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索氢氧化镁对BSA微球体外释放的影响,优化BSA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通过水包油包固复乳法制备BSA-PLGA微球。先将BSA与葡聚糖制备成玻璃体颗粒,再将玻璃体颗粒与氢氧化镁包裹进PLGA中,制备成缓释微球。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然后用Micro BCA法测定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所制得的微球粒径约60μm,呈较好的球形。添加氢氧化镁后,BSA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都有显著提高。不同含量的氢氧化镁对BSA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影响也不同。在体外释放过程中,载有氢氧化镁的微球14天累积释放量为(85.10±2.67)%,而对照组不到80%。结论:通过调整氢氧化镁的量,可以制得形态完整,大小均匀,突释较小的BSA微球。  相似文献   
82.
83.
森林生态系统粗死木质残体碳储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彦  游巍斌  王方怡  巫丽芸  何东进 《生态学报》2021,41(20):7913-7927
粗死木质残体(CWD)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结构性与功能性单元,作为连接植被碳库与土壤碳库的关键纽带,对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CWD碳储量相关研究。系统阐述了国内外CWD碳储量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范围与基本特征等内容,总结概括了CWD体积测算、CWD碳浓度估算等碳计量相关方法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CWD碳储量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于探讨不同树种、不同林龄、不同腐解等级、不同海拔、不同存在形式的森林CWD碳储量分布特征,而较少关注CWD碳库对土壤碳库和植被碳库的作用机制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机制;CWD碳计量方法较为单一,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生物量-碳浓度法",而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CWD碳储量进行估算的研究尚不多见。此外,相对国外研究而言,国内研究主要局限于小尺度范围。文章据此提出未来CWD碳储量研究的发展方向:(1)拓展研究尺度,建立CWD碳储量长期观测体系;(2)深入开展不同森林生态系统CWD碳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3)探索更加多元化的CWD碳储量计量方法;(4)深入探讨CWD碳库对土壤碳库与植被碳库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4.
狼蛛的化学感受器在寻觅定位猎物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蜘蛛的化学感受器在寻觅定位猎物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为捕食者、以果蝇为猎物,将蜘蛛饲养在室温23℃±1℃下,使其适应于当前的生长环境。以果蝇成虫饲养狼蛛,使其熟悉猎物气味。实验前,停止供给猎物,使狼蛛处于饥饿状态。一个星期后进行实验,采用Y型嗅觉仪法在黑暗条件下研究了狼蛛对猎物体液气味和体表气味的灵敏度反应。结果表明在实验距离内,狼蛛均能够正确选择有果蝇体液气味端,选择指数显著高于无果蝇体液气味端(P0.05),停留时间显著高于无果蝇体液气味端(P0.05),但当狼蛛与有果蝇体液气味端距离增大后,狼蛛对气味敏感程度下降,当狼蛛与气味源距离达到11 cm后,虽然狼蛛仍然能够正确选择有果蝇体液气味端,但选择指数显著下降(P0.05),回归分析显示,狼蛛对有果蝇体液气味端选择指数与狼蛛和气味源间距离呈高度负相关。同时,研究结果发现狼蛛对果蝇体液气味比果蝇体表气味的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p43蛋白对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的调控。方法: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p43蛋白作用于HMEC-1细胞后IP10基因水平的变化,并找到p43蛋白作用的最佳浓度范围及最佳作用时间;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p43蛋白是否促进IP10蛋白的分泌,并检测p43蛋白对可能引起IP10上调的相关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调控作用,试图找到p43蛋白诱导IP10表达上调的原因。结果及结论:p43蛋白能显著上调IP10的表达,并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在p43浓度为70μg/m L、作用时间为6 h时达到峰值;p43蛋白能够诱导IFNγ的分泌,p43蛋白诱导IP10的表达可能是通过上调IFNγ的分泌,并经由JAK-STAT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86.
