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肌肉萎缩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研究与肌肉萎缩相关的重要生理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将有利于从分子和细胞层面阐明肌肉萎缩致病的机理,是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的重要途径.Syncoilin是2001年发现的一种新的Ⅲ型中间纤维,与其它中间纤维蛋白不同,syncoilin在体内以单体形式存在.它是肌肉萎缩蛋白复合物的成员,直接连接肌萎缩关联蛋白复合物成员之一dystrobrevin和中间纤维desmin,以此将基底膜和细胞骨架组成一个整体,该体系的完整性是肌肉伸长和收缩所必须的,该体系被破坏会影响肌肉运动中侧向力的传导,进而诱发肌肉萎缩的发生.同时,syncoilin参与肌纤维再生,其表达量的下调会影响肌纤维的重建.Syncoilin表达的紊乱,将会导致肌营养不良症、desmin相关肌病和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等疾病的发生.本文就近年来关于syncoilin的分子结构、组织分布、生理功能、参与的信号通路及相关疾病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深入理解syncoilin参与的肌肉萎缩发生的分子机制,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472.
目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生存、肿瘤血管新生以及肿瘤细胞的侵润和转移等多种生物学功能.EPO/EPOR激活的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5(STAT5)这一信号传导通路导致头颈部鳞癌的侵润,但在成釉细胞瘤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将探讨EPO/EPOR-JAK2-STAT5信号通路在AB中的表达及意义,进一步探索AB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例牙胚(TG)、10例牙源性角化囊肿(OKC)和36例成釉细胞瘤(AB)中上述四种蛋白的表达.结果:EPO在TG和OKC两组之间免疫组化表达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POR在OKC分别与TG组、AB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型(P<0.05).EPOR在AB的无细胞变异亚型分别与棘皮瘤亚型、颗粒细胞亚型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JAK2在细胞浆、细胞核中的表达,在TG、OKC、AB三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在细胞变异亚型、棘皮瘤亚型、颗粒细胞亚型之间比较有极显著差异或显著差异(P<0.001) (P<0.01).STAT5在细胞浆、细胞核中的表达,OKC组分别与TG组、A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PO/EPOR-JAK2-STAT5信号通路在TG组、OKC组、AB组之间,以及AB的各分型、亚型之间,表达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EPO/EPOR在牙源性组织、瘤样病变、AB中通过JAK2-STAT5信号途径发挥作用,EPO/EPOR-JAK2-STAT5通路的异常活化与成釉细胞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73.
目的:检测锌指结合蛋白(zincfingerE—box—bindingprotein,ZEB1)在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方法:选取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人工流产的患者,分为正常人工流产(对照组50例)和自然流产(实验组50例)两组,两组年龄和孕周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在绒毛和蜕膜组织中ZEBlmRNA的表达量。结果:自然流产患者绒毛(0.835±0.047)中ZEB1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1.942±0.095),自然流产患者蜕膜(0.65±0.058)中ZEBl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1.13±0.0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绒毛及蜕膜组织中ZEB1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自然流产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74.
【目的】本文从功能团的角度研究了不同的麦蚜防治方法对小麦田节肢功能团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小麦田内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方法】本试验采用黄板、诱虫灯、糖醋液及3种方法综合使用的方法防治麦蚜,系统调查了这些防治方法对小麦田节肢功能团的影响。【结果】综合使用黄板、诱虫灯、糖醋液防治麦蚜能够提高昆虫群落和蚜虫亚群落的稳定性,降低小麦蚜虫种类和天敌种类丰盛度,采用防治措施的小麦田内捕食性天敌的群落稳定性均较差,单一防治措施的使用对麦田内昆虫群落相对丰盛度、蚜虫亚群落稳定性、捕食性天敌群落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结论】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同的防治方法对昆虫群落的影响不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合理搭配使用麦蚜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75.
以抗逆突变株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IB4为出发菌株,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ARTP),刃天青平板初筛,摇瓶发酵复筛,筛选出1株高抗逆高丁比的突变菌株C.beijerinckii IT111。发酵结果表明:该突变菌株利用多种C源时均展现其高丁醇比的特性,以玉米芯酸解糖液为C源时,溶剂产量达到10.5 g/L,丁醇8.0 g/L,丁醇比高达76%。抑制物抗逆性测试结果显示:糠醛和酸类对C.beijerinckii发酵影响较小,酚类物质对C.beijerinckii抑制作用较强,其中以香草醛为最。综上所述,C.beijerinckii IT111是1株极具潜力的利用木质纤维原料制备丁醇的菌株。  相似文献   
476.
