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7篇 |
免费 | 307篇 |
国内免费 | 204篇 |
专业分类
13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66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1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64年 | 5篇 |
1963年 | 6篇 |
1959年 | 4篇 |
1955年 | 5篇 |
195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郭金英朱蓓茹吴影任国艳王萍崔国庭张玉先冯惠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5,(6):990-994
天然发状念珠蓝细菌是荒漠化土壤中的"先锋生物",具有极强的耐旱、耐碱、耐高温等能力。本研究旨在揭示悬浮培养发状念珠蓝细菌的抗盐碱能力,为发状念珠蓝细菌的人工培养提供基础。25℃,80μmol/(m2·s)光照下,BG-11培养液培养发状念珠蓝细菌,利用不同浓度(0、60、120、180、240 mmol/L)混合的Na2SO4和Na2CO3胁迫发状念珠蓝细菌细胞,处理时间分别为24 h和72 h,测定其质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以及可溶性多糖含量,分析发状念珠蓝细菌细胞对盐碱胁迫的响应。盐碱胁迫下,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发状念珠蓝细菌细胞的质膜相对透性增加,丙二醛含量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多糖含量不断升高。悬浮培养的发状念珠蓝细菌细胞对盐碱胁迫产生结构和生理的应激响应,增强了发状念珠蓝细菌抗盐碱能力。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本文对危害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的钻蛀性害虫合欢吉丁Agrilus subrobustus Saunders各虫态形态特征及危害特性进行了研究与描述,深入探索其虫道三维结构,以期为合欢吉丁的发生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记述整理了合欢吉丁学名的变化过程,详细地观察并描述了剖腹卵、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特征;首次研究总结其坑道系统的各指标特点:虫口密度、坑道长宽、侵入孔特征、蛹室特征、羽化孔特征等,明确了完整虫道的发生发展规律;基于坑道拍照、各向量指标测量,对坑道进行科学手绘,使用Autodesk Maya软件完成合欢吉丁完整虫道的三维重建。【结果】合欢吉丁幼虫细长、乳白色,蛹为裸蛹。成虫铜绿色具金属光泽,观察对比其前胸背板长宽比、盘区和肩前隆脊形态,前胸腹板突形状,鞘翅柔毛分布位置,阳茎形态等特征,结合文献,明确其学名为Agrilus subrobustus Saunders。合欢吉丁主要危害树干韧皮部及木质部,具向阳性;在树皮下钻蛀坑道,侵入孔圆形,不超过1 mm;蛹室米粒状,多位于木质部,少数位于韧皮部;羽化孔"D"型;坑道形状具有规律性,可分为3种:"Z"字型及其变型,密集上下迂回型,椭圆或近半圆型坑道。【结论】基于形态特征的详细描述、学名厘定,有利于合欢吉丁的鉴定及学名的正确使用;完整虫道的复原便于在非成虫期结合寄主种类鉴定害虫种类、评估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为合欢吉丁的监测提供了具体的判别方法,为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4.
45.
报道生于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枯叶上散斑壳属Lophodermium一新种,即斑茅生散斑壳Lophodermium saccharicola。对该种提供了中英文形态描述、图解和讨论。供研究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菌物标本室(AAUF)。 相似文献
46.
转双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将苏云金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Bt)杀虫晶体蛋白 (insecticidalcrystalprotein ,ICP)基因转入棉花植株中获得的抗虫棉花 (下略为Bt棉 ) ,为棉花害虫综合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Bt棉除具有丰产性、纤维品质好和对靶标害虫的良好控制作用等特性外 ,更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于其高杀虫效果与维护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良性作用上[1] 。但研究结果已表明 ,害虫对BtICP的抗性适应 ,将严重威胁Bt棉的使用寿命[2 ] 。已有的报道证明 ,将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基因转入植物并同时表… 相似文献
47.
肾小球足细胞的损伤不仅是遗传性肾小球病的发病基础,还在很多后天的肾小球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常见的足细胞病以微小病变性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和局灶阶段性肾小管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为主,有实验证明,足细胞损伤同时参与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肾小球疾病,比如糖尿病肾病,HIV相关肾病,膜性肾病及其他获得性肾小球病等,因此,了解足细胞病损伤的机制尤为重要。临床观察提出局灶节段行肾小球硬化患者体内可能存在一种与大量蛋白尿发生有关的循环因子,相关的动物实验和体外观察同时也证实了循环因子的存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T细胞功能不全,细胞因子异常释放可能是循环因子的来源之一。如果能对患者循环因子进行检测,借助它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可能成为局灶节段行肾小球硬化诊断和治疗中的一个突破。本文以国内外研究文献为基础,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综述了足细胞病中相关循环因子的表达,探讨足细胞病发生及复发的机理,为足细胞病的定向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8.
49.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 (NikolaiIvanovichVavilov,НиколайИвановичВавилов)于 1887年 11月 2 6日生于俄国莫斯科。父亲是一家公司经理 ,母亲是雕刻艺术家的女儿。瓦维洛夫有兄弟姐妹 4人 ,他排行第二 ,他们后来全都成为科学家 ,物理学家的弟弟谢尔盖曾任苏联科学院院长。瓦维洛夫的妻子叶琳娜·伊万诺夫娜·巴鲁琳娜是其同事 ,他们的两个儿子奥列加和尤里后来也成了物理学家。瓦维诺夫自幼喜欢读书 ,小学毕业后进入莫斯科商业学校。 190 6年毕业后考入莫斯科大学农学院。他的大学毕业论文“莫斯科省的园田… 相似文献
50.
根据公布的黑麦特异重复序列pSc119.1设计特异引物, 分别对两套姊妹T1RS·1BL易位系川农12(CN12)、川农17(CN17)、川农18(CN18)和96Ⅰ176-1、96Ⅰ176-3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从CN12、CN17、CN18的基因组中都能扩增出目的片段, 在96Ⅰ176-1的基因组中, 除目的片段外, 还扩增出了一条非目的片段, 但在96Ⅰ176-3的基因组中没有扩增出产物。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 pSc119.1序列并未从96Ⅰ176-3的基因组中消失。将CN12、CN17、CN18的目的片段回收克隆后, 对每个片段各随机挑取10个克隆进行测序, pSc119.1序列在3个品种中都发生了变异, 且在CN18中的变异程度最大。所测的序列多数与原序列达94%和95%的相似性, 在这些序列中, 碱基的改变具有一定的规律, 即多数为转换, 少数为颠换, 且变异碱基和变异位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远缘杂交后代的进化可能是一个持续过程, 姊妹系内的株系之间某些性状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很可能与重复序列的变异有关, 这为后生遗传效应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