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9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不同有机氮效率的甜菜基因型筛选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基因型甜菜土壤有机氮利用及吸收效率的筛选和差异分析,为土壤有机氮高效基因型甜菜的栽培及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2014-2015年选取100份不同基因型的甜菜材料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在甜菜的不同发育阶段比较并分析土壤有机氮效率,筛选出对有机氮利用及吸收效率均显著差异的高效和低效基因型甜菜材料。结果表明,初步筛选得到的有机氮高效基因型甜菜材料KWS8138、HI0466和有机氮低效基因型甜菜材料BETA176、T230苗期全株及根部有机氮利用效率(Organic Nitrogen Use Efficiency,ONUE)差异显著;之后通过田间试验对有机氮吸收效率(Organic Nitrogen Assimilation Efficiency,ONAE)做了进一步筛选,发现KWS8138不但对ONUE有显著优势,还具有较高的有机氮素吸收能力,包括苗期之后对土壤有机氮素的运转量较高,合理的根冠比等。有机氮低效基因型甜菜材料BETA176的有机氮素吸收利用能力很弱、氮素转运能力过低等限制了植株对有机氮素的合理利用,不利于有机氮效率的提高。因此确定KWS8138为有机氮高效基因型材料,BETA176为有机氮低效基因型材料,均可作为进一步试验的材料。有机氮高效基因型甜菜较高的土壤有机氮转运量及合理的根冠比促进了其对有机氮素的吸收,是有机氮高效的基础。较高的干物质生产效率反应了甜菜对有机氮素的高效利用,是有机氮高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2.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115的基础培养基成份为:胰蛋白胨1%,酵母膏0.25%,氯化钠0.5%;添加成份最优组合为(NH4)2SO4 0.1%,(K2HPO4+KH2PO4)(1.4+0.6)%和柠檬酸三钠0.1%;添加成分最优组合与基础培养基培养产量比较,表明添加K^+、NH4^+和柠檬酸三钠能极显著地促进B115的生长。研究了B115对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B115对BSK-10和CL990920有明显抑、杀菌效果,对TL970424无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53.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RAPD分析技术对萎蔫短小杆菌落葵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basellae pv. Nov.)和萎蔫短小杆菌糖甜菜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beticola pv. Nov.)及植物病原棒形细菌4个属的15个菌株进行分类研究: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条,共产生225条带,多态性条带占804%。遗传相似矩阵及UPGMA聚类分析,表明这两个新致病变种与萎蔫短小杆菌属亲缘关系近,最小相似系数为0.6511;与其他属细菌亲缘关系较远;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植物病原棒形细菌新近提出的分类地位的改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4.
尹绍武  王德安 《生态学报》2003,23(4):725-730
报道饵料对河蟹Zao状幼体(Z1-Z3)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梅尼小环藻是Z1的适口饵料,适量投喂浓度为80万个/m1至l00万个/m1;投喂衣藻或小环藻与衣藻的等浓度混合饵料都不能使Z1顺利变态为Z2。20个/m1褶皱臂尾轮虫密度是适于Z2的饵料密度,轮虫密度低于5个/m1或高于40个/m1都对Z2的变态有不良影响。另外,投喂60万个/m1小环藻加20个/m1轮虫混合饵料对Z2变态发育更为有利;而用20万个/m1衣藻加20个/m1轮虫投喂Z2,却使Z2的变态率明显降低。30个/m1轮虫密度是适于Z3的饵料密度,轮虫密度低于20个/m1或高于40个/m1都会对Z2变态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5.
双歧杆菌对SD大鼠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的免疫佐剂效应。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卵清白蛋白(OVA)组,双歧杆菌+OVA组和PBS空白对照组。各组给予免疫后,收集长约3cm的空肠,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Qwin图像处理系统,对空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定位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同时注射OVA和双歧杆菌后对SD大鼠在不同时期空肠中sIgA阳性细胞分泌的影响。结果在免疫后的SD大鼠的空肠内均产生了特异性的分泌型抗体sIgA,其中双歧杆菌+OVA组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经胃肠道黏膜免疫可诱导有效的免疫佐剂效应。  相似文献   
56.
