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采用PCR从猪丹毒丝菌C43311株基因组中扩增出编码表面保护性抗原A的spaA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并对插入片段进行测序.用spaA基因N端免疫保护区(spaA-N)的特异引物从重组质粒pMD18-spaA中扩增得到spaA-N片段,将其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6p-2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spaA-N,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表达融合蛋白GST-SpaA-N,用SDS-PAGE和Western印迹检测表达产物.测序结果表明spaA基因片段大小为1881bp,与已报道的不同血清型菌株spa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较,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3%~99%之间.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蛋白约为64kDa,与预期的大小相近.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表明,表达的融合蛋白GST-SpaA-N能与C43311株SpaA蛋白的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证明原核融合表达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SD大鼠麻醉后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50只2月龄SPF级SD种大鼠,雄性28只,雌性22只,每鼠空腹16h,分别在麻醉后0、5、10和20min采血,检测血清ALT、AST、GLU、BUN、TP、ALB、AKP、CREA、CHOL、TG。结果随麻醉时间的延长,SD大鼠的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规范麻醉采血操作,缩短SD大鼠麻醉后等待采血的时间可减少生化指标的波动。  相似文献   
83.
目的:应用微核试验(Micronucleus test,MCNT)技术研究小枣汁对环磷酰胺(CP)的抗突变作用的影响.方法:使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进行微核率检测.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小枣汁对环磷酰胺诱发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号-阳性和阴性对照试验组的微核率分别为52‰、30‰、26‰、16‰、10‰、9‰、70‰、7‰,小枣汁使CP诱发的微核率从52.0±5.3‰降低至9.7±2.5(P<0.001).结论:说明小枣汁对CP诱发的遗传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保护以及抗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84.
应用PCR从兔多杀性巴氏杆菌C51-3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编码36 kD黏附蛋白的cp36基因, 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并对插入片段进行测序。以重组质粒pMD18-cp36为模板, 用PCR扩增得到编码信号肽除外的成熟黏附蛋白基因cpm36, 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QE30中, 得到重组质粒pQE30-cpm36, 转化大肠杆菌M15, 在IPTG诱导下表达融合蛋白CPM36, 经Ni2+-NTA亲和层析纯化。DNA测序结果表明cp36基因片段大小为1032 bp, 与已报道的16个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cp36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较, 同源性在76.9%~100%之间。SDS-PAGE结果显示, 表达分子量约为37 kD的带有6×His标签的CPM36蛋白, 与预期分子量相符。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 抗重组蛋白抗体分别能与CPM36蛋白和多杀性巴氏杆菌36 kD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 证明原核表达蛋白具有抗原性, 为进一步开展多杀性巴氏杆菌免疫保护性抗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5.
目的:比较颈前路"杂交式"减压融合与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6例行"杂交式"颈前路治疗及33例行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一般资料、出血量、手术时间、颈椎生理曲度、JOA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颈前路组:56.23±7.64岁,颈后路组:55.76±8.18岁)、性别(颈前路组:22男/14女,颈后路组:20男/13女)、颈椎生理曲度D值(颈前路组:7.41±3.14,颈后路组:8.19±2.74)、JOA评分(颈前路组:9.08±1.09分,颈后路组:8.82±1.26分)、病程(颈前路组:17.24±7.36月,颈后路组:15.75±5.78月)和受累节段(颈前路组:3.11±0.26个,颈后路组:3.24±0.39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颈后路相比,颈前路的术中出血量(颈前路组:221.79±178.02 mL,颈后路组:483.07±434.25 mL)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颈前路组:196.54±51.88 min,颈后路组:175.12±54.93 min)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颈前路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和JOA评分逐渐增大,而颈后路组患者椎生理曲度减少,JOA评分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前路组出现植骨未融合、声音嘶哑和脑脊漏液,颈后路组发生轴性疼痛和C5神经根麻痹,但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前路组:13.89%,颈后路组:12.12%)(P0.05)。结论:颈前路"杂交式"减压融合与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上各有优点,临床根据患者的情况而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6.
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虾类优势种生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2015年11月, 2016年2月、5月、8月的调查资料, 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 IRI)、生态位宽度以及生态位重叠指数等生态指标, 对调查海域的优势种虾类进行生态位特征分析, 以了解该海域内虾类组成及优势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保护区共调查到虾类16种, 隶属8科12属, 均属暖温种或暖水种, 其中优势种(IRI > 500)有7种, 隶属于4科5属; 虾类相对资源量呈春秋季高, 夏冬季低的季节性分布特征。除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外, 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值(时间生态位宽度与空间生态位宽度的乘积)均大于非优势种。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和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的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 表明其对资源的利用具有相似性; 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小, 说明二者相关性低。通过计算得知, 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与生态位宽度对物种重要性排序结果有异: 时空生态位宽度值最大的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 而IRI值最高的为日本鼓虾。与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相比, 生态位宽度指数不仅能反映物种对资源的利用能力, 还能反映物种分布是否均匀, 但这两者均不能反映生物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87.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显微镜下观察小型节肢动物细微结构的临时装片方法。  相似文献   
88.
对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所采集的褐梅衣属地衣(Melanelia Essl.)160多号标本进行了整理及分类,鉴定出该属的2个中国新记录种——托敏氏褐梅和无毛褐梅,并对此2种进行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89.
 根据多年的研究资料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分布在天山西部山脉的地衣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该地区的地衣种类形成了6种群落:1) 土星猫耳衣(Leptogium saturninum)+矮石蕊(Cladonia humilis)+兰灰蜈蚣衣(Physcia caesia)群落;2)黑穗石蕊(Cladonia amaurocr  相似文献   
90.
摘要 目的:评价醒脑开窍针法联合颞三针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入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ACI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常规治疗)和联合组(常规治疗+醒脑开窍针+颞三针),各35例。评价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4.29 %,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4.29 %(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BI和SS-QOL评分显著升高(P<0.05),而联合组降低/升高幅度更大,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联合组大脑中动脉Vs、Vd、Vm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醒脑开窍针联合颞三针,可有效提高ACI的临床疗效,增加大脑局部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