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65篇
  83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51.
【目的】筛选出一种高效、持久、安全及价廉的灭螺微生物,对其进行鉴定并观察其抑螺功效。【方法】从钉螺孳生的土壤中筛选出4株灭螺活性较强的菌株(B8、B27、B36、B59),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和革兰氏染色均为G+杆菌。不同分离胶浓度的SDS-PAGE分析其灭螺活性成分;优势菌株经16s rRNA扩增后,PCR产物测序,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其种属。【结果】灭螺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中发酵上清液各菌株间灭螺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86,P=0.002);细菌发酵液各菌株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7.298,P=0.008);菌体悬液各菌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579,P=0.271);此外,B59菌株的灭螺效果优于其它菌株,尤其是其发酵上清液浸泡48 h和72 h钉螺死亡率高达73.3%和96.7%。SDS-PAGE发现在B59细菌上清液中无蛋白带出现,推测其灭螺活性物质可能是其他成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B59菌株位于Bacillus cereus (CP001746)分支上,一致性达100%。【结论】B59菌株的发酵上清液灭螺效果最好,其灭螺活性物质可能不是蛋白质,B59菌株被鉴定为Bacillus cereus。  相似文献   
52.
为探究大型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对浊度的影响,对大型浅水湖泊——太湖(有草区和无草区)进行了为期1年的野外调查,将浊度分为藻类浊度(TurbAlg)和非藻类浊度(TurbNonAlg),分析其变异规律及其对总浊度(TurbTot)贡献率的差异。结果显示:(1)太湖水体中TurbNonAlg(年均值为2.45/m)为主要的浊度组分,占总浊度(2.88/m)的83%,春季时高达89%;(2)有草区TurbNonAlg(2.52/m)和无草区的(2.37/m)差异不显著(P>0.05);(3)在相同TP范围内,有草区TurbAlg (0.21/m)和无草区的(0.32/m)无明显差异(P>0.05),在夏季时甚至略高于后者。研究表明,在大型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对水体浊度的抑制效果有限,对非藻类浊度和藻类浊度均未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因此,在相同营养条件下,大型浅水湖泊更易发生稳态转换,且发生转换后恢复原始状态的难度也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53.
2005至2006年的6~8月间,在新疆普氏野马饲养与繁殖研究中心和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相结合,研究了圈养和放归成年雌性普氏野马夏季昼间的摄食行为。结果表明,两组个体在摄食行为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圈养个体普遍具有舔盐和食粪行为,而放归个体不存在此类行为。经独立样本t 检验,得出两组个体的摄食和站立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站息、卧息、运动和其它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两组普氏野马的摄食行为所占时间最多。圈养个体昼间具有3个摄食高峰(8:00~10:00、13:00~15:00、19:30~20:00),与人工投食时间相一致,而放归个体摄食高峰并不明显,仅在13:00~15:00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低谷,表现出自然的摄食节律及对放归地夏季自然条件的适应。  相似文献   
54.
夏四友  赵媛  文琦  许昕  崔盼盼  唐文敏 《生态学报》2019,39(18):6869-6879
贵州省属于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与集中连片特困的复合区域,研究其贫困化的时空动态与影响因素,对该地区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以贫困发生率为指标,采用ESTDA框架对2003—2015年贵州省贫困化时空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贵州省贫困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出现了贫困化相似县域相邻分布的空间集聚效应,局部趋势上两级分化趋势明显,空间结构呈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2)贫困化局部空间结构和空间依赖方向上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出现协同增长型的县域有53个,表明贫困化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整合性。(3)贫困化具有较强的局部空间关联模式和空间转移惰性,表现为一定的路径依赖或空间锁定特征。(4)各因素对贫困化的影响力存在一定差异,农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贫困化主要因素,海拔、坡度和植被覆盖度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任意两个因素交互探测后对贫困化的影响均强于单个因素的影响,且解释力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线性增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55.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植被类型,但退化态势较为严峻,严重威胁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退化高寒草甸的复健是世界性难题,治理效果也因退化状态、恢复措施及气候环境而异。以春季休牧、秋季休牧、畜群结构优化、减畜轮牧、围栏封育及翻耕改建等典型多途径恢复措施下的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系统探讨主要生态要素和生态功能的响应特征及潜在过程。结果表明,典型恢复措施下退化高寒草甸的植被生产力、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土壤饱和持水量等生态要素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恢复效果与实施年限及恢复措施密切相关。围栏封育和翻耕改建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饱和持水量随恢复年限均表现为对数饱和型的响应特征,退化高寒草甸固碳持水功能的基本恢复年限约为6—10年。春季休牧、秋季休牧、畜群结构优化、减畜轮牧、围栏封育等放牧管理恢复措施应适用于轻度退化至重度退化的高寒草甸,而翻耕改建则是极度退化高寒草甸的适宜治理措施。由于多途径恢复措施的关注目标不同,今后研究应集中在恢复措施的组合优化和综合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56.