马鹿茸血酶解肽体内免疫功能及抗氧化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选用由木瓜蛋白酶水解天山马鹿茸血获得的肽Ⅰ、肽Ⅱ以及原血为受试样品,研究天山马鹿茸血及其酶解肽对小鼠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其中肽Ⅰ、肽ⅡDH分别为18.1%、12.2%时,清除OH·能力最强,清除率为50.8%。分别测定了脏器指数,脾细胞增殖实验,血清中溶血素和抗体生成细胞的含量以及小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SOD活力和MDA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肽Ⅱ组能极显著提高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加强小鼠的抗氧化功能(P〈0.01或P〈0.05)。此外,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肽显示出了很强的免疫活性(P〈0.05)。  相似文献   
57.
KT和NAA对黄芪带芽茎段增殖、愈伤诱导和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探讨KT和NAA对膜荚黄芪茎段诱导生成新生茎、愈伤组织及生根的影响。KT/NAA值为4时,对茎的诱导作用明显,获得最多的茎平均数(11.7条)。NAA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在1 mg/L NAA作用下最大的平均直径为1.4 cm,多为白色。根生于白色愈伤组织,并受NAA促进、KT抑制。1 mg/L NAA对根数、根长和次级根数均有促进作用,但对根粗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8.
为研究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受到热胁迫后高度保守的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基因的表达变化,本研究扩增了681 bp的赤拟谷盗hsp70片段,编码227个氨基酸残基,GenBank登录号为HM345948。同源性分析表明:赤拟谷盗hsp70核苷酸序列与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的hsp70(GenBank登录号:AF322911.1)同源性最高,为97%;其推测的蛋白序列与马铃薯甲虫、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的HSP70蛋白均有94%以上的同源性。利用RT-PCR技术得到与赤拟谷盗hsp70进行竞争定量的内部竞争物, 以等量的目标cDNA和一系列稀释的竞争模板进行竞争PCR扩增,构建了hsp70的竞争定量PCR检测体系, 该体系标准曲线的线性方程为Y=1.032X-1.618 (r2=0.975)。这些结果为赤拟谷盗的hsp70定量检测提供了方便,并为热控技术防治害虫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9.
竞争排斥益生菌(competitive exclusion product, CE)是1973年由Nurmi和Rantala提出的用于预防和控制刚出壳鸡沙门氏菌感染的复合益生菌产品,后来渐渐扩展到用于其他肠道病原菌的防控。除了控制病原菌定殖外,CE产品也可以促进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和降低死亡率等。现欧美等国家也开发出20多种CE产品用于养禽和养猪业。关于竞争排斥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已经提出了一些假说,如竞争粘附位点或营养、刺激局部免疫反应和产生各种各样的抗菌物质等。由于细菌的抗菌素抗性日益严重,CE产品的应用前景将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60.
NH4+等水溶性无机离子是细颗粒物(PM2.5)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本实验以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欧美杨(Populus deltoids×Populus nigra)苗木为试材,应用15N示踪法研究2种表面结构不同的叶片对NH4+的吸收以及叶片吸收氮素后的运转和分配。结果表明:2种杨树在吸收叶面的15NH4+时存在明显差异,最大吸收速率均发生在处理后6 h,但毛白杨的最大吸收速率约为欧美杨的3倍;2种杨树叶片15N含量均在处理后24 h时达到峰值,而毛白杨叶片的15N含量约为欧美杨的4倍;叶片施用15N标记的硫酸铵溶液还可以显著增加2种杨树叶片氮素水平,处理7 d后毛白杨和欧美杨叶片全氮含量分别达到对照的1.26和1.36倍;植株各器官的氮素分配率(Ndff)值显示,功能叶吸收的氮素向植株上部和下部均有运输,毛白杨主要积累于茎部,而黑杨则将氮素运输至根系;处理7 d后叶片标记溶液的施用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2种杨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但对叶片的气孔导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