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七筋姑属种皮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扫描电镜对七筋姑属北美全部4个种和东亚七筋姑不同产地的11个居群进行了种皮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北美4种中,Clintonia umbellulata以其种皮近于平滑、表面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凹坑而不同于其它各种具条纹状或网穴状的表皮纹饰。北美西部的2个种C.uniflora和C.andrewsiana种皮纹饰相似,关系密切;而北美东部的C.borealis与东亚种C.udensis长白  相似文献   
32.
在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和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准噶尔西部山地黄耆属丁字毛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黄耆属丁字毛类群有26种,包括中国分布新记录1种,即多角黄耆(Astragalus polyceras Kar.et Kir.),《中国植物志》遗漏种4种,即留土黄耆(A.hypogaeus Ledeb.)、灌木黄耆(A.suffruticosus DC.)、流沙黄耆(A.sabuletorum Ldb.)和亚黄耆(A.consanguineus Bong.et Mey.).为6种植物补充了地区分布新资料.列出了分种检索表,对每个种类的文献引证及地理分布进行了简要记述,并对中国分布新记录及《中国植物志》遗漏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  相似文献   
33.
为研究ASL25/LBD28基因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构建了拟南芥ASL25/LBD28的过量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入野生型拟南芥中,结果发现,ASL25/LBD28基因的过量表达可导致转基因拟南芥的叶片变得狭长;在叶极性发育突变体as2中,ASL25/LBD28基因过量表达导致部分转基因植株在形成1~3片畸形叶后顶端分生组织的发育会终止;而许多转基因植株则会形成许多"针状"叶.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不正常的叶片近轴面或"针状"叶的表皮细胞具有远轴面化的长条形细胞,说明在as2突变体中过量表达ASL25/LBD28基因影响叶片的极性发育.  相似文献   
34.
在对中国黄耆属植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不同时期发表的类群存在同物异名现象。对这些类群进行了归并,将Astragalus dulanensis Y.H.Wu作为A.variabilis Bunge的新异名,A.hepingensis Liou f和A.mongutensis Lipsky作为A.kuschakewiczi B.Fedtsch ex O.Fedtsch的新异名,A.zhaolingicus K.T.Fu作为A.galactites Pall.的新异名,A.xipingshanicus Y.H.wu作为A.minshanensis K.T.Fu的新异名,A.transiliensis Gontsch.var.microphyllus S.B.Ho作为A.ochrias Bunge的新异名。  相似文献   
35.
对莲山黄耆(A.leansanicusUlbr.)和长管萼黄耆(A.li mprichtiiUlbr.)的形态及微观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两者的萼筒皆为较明显的管状,荚果皆为线形,支持将二者归为同一组,即将长管萼黄耆从原先的旱生组(Sect.Crasinna(Stev.)Bunge)移至鸟爪组(Sect.Crasinna(Stev.)Bunge)。但是莲山黄耆叶的上表皮无毛,荚果明显较短,两者在丁字毛臂长比和气孔分布方面也有明显差异,再结合其地理分布的差别,认为两者应为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36.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蒙古高原黄耆属属下部分争议类群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用11条ISSR引物对8个种的45份材料进行扩增,共获得条带18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78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94.7%。用NTSYSpc2.10e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UPGMA聚类分析,在相似性系数为0.73处,45份材料被划分为7大类群,其中,科布尔黄耆(Astragalus koburensis)与乳白花黄耆(A.galactites)聚为一支,表明前者可能仅是后者的生态型,应当处理为后者的异名;不同产区的糙叶黄耆(A.scaberrimus)和变异黄耆(A.variabilis)分别聚为一支,其各自的形态变异得以区分,但均应属于种内变异的范畴;莲山黄耆(A.leansanicus)与长管萼黄耆(A.limprichtii)分别聚为一支,支持将二者处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种。在相似性系数为0.66处,45份材料又被划分为4大类,类群的划分与黄耆属属下"组"的划分接近,但又存有差别。PCoA分析的结果与UPGMA聚类分析基本一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以组为单位划分黄耆属植物具有合理性,但部分组的设立以及部分种的归属仍需调整,准确地揭示黄耆属植物间的系统进化关系,还需要更多的材料采用多种分子标记方法。  相似文献   
37.
报道了国产黄耆属(Astragalus)6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果表明,这6种黄耆属植物均为二倍体,其核型公式分别为:甘青黄耆(A.tangutlcus),2n=16=6m 8sm 2t,“3A”核型;悬垂黄耆(A.dependens),2n=16=10m 6sm,“2A”核型;四川黄耆(A.sutchuenensis),2n=16=8m 8sm,“2A”核型;萨雷古拉黄耆(A.pavlovlanus),2n=16=12m 4sm,“1A”核型;喜石黄耆(A.petraeus),2n=16=14m 2sm,“1A”核型;拟糙叶黄耆(A.pseudoscaberrimus),2n=16=14m 2sm,“1A”核型。这6种黄耆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8.
中国西北地区11种黄耆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11种黄耆属植物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其中9种作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杯萼黄耆(Astragalus cupulicalycinus)为六倍体(2n=48),酒泉黄耆(A.jiuquanensis)具有2种细胞型:2n=32的四倍体和2n=48的六倍体,其余种类均为二倍体(2n=16)。9个种的核型公式分别为:木黄耆(A.arbuscula),2n=16=14 2sm,“1A”核型;胀萼黄耆(A.ellipsoideus),2n=16=10m 6sm,“2A”核型;粗毛黄耆(A.scabrisetus),2n=16=14m 2sm,“1A”核型;秦岭黄耆(A.henryi),2n=16=8m 8sm(2SAT),“2A”核型;哈巴河黄耆(A.habaheensis),2n=16=10m 6sm(2SAT),“2A”核型;变异黄耆(A.variabilis),2n=16=4m 10sm(2SAT) 2t,“2A”核型;喜沙黄耆(A.ammodytes),2n=16=6m 10sm(2SAT),“2A”核型;密花黄耆(A.densiflorus),2n=16=6m(2SAT) 10sm,“2A”核型;茧荚黄耆(A.lehmannianus),2n=16=14m(2SAT) 2st,“2A”核型。所有研究种中,仅变异黄耆的染色体数目有过报道,其余种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9.
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锦鸡儿属植物的分类和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本属值物为典型的亚洲温带分布,其种的数目约80余种,中国约60余种,本区23种。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我国内陆及其毗邻的外围山地以及中国喜玛拉雅植物区系地区。而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正处于上述地区的交汇或过渡地区,也就是一方面随东南季风影响的程度不同而产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到草原和荒漠的过渡,另一方面随着山地的隆起由东北至西南方向的桥梁作用而产生的西伯利亚和中国喜玛拉雅的过渡。因此,本区锦鸡儿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对于本属植物的起源、分布和经济开发利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
研究了秦岭黄耆属植物,报道该地区共有黄耆属植物30种、1亚种和2变种,其中有9种、1变种为该地区新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