布吕克(Max Delbriick, 1906-1981)0 德尔布吕克原是德国籍犹太人,量子物理学家,在物理 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希特勒疯狂迫害犹太人时,德 尔布吕克逃亡美国,从1937年起的两年间,他在加州 理工学院最后地完成了向生物学的转变。他把最低等 的生物噬菌体导人到遗传学研究中来,开辟了分子生 物学这一领域,被誉为分子生物学之父。1969年 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金。可是在分子遗传学 发展的最隆盛的五十年代中期,在他开创的噬菌 体研究领域中还有许多工作好做的时侯,他却认 为分子遗传学已走上了它的发展轨道,分子生物 学今后的任务应该是探讨生命的更高级的活动, 于是他毅然地放下噬菌体的工作,转向行为遗传 学的研究。他以一种名之为须霉(Phycomyces)的 真菌为研究材料,研究它的光感受器和向光性,成 为行为遗传学这一新研究领域的奠基人。现在世 界上已有许多实验室开展着行为遗传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果蝇亚群中六个种的求爱歌的研究:对ipi作用的探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庚镇城  蔡怀新 《遗传学报》1989,16(6):448-454
据认为果蝇求爱歌的脉冲间隔(ipi)在种特异性配偶认识系统(SMRS)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果蝇D.takahashii亚群中各物种求爱歌的ipi值和种间亲缘关系的相关性如何?迄今尚未见报道。我们测定了此亚群中能饲养存活的6个种的ipi,并用O’Farrell双向电泳方法及杂交实验研究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在近缘种D.takahashii和D.lutescens之间,D.takahashii和D.paralutea之间,D.lutescens和D.paralutea之间,其求爱歌的ipi值,不论平均数或众数都相差甚远。而D.paralutea和D.prostipennis是2个亲缘关系较远的种,两者不能杂交,但其ipi的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无差异,众数亦很相近。本实验可导出这样的见解:ipi值在不同果蝇种群或亚群的SMRS中的作用可能并不相同。在D.takahashii亚群中ipi值对于杂交成败似乎不起支配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PCR-RFLP方法研究藏族HLA-DQA1和-DQB1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目前HLA研究领域中成熟的,有效的PCR-RFLP基因分型技术,从DNA水平对藏族健康群体进行了HLA-DQA1(49人)和-DQB1(49人)基因分型,这在国内外属首次。所采用的PCR-RFLP基因分型技术是在HLA-DQA1和-DQB1各等位基因全部序列已知的情况下,对其第2个外显子碱基序列扩增进而进行RFLP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得到的RFLP的所有片段都是已知序列,因而精确度很高,同时为发现新的等位基因提供了成熟而有效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藏族DQA1的8个等位基因,DQA1*0301的基因频率最高(36.74%)。DQA1*0601(4.08%)、*0103(4.08%)和*0401(5.10%)最低。在DQB1的16个等位基因中,OQB1*0302(16.33%)、*0303(15.31%)和*0602(15.31%)为最常见,没有观察到*0504。统计分析表明,在DQA1各等位基因分布上,藏族与新疆汉族、北方汉族、上海汉族十分相近;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也没有明显差异。在OQB1各等位基因的分布上,藏族与汉族、维族、哈族之间略有差异,而汉族、维族、哈族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11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新疆荒漠中的9种束颈蝗和与其近缘的细距蝗Leptopternis gracilis,旋跳蝗Helioscirtus moseri moseri 及远缘的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 italicus,红翅瘤蝗Dericorys roseipennis的线粒体DNA进行了长度片段多态性的研究。根据所得的酶切类型,计算了种间每核苷酸位点的平均碱基取代值P(遗传距离)。用UPGMA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束颈蝗属种间的P值约为 0.099~0.146,与近缘种属间约0.100~0.205,与远缘种属间约为0.113~0.206。估算出束颈蝗属种间的分歧年代约在1000~1500万年前,处于中新世中期,将实验结果与形态演化比较分析,探讨束颈蝗的系统进化。  相似文献   
18.
果蝇Drosophila nasuta亚群由14个处于不同物种分化阶段的种、亚种和分类元组成。这个亚群的物种有许多进化上的独特之处,使得它在物种分化研究方面倍受关注。然而,在形态学、生殖隔离、染色体和同工酶多态、线粒体DNA RFLP、求偶歌特征以及线粒体和核基因序列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都未能清楚地阐明这一亚群的系统进化关系。本文综合分析了关于这一亚群的进化遗传学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1991年秋果蝇(D.albomicans)突然迁入上海的事实。我们用9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上海、嘉定、青浦和南汇4个群体的29个单雌系的线粒体DNA进行了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发现每个单雌系各有其特征的酶切图谱。在与广东、昆明、台湾珊瑚潭、日本洲本及马来西亚吉隆坡群体比较后,我们认为上海及邻近地区突然发现的D.albomicans来自中国大陆南部的多个群体。这一结论支持该种目前正处于向北迁移的分化阶段的观点。我们还对线粒体DNA的种内多态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病理性近视与HLA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PCR-RFLP方法对江浙沪籍汉族55例病理性近视眼(PM)患者的HLAⅡ类DQB1基因的第二个外显子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发现HLA-DQB1*0201、*0303、*0401等位基因在PM患者中和正常人中的分布有显著的差异(Pc<0.05,AF分别为0.1636,0.1091,0.1636,0.1091vs.0.0400,0.0300,0.0400,0.0200),可能与PM的致病相关。DQ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