目的:构建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3(STAT3)小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对缺氧复氧后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3对人STAT3 siRNA靶序列,用DNA重组技术克隆至质粒pRNAT-U6.1/neo中,构建重组质粒pRNAT-U6.1-STAT3 siRNA,检测并筛选出最佳抑制效率的siRNA质粒载体。重组质粒转染至缺氧复氧后HKC细胞,Western blotting和Real Time-PCR测定STAT3蛋白和mRNA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间接荧光法测定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结果:靶向STAT3基因表达的质粒载体构建成功,并筛选出抑制效率最佳的重组质粒。缺氧复氧后HKC细胞STAT3表达、凋亡率和Bax/Bcl-2比值增加;缺氧复氧后HKC细胞转染重组质粒后STAT3表达、凋亡率和Bax/Bcl-2比值明显降低。结论:成功构建并筛选最佳抑制效率的靶向STAT3的重组质粒载体。该载体可有效抑制缺氧复氧后HKC细胞中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并进一步通过上调Bcl-2、下调Bax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7.
柠檬酸和抗坏血酸对蝴蝶兰叶外植体褐变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究柠檬酸和抗坏血酸对蝴蝶兰叶片外植体褐变发生的影响以及对PPO活性变化影响的作用机理.方法:以褐变率和褐变指数为参考数据,分析柠檬酸和抗坏血酸对外植体PPO活性和PPO反应产物积累的影响以及与外植体褐变发生的关系.结果:分别用100mg/L柠檬酸共培养和50mg/L抗坏血酸浸泡处理叶片外植体,经离体培养3d,褐变率分别比对照降低94.9%和54.9%,离体培养6d,褐变指数低于对照的0.53,分别为0.46和0.36,同时PPO活性降低.结论:推测柠檬酸抑制褐变的原因是直接与酶蛋白作用,抗坏血酸则与新生醌类物质结合.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索天阳复脉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小鼠临床疗效及其对JNK和p-JN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7周的db/db雄性小鼠120只,随机分成模型组、硫辛酸组和天阳复脉汤高、中、低剂量组等五组,每组24只。选取同窝生7周龄db/m雄性小鼠24只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而硫辛酸组灌胃给药,剂量为78 mg/kg,高剂量组为6.8 g/kg、中剂量组为3.4 g/kg、低剂量组为1.7 g/kg。对比和评估六组小鼠足底热敏反应时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血清因子及JNK及p-JNK蛋白表达等指标。结果:与正常组和模型组相比,硫辛酸组和天阳复脉汤组小鼠足底热敏反应时间均显著缩短,MNCV速度均显著提高,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明显降低,JNK和p-JNK蛋白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阳复脉汤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小鼠,可有效增加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缩短其足底热敏反应时间,降低血清TNF-α和IL-1β浓度,进而下调JNK和p-JNK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89.
景感生态学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契合了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感知与环境的关系,为理解城市景观与人群活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基于景感生态学视角,对城市公园常见的景感要素进行归纳分类,探讨城市公园景感要素对不同人群活动的作用途径;然后选择厦门市滨海、滨湖、山体、老城区和文化等五类典型城市公园的代表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和比较五类公园景感要素组成和民众感知评价的差异,并以此尝试解释不同类型公园吸引不同人群(访客密度、访问时间)及其在公园活动方式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公园景感要素通过多层次关联对人群活动产生作用,即景感要素作用影响人的感觉类型,产生多样景感效果,满足民众由愿景产生的需求,进而影响其活动意愿和方式;各景感要素综合作用,共同对公园活动产生影响;当公园景感要素承载的设计愿景与民众愿景产生共鸣,才能产生良好景感效果,促进游园人群活动热情;公园景感要素和人群活动的关系侧重体现暴露性的生态系统服务。该论文研究结果希望为深入研究城市公园服务人群机制拓展一个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崭新视角,同时为城市公园设计和运营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0.
为揭示丘陵沟壑区刺槐的养分重吸收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该区不同林龄刺槐叶片全氮和全磷的浓度,以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和速效磷浓度及其化学计量,分析了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与土壤养分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植物和土壤的养分随林龄增长发生显著变化,而土壤总磷和速效磷浓度较低。氮重吸收效率随林分生长先增加后降低,范围为48.2%~54.0%,平均为48.5%;磷重吸收效率则显著增加,范围为45.2%~49.4%,平均为46.9%。氮重吸收效率与土壤氮素和氮磷比呈负向响应,而磷重吸收效率与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速效磷呈负相关。表明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变化负向驱动养分重吸收效率。由于该生境中刺槐林的固氮效应及磷限制,叶片养分重吸收策略对土壤氮磷比响应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