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影响前臂屈指肌腱修复术后功能恢复效果的因素,以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及康复方案。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0月解放军第401医院手外科收治的58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7例,年龄13-62岁,平均33.8岁)屈指肌腱在前臂损伤患者的伤因及手术方式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并进行随访,分析其受伤严重程度、手术方式、术后功能锻炼情况。结果:术后随访54例,失访4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6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54例前臂屈指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患手的恢复情况,其中优31例,良16例,中5例,差2例。指浅、深屈肌腱同时损伤较单纯指浅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粘连发生率较高,手功能的优良率较低(P0.05),合理应用防粘连技术和术后进行系统功能锻炼的患者术后手功能的优良率分别较未合理应用防粘连技术和术后未进行系统功能锻炼的患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手术切口是否合理的延长,术中操作是否重视无创操作,是否合理的应用防粘连技术以及缺乏系统的功能锻炼以及肌腱断端吻合质量是影响前臂屈指肌腱修复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血行转移是大肠癌根治性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在根治性切除肿瘤患者中,有大部分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因此早期发现大肠癌微转移,对于延长患者预后指导下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已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和引流静脉血中CEA mRNA的表达,以探索手术操作和微转移的关系,以及引流静脉血中微转移的发生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早期发现大肠癌血循环微转移的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外周血及引流静脉血液中的CEA mRNA水平。结果:(1)大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EA mRNA阳性率26.7%(16/60),引流静脉血阳性率48.3%(29/60),引流静脉血明显高于外周静脉血(P0.05)。(2)大肠癌引流静脉血中CEA mRNA在肿瘤大于5厘米者、Dukes C期、中低分化程度、有淋巴转移者、浸及浆膜者比外周静脉血更有统计学上的意义。(3)手术前后引流静脉血CEAm RNA阳性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外周血CEA mRN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大肠癌引流静脉血微转移是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的早期阶段,引流静脉血CEA mRNA的表达能更早期反映出大肠癌患者微转移的发生,引流静脉微转移发生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是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手术对大肠癌血循环微转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3.
匹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新一代人工合成的降血脂类药物。该药是新一代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用于治疗原发型高脂血症和混合型血脂障碍,能够显著降低LDL、TC、TG、及升高HDL-C。药物动力学性质优良,具有肝细胞选择性,并且毒性低,安全性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管生成和抗炎作用。本文就匹伐他汀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4.
紫杉醇合成中甲基茉莉酮酸作用位点与配伍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简化的紫杉醇事成途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拟稳态转移模型。模型从诱导子作用在力改变的角度,成功地解释了诱导了作用下紫杉烷含量的变化,并给出了不同位为酶活力的提高与各代谢产物浓度转移模式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从中间代谢产物稳态的转移模式确定诱导子的作用位点的方法。在适宜浓度甲基茉莉酮酸(MJ)诱导下10去乙酰基巴卡享Ⅲ(10-DAB)与巴卡Ⅲ(BaccatinⅢ)含量下降而紫梆醇含量上升,确定MJ在紫杉  相似文献   
105.
摘要 目的:寻找具有血栓素A2受体(Thromboxane A2 receptor,TP)抑制作用的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以期降低其心血管疾病风险。方法:本研究从公开数据库中获取了512种TP抑制剂,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ADMET预测,筛选出化合物TP84。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先前获批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罗非昔布相比,TP84对COX-2的亲和力更高,对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1,COX-1)的亲和力更低;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表明,模拟过程中TP84与COX-1的结合不稳定,而TP84能稳定结合COX-2,与COX-2的结合自由能是COX-1的3倍;此外,根据ADMET预测,TP84的药物化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处于类药物候选物的可接受范围内。结论:TP84是一种潜在的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选择性COX-2抑制剂。  相似文献   
106.
对菠菜光系统Ⅱ反应中心D_1-D_2-Cytb_(559)复合物进行了系统的低温(77K)荧光发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D_1-D_2-Cytb_(559)复合物具有681nm和684nm两种波长的低温荧光发射,但两者通常并不是同时存在,而是取决于Ca-680与Ca-670Chla分子的相对含量的。Ca-670Chla含量的增加,会使其低温荧光发射出现在681nm;而Ca-680Chla含量的增加,则会使其低温荧光发射出现在684nm。Ca-670与Ca-680Chla分子的相对含量与不同状态的菠菜叶材料有关。PSⅡ反应中心内周天线CP-47,CP-43多肽的存在是D_1-D_2-Cytb_(591)复合物低温荧光发射红移的原因,而D_1-D_2-Cytb_(559)复合物的不稳定变化则与其蓝移的低温荧光发射有关。  相似文献   
107.
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分离得到的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D_1-D_2-Cytb(559)复合物很不稳定,极易受到光照的破坏。光照导致D_1-D_2-Cytb_(559)在红区(Qy带)的吸收光谱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最初光照45秒时间内,吸光度值升高,继续光照则吸光度值下降,而且680nm处的下降速度最大,吸收峰发生兰移,光照也导致荧光强度增大,发射峰兰移。所有这些结果表明,光破坏至少存在两个不同的过程,而且主要受到破坏的是原初电子供体P680。  相似文献   
108.
本文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低剂量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不同剂量的芪桑降糖方(Q-S,1.0 g/kg和0.5 g/kg)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肝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Q-S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FBG)、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糖原磷酸化酶(GP)、丙二醛(MDA)及糖化血清蛋白(GSP)含量(P0.01),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糖原合成酶(GS)活性(P0.05,P0.01)。这些结果表明,Q-S在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改善其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9.
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演进、开发新型治疗手段的重要方法。非人灵长类动物在进化发育、生理生化及病理方面和人类最接近,是研究人类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已经成功建立了多种模仿人类疾病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但是CRISPR/Cas9的脱靶效应、嵌合突变以及基因敲入效率较低等突出问题也逐渐引起重视。本文综述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目前亟需解决的难点和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效、准确构建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索PTIP相关蛋白1(PTIP associated protein 1,PA1)在小鼠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定位。方法采用RTPCR、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PA1在小鼠睾丸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及定位进行检测。结果 RT-PCR和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PA1 m RNA在1w、2w、4w、8w、12w、18w和24w的小鼠睾丸中均有表达,且其表达量在2w时达到最高峰,在小鼠性成熟(8w)以后,PA1的表达量趋于平稳。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A1在1w、2w、4w和8w小鼠睾丸各级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的胞核中均有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进一步确定PA1表达于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结论 PA1可能在维持生精细胞的正常分化及调节睾丸内分泌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