动、静脉血之间的重要区别是 ,动脉血中含 O2 比较多 ,静脉血中含 O2 比较少 ,而静脉血中 CO2 含量比较多 ,动脉血中含 CO2 比较少。这是几乎人人都知晓的科学事实。但是 ,CO2 及 O2 在动、静脉血中含量到底相差多少呢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 ,每升动脉血中携带CO2 4 85ml,每升静脉血中携带 CO2 52 5ml。这就是说 ,每升静脉血比动脉血多含 4 0 ml的 CO2 ,动脉血中的 CO2含量相当于静脉血的 92 .3 8%。这是机体组织细胞进行氧化代谢产生 CO2 的结果。这也意味着每升静脉血在流经肺泡时 ,可以向肺泡中释放 4 0 m l的 CO2 。以正常成年人…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常见谷物品种生糖指数和阿拉伯糖木聚糖含量的差异,为快速查找到低生糖指数和高阿拉伯糖木聚糖膳食纤维谷物食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常见18种谷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酸法水解,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常见谷物的生糖指数和阿拉伯糖木聚糖含量。结果:不同谷物品种生糖指数和阿拉伯糖木聚糖的含量差异显著。18种谷物中,每100g绝干原料生糖指数(以葡萄糖的量计)排名前五位的谷物(低至高)分别是:黑芝麻1.75g、黑豆2.70g、花生3.26g、黄豆4.20g、红芸豆22.72g,其他杂粮品种生糖指数都均大于22.72 g;每100g绝干原料阿拉伯糖木聚糖含量 (高至低)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红豆8.22g、黄豆7.71g、黑豆7.53g、绿豆6.55g、红芸豆6.05g,其他谷物阿拉伯糖木聚糖含量均小于6.05g。结论:补充低生糖指数的谷物,推荐优选黑芝麻、黑豆和花生,补充高含量阿拉伯糖木聚糖膳食纤维优选豆类,且含量大于6.05g/100g绝干原料。  相似文献   
58.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绿色高效安全生产及设施农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寻找新型的传统化肥替代品、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及保护生态环境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生物刺激剂是具有调控植物生长作用的成分和(或)微生物的统称,用于农业生产,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与群落微生物,能促进作物的代谢与生长,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提升作物抗逆能力及提高作物产量与产品品质。微藻体内具有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的天然活性物质,是制备新型生物刺激剂的理想来源。微藻用于环境治理的同时,可获得足量的微藻生物质来制备生物刺激剂,从而达到治理环境、降低成本及提质增效的目的。就微藻源生物刺激剂的定义及功能、微藻全细胞和天然活性物质生物刺激剂的制备、应用效果及对植物和土壤的作用原理进行综述,以期为微藻源强效生物刺激剂的规模化制备及农业生产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生产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9.
【目的】明确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体内3个高表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谱,并比较它们在不同寄主专化型棉蚜中的表达差异。【方法】从棉蚜的伏蚜和苗蚜转录组数据库中挑选GSTs并克隆得到全长cDNA序列,使用qRT-PCR分析这些基因在不同寄主专化型棉蚜不同龄期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克隆到3个高表达的GSTs基因,分别命名为AgoGST-s1(GenBank登录号:MN688789)、AgoGST-d1(GenBank登录号:MN688790)、AgoGST-d2(GenBank登录号:MN688791)。这3个基因在不同龄期均表达,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谱基本一致,表达量呈现从低到高的变化趋势。AgoGST-s1基因在各个发育阶段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幅度较小,而AgoGST-d1、AgoGST-d2的变化幅度较大。对比两种寄主专化型棉蚜相同龄期时的表达情况发现,黄瓜型棉蚜中GSTs基因的表达量在大部分龄期都高于棉花型棉蚜。【结论】AgoGST-s1、AgoGST-d1、AgoGST-d2基因表达量伴随棉蚜生长发育变化趋势明显,在不同寄主专化型棉蚜体内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可能与棉蚜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传统彩色昆虫绘图技法技术难度大,且受限于颜料、纸张等绘画媒介。新近出现的数字绘图技法难度较低,便于修改,在绘制科学图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本文详细叙述了使用数字绘图技术绘制透翅毛瓣寄蝇(双翅目:寄蝇科)彩图的步骤及操作方法,向昆虫学工作者介绍这一高清绘图新技术,便于提高昆虫物种形态描述或重新描述的效果。【方法】新的彩色数字绘图技术利用数位板和SAI绘图软件,借助于该软件中的铅笔工具、喷枪和作者开发的"厚涂笔"、"炭笔"、"粉被"等笔刷工具和绘图素材,对透翅毛瓣寄蝇不同形态部位的线稿图层进行细化、底色、阴影、高光、翻转等绘制处理,创造了一套图层命名管理方法及绘图技巧组合方法。【结果】利用本文介绍的彩色数字绘图技术可以很好地表现透翅毛瓣寄蝇的色泽和质感,完成7 000×5 000像素(35 M)的超高清整体背面观形态图的绘制。【结论】利用这种数字彩色绘图技术绘制的昆虫图像具有色泽丰富、容易修改、节约时间、节省储藏空间、细节逼真、保存和携带方便、永不褪色。这种数字彩色绘图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