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喀什地区大果沙枣的果皮、果肉、种子活性成分提取液在体外抑菌活性的强弱。方法:首先采用索氏抽提法分别提取大果沙枣果皮、果肉、种子并进行定性分析,再采用抑菌圈法研究3种提取液对4种指示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大果沙枣果皮、果肉、种子中均含有黄酮、多糖、脂肪、氨基酸、有机酸等活性成分,3种提取液对4种指示菌均有显著的抑菌效果,各原料活性成分提取液的抑菌活性也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喀什生产的大果沙枣的种子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最高,该研究为大果沙枣的药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2.
生长素反应因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生长素反应因子(ARF)是1997年发现的新一类转录因子家族,它们与生长素早期反应基因启动子中的生长素反应元件(AuxRE)TGTCTC特异性地结合,调节这类基因的转录活性.文章阐述生长素反应因子和其结构的特点、作用模式的设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3.
在充分踏察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地,接线路调查法和样地调查法得出野生毛牛蒡和牛蒡种群的分布格局在伊犁地区总体上呈随机分布,占86.7%的调查样地;小范围内也有群聚分布的,占13.3%的调查样地;分布于喜光、低海拔、对土壤适应性高、生活力强等是牛蒡和毛牛蒡的生态习性;常与各类草本为伍,与菊科、禾本科、唇形科、藜科、蓼科、蒺藜科等常见科的植物均能共生于同一环境,是牛蒡和毛牛蒡的群落学特性;植被类型和人为因素是影响它们分布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54.
报道新疆拟橙衣属地衣的6个分类单位。其中南方拟橙衣Fulgensia australis,荒漠拟橙衣F.desertorum和苔生拟橙衣F.schistidii为中国新记录种。在形态学、解剖学、化学及生态学方面对它们进行了简短的论述。此外,还提供了形态特征和内部解剖特征照片以及新疆种类的分种检索表。研究所用的标本采自托木尔峰、铁力买提达坂、阿尔金山和准葛尔盆地等,保存于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衣标本室。  相似文献   
55.
盐胁迫对扁桃光合特性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温室条件下,分别用浓度为150、300、350 mmol/L的NaCl和Na2SO4处理‘石头扁桃’和‘桃扁桃’实生苗植株,处理10 d后分别测定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并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1)盐胁迫下,‘石头扁桃’和‘桃扁桃’chl a、chl b均在低浓度盐区含量最高,而在高浓度盐区含量最低,Na2SO4处理区chl a、chl b含量均低于NaCl处理区;(2)‘石头扁桃’和‘桃扁桃’叶片净光合速率随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石头扁桃’下降的幅度较大;(3)‘桃扁桃’叶片细胞间隙CO2浓度随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石头扁桃’叶片细胞间隙的CO2浓度变化没有稳定的规律;(4)2个品种的叶片气孔导度均随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5)盐胁迫后,叶绿体基粒、基质片层扭曲,类囊体肿胀;随盐浓度的增加,形变加剧,叶绿体由椭圆形肿胀成圆形,叶绿体膜解体,且‘石头扁桃’叶绿体对盐胁迫比较敏感。综合分析发现,2种盐胁迫对植物造成伤害的机理不同,‘石头扁桃’的耐盐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氯沙坦早期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龄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住院治疗的60例高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氯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组、氯沙坦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口服强心剂和利尿剂,氯沙坦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沙坦,氯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沙坦和美托洛尔,在治疗前及治疗后0.5a、1.0a检测所有患者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液中的B型脑钠肽(BNP),并观察治疗后1.0a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B型脑钠肽(BNP)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氯沙坦治疗组、氯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组治疗后0.5a和1.0a的心功能和BNP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0.5a和1.0a的LVEF均高于对照组(P0.05);氯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组治疗后0.5a的心功能、LVEF以及BNP与氯沙坦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氯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组治疗后1.0a的心功能、LVEF以及BNP与氯沙坦治疗组均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1.0a死亡率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每年住院次数和平均住院日最少的是氯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组,其次为氯沙坦组。结论:氯沙坦与美托洛尔早期联合治疗高龄重症心力衰竭的疗效优于氯沙坦单独治疗。  相似文献   
57.
目的了解不同温度条件对马免疫血浆外观和效价的稳定性影响,为马免疫血浆的采集、分离、贮存、运输及抗毒素生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将破伤风类毒素及肉毒A、B、E、F型类毒素制备的马免疫血浆,分别放置于2~8℃、20℃、37℃3种温度下,并分别于0、1、3、6、12个月取样,依据《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及效价检测。结果破伤风及肉毒A、B、E、F型马免疫血浆在2~8℃条件下,放置12个月稳定性良好,外观及效价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规定要求。20℃与37℃下放置的马免疫血浆随着时间的延长,外观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浑浊,效价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低效价组比中、高效价组的效价下降明显,且温度越高效价降低幅度越大。结论马免疫血浆在2~8℃条件下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58.
【背景】从健康甘草须根中分离获得的一株芽孢杆菌具有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目的】探究分离菌株潜在的产酶遗传信息,为该菌深入研究与工业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七叶苷培养基进行产β-葡萄糖苷酶的益生菌筛选,筛到一株产β-葡萄糖苷酶的芽孢杆菌,采用三代Nanopore PromethION和二代Illumina NovaSeq平台对菌株进行基因组测序与组装、并通过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等生物信息分析预测菌株潜在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另外,以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指标,研究碳源、氮源、接种量、温度和起始pH对菌株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从甘草须根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试验鉴定为芽孢杆菌属菌株,并命名为Bacillus rugosus A78.1。该菌株基因组大小为4 146 938 bp,G+C含量为43.86%,共编码4 255个基因。在基因组中,共注释到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192个,其中β-葡萄糖苷酶基因10个,分别属于GH1和GH3家族基因。在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和同源基因簇(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COG)数据库分别注释到2 896、4 019和3 657个基因。该菌株基因组测序结果上传至NCBI获得GenBank登录号为CP096590。菌株A78.1产β-葡萄糖苷酶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0.5%葡萄糖、1.0%酵母浸粉,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7℃、3%接种量、pH 6.0,此条件下β-葡萄糖苷酶活力可达到(5.640±0.085) U/mL。【结论】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及产酶优化试验确定了Bacillus rugosus A78.1优良的产β-葡萄糖苷酶能力及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方面的潜力,为该菌株在纤维素分解、糖苷类化合物水解等生物、化工和食品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9.
60.
陈博  文乐雷  赵菊鹏  梁宏合  陈建  焦晓国 《生态学报》2017,37(11):3932-3938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雄性产生精子(精液)也需付出代价。雄性除了依据配偶质量和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度适应性调整生殖投入外,雄性在求偶和交配行为上也相应产生适应性反应,求偶和交配行为具有可塑性。目前雄性求偶和交配行为可塑性研究主要集中于雌性多次交配的类群中,在雌性单次交配的类群中研究甚少。以雌蛛一生只交配一次而雄蛛可多次交配的星豹蛛为研究对象,比较:(1)前一雄性拖丝上信息物质对后续雄蛛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影响,(2)雌雄不同性比对雄蛛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星豹蛛前一雄蛛拖丝上的信息物质对后续雄蛛求偶潜伏期、求偶持续时间和交配持续时间都没有显著影响,但前一雄蛛拖丝上的信息物质对后续雄蛛求偶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性比对星豹蛛雄蛛求偶和交配行为都没有显著影响。可见,星豹蛛雄蛛对同种雄性拖丝上的化学信息可产生求偶行为的适应性调整,而对性比不产生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