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野生百合渥丹、山丹和传统食用的兰州百合为研究对象,对其鳞茎中多酚类物质、11种单体酚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铜离子还原能力以及抑制脂质过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野生百合鳞茎中的多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显著高于兰州百合。3种百合鳞茎中单体酚的种类也有所不同,但均含有没食子酸、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儿茶素、表儿茶素、杨梅酮、芦丁、对香豆酸、山奈酚。相关性分析显示,除对羟自由基的清除力外,各酚类物质总量与不同抗氧化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认为,野生百合鳞茎可作为天然抗氧化资源应用于食品和医药业,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2.
中国区域植被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模拟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黄玫  季劲钧  曹明奎  李克让 《生态学报》2006,26(12):4156-4163
应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在0.1°×0.1°经纬度网格上估算了中国区域植被总生物量、地下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根茎比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了植被生物量和根茎比的空间分布与水热限制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植被总生物量、地下和地上生物量受水热条件影响明显,空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即在暖湿的东南和西南地区生物量大,而在干冷的西部地区生物量小。同类植被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区域差异,气温高、降水量大的区域植被生物量大;低温和干旱地区的植被生物量小。除灌木以外,植被生物量大小的空间分布受水分的影响大于温度。中国区域植被根茎比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全国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以及青藏高原东南侧一线为界线,界线东南植被根茎比较小;界线以西,植被根茎比较大。植被根茎比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土壤湿度和年降水量显著反相关,水分因子对根茎比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温度。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UGT1A7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设置150例肝硬化汉族住院患者组与10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志愿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肝硬化组与正常组中UGT1A7的基因多态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组中C2等位基因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肝硬化与UGT1A7基因相关,UGT1A7等位基因C2可能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4.
藏北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茗茗  徐增让  成升魁 《生态学报》2020,40(23):8753-8762
放牧压力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局部土地过度利用和生态退化,然而当前对放牧强度的量化多采用替代性指标或对照试验,缺乏直接监测数据,也缺乏不同草地类型对放牧强度变化的响应差异性研究。以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为研究区,利用佩戴式GPS牛羊定位器构建高精度放牧轨迹数据集模拟放牧强度,构建栅格尺度放牧强度空间分布和划分方法,结合草地群落样方调查,通过Duncan法(Duncan''s multiple comparative analysis)进行多重比较分析,探究自由放牧模式下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两类区域植被和土壤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方式及差异性。本研究可为放牧行为环境效应监测提供新思路,并根据不同草地状况因地制宜提出放牧优化管理策略,助力高寒传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结论有: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先升高后降低,高强度放牧对高寒草原植被的影响大于高寒草甸。2)高放牧强度下,高寒草原土壤水分显著高于中低强度,高寒草甸土壤容重显著低于低强度。可能原因是放牧压力多集聚于水源附近。高寒草原区土壤的砂粒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增加。放牧强度的增大导致草甸上层土壤有机质增加,草甸下层、草原上层、草原下层土壤有机质先增加后减小。草甸上下层土壤全磷含量在低放牧强度下显著低于中高强度。3)植被土壤变化受到自然因子和放牧活动的共同影响。高寒草甸更加耐牧,高强度放牧对高寒草原的负面影响更大,而中度放牧有利于草地尤其是高寒草原的放牧利用。4)放牧生态系统是一个环境-植物-家畜自适应系统。在放牧管理中不能仅通过控制载畜量缓解草地超载,还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弹性及各营养级的适应性,合理配置放牧强度,控制季节性超载和局部超载。  相似文献   
65.
观察脆弱类杆菌来源的新型重组α-半乳糖苷酶工程菌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在有选择压力(Kan+)条件下,将重组α-半乳糖苷酶工程菌菌株在LB固体培养基上采用划线法连续传60代,每隔20代取样保存菌种,最后同时进行菌体形态、生长速度和抗生素抗性、平板传代及诱导过程中的质粒稳定性、限制酶切图谱、测序、表达量和酶活力检测.结果表明细菌形态、生长速度和抗生素抗性等与原始种子库无明显差异;LB固体培养基上传60代后质粒稳定性接近100%,但诱导过程中质粒易丢失.第20、40和60代提取质粒进行酶切检查,酶切图谱没有改变.DNA测序未见α-半乳糖苷酶基因变异.原代菌株及第20、40和60代菌株经诱导培养,其α-半乳糖苷酶表达水平、酶活力及菌体蛋白的SDS-PAGE图谱均无明显差异.说明α-半乳糖苷酶工程菌株在平板传代中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66.
 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脆弱性评价研究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该研究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基础上,耦合了潜在 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模拟气候变化对潜在植被分布格局和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影响,以潜在植被的变化次数和变化方 向定义植被分布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以生态系统功能特征量的年际变率及其变化趋势定义生态系统功能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对生态 系统的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分布格局及其区域特点。结果表明,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气候脆弱 性的总体特点为南低北高、东低西高,气候变化将会增加系统的脆弱性。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排放情景特别报告国内和区域资源情景, 即IPCC-SRES-A2气候情景进行的预测模拟表明,到21世纪末我国不脆弱的生态系统比例将减少22%左右,高度脆弱和极度脆弱的生态系统所占的 比例较当前气候条件下分别减少1.3%和0.4%。气候变化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分布格局影响不大。不同气候条件下,高度脆弱和极度脆 弱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东北和西北等地区的生态过渡带上及荒漠-草地生态系统中。总体而言,华南及西南大部分地区的生 态系统脆弱性将随气候变化而有所增加,而华北及东北地区则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67.
孔令让 《植物学报》2022,57(4):405-408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Pst)引起的真菌病害, 在全世界范围内危害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产。培育和种植持久抗性小麦品种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最有效的方法。由于病原体突变导致免疫受体逃避检测, 因此抗病基因经常失效。而易感基因(S基因)突变介导的抗性常具持久性与广谱性。近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研究团队在揭示小麦受S基因保护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为抗病育种提供了有力工具。他们发现小麦感染条锈菌后, 真菌诱导受体样细胞质激酶TaPsIPK1与效应子PsSpg1特异性互作, 通过增强激酶活性和TaPsIPK1进入细胞核促进寄生。TaPsIPK1磷酸化转录因子TaCBF1d。TaCBF1d的磷酸化改变了其下游基因的转录活性。因此, TaPsIPK1和PsSpg1增强TaCBF1d磷酸化可能会重新编程靶基因表达, 干扰植物防御反应, 从而促进病原体感染。在2年的田间试验中, 小麦中TaPsIPK1的CRISPR-Cas9失活赋予了对Pst的广谱抗性, 且不影响重要的农艺性状。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由PsSpg1-TaPsIPK1-TaCBF1d在小麦条锈病S基因中触发的新的磷酸化转录调控机制, 为通过作物遗传修饰培育持久抗性品种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68.
抑郁症是一种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的精神疾病。其患病率达15%,带来的负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2.3%,且有很高的致残、致死率,严重危及到人类的健康。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一般认为是社会、环境、个体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肠道微生物作为人体最大、最直接的外环境,在抑郁症形成中的作用已明确,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态研究的兴起以及关于"抗抑郁药安全且有效"的说法被提出,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微生物-肠-脑轴"被提出,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调致抑郁症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微生态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9.
四倍体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抗病新种质的创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四倍体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利用幼胚拯救技术获得了PS5-Y287双二倍体(AABBDD)。该双二倍体PMC MⅠ染色体构型基本稳定,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免疫,对条锈、叶锈和秆锈病表现良好的田间抗性。并且该种质籽粒外观品质好,是一份有利用价值的小麦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70.
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正,反交的育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需借助幼胚培养方可获得杂种,取授粉12~16天的幼胚进行拯拯救,成苗率较高,效果较好。而不同杂交方式对共杂种成胚率、成苗率及思胚拯救率影响很大。以普通小麦为母本,粗山羊草为父杂交时,15个杂交组合平均杂种成胚率,成苗率及幼胚拯率分别为5.35%和58.73%,而在12个反交组合中,其平均成胚率,成苗率及幼胚拯救率分别为98.88%、17.10%和24.44%。由此可见,普通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