探索江西铅山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的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为其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提供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植物组织培养和单因子试验的方法。江西铅山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较佳程序为:约0.2 g胚性愈伤组织在25℃下转入MS+2 mg·L-1TDZ+1 mg·L-1NAA+0.5 mmol·L-1蔗糖的培养基中,于14 h·d-1光周期下预培养3 d后用MS+2 mmol·L-1甘油+0.4 mmol·L-1蔗糖在25℃下装载20min,然后用PVS2在0℃下脱水40 min,吸取5滴PVS2到铝箔条上,将脱水后的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块转到铝箔条上的PVS2液滴里。附有胚性愈伤组织块的铝箔条在液氮里蘸一下,然后迅速将其转入2 mL装满液氮的冷冻管中,再投入液氮保存1 d。从液氮中取出冷冻管中的铝箔条,浸入用40℃温水预热过的洗涤液(MS+2 mg·L-1TDZ+1 mg·L-1NAA+1.2 mmol·L-1蔗糖)中,使胚性愈伤组织块从铝箔条上脱落下来,然后再将胚性愈伤组织块转入新鲜的洗涤液中洗涤3次,每次10 min。洗涤后转入MS+2 mg·L-1TDZ+1 mg·L-1NAA固体培养基上,先暗培养7 d再转到14 h·d-1光周期中培养。30 d后将分化出的胚状体再次转入MS+2 mg·L-1TDZ+1 mg·L-1NAA固体培养基上可再生完整植株。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包埋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后的平均成活率约为80%。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冻后再生苗没有发生形态学、生理学和细胞学的变异。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可以保证其遗传资源的稳定性,为江西铅山红芽芋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77.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并发症的特点及其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7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是否中毒死亡,分成死亡组与存活组,检验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别。结果:77例患者早期出现并发症状,发生率为88.51%,其中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占52.9%;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在肝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呼吸功能损害、胰腺功能障碍以及肌肉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应在早期关注患者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症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治疗肝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呼吸功能损害、胰腺功能障碍以及肌肉损害等症状,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78.
摘要 目的:建立重组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促 ADSCs 定向分化肝细胞的方法,并对其参与肝损伤修复能力进行验 证, 为作为治疗肝损伤细胞来源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消化培养的方法, 分离 SD 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 ADSCs 细胞, 连续传代 3 次 对其进行纯化培养, 利用形态学鉴定、 流式细胞术检测 ADSCs 表面标志物方法对其间充质干细胞样特征进行鉴定, 加入成脂肪 细胞诱导液观察其分化成脂肪细胞的能力; 构建腺病毒表达 HGF 载体 Adeno-HGF-EGFP, 并转染 ADSCs 细胞, 利用免疫细胞化 学染色方法检测肝细胞标志分子表达水平; 最后建立大鼠肝损伤动物型, 观察 Adeno-HGF-EGFP 转染的 ADSCs 细胞参与肝损 伤修复能力情况。结果: 分离的 ADSCs 细胞形态较为一致, 绝大多数呈梭形, 排列不规则。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 该细胞表达 CD29、 CD90、 CD106 等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面标记物, 低表达造血干细胞细胞表面标记物 CD34、 CD45, 同时, 分离的 ADSCs 细 胞具有诱导分化成脂肪细胞能力; Adeno-HGF-EGFP 转染 ADSCs 后, AFP、 ALB、 CK18 等肝细胞特异性分子表达水平升高;经尾 静脉注射 ADSCs 细胞后, 肝损伤大鼠的 AST、 ALT、 TBIL 等分子表达水平恢复正常。结论: 建立了重组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 子 HGF 促 ADSCs 定向分化肝细胞的方法, 并且表达 HGF 的 ADSCs 细胞具有修复大鼠肝损伤模型能力, 这为通过细胞治疗肝损 伤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47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emodilalysis,HD)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HD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的百草枯中毒患者40例,根据患者使用是否行透析治疗分为透析组(A组17例)和非透析组(B组23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肾功能、肺功能及心肌酶学指标的变化,治疗效果及存活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后前3天ALT、AST、BUN、CR、CK、CK-MB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且非透析组患者以上指标的水平高于透析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7天,两组以上指标的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之间入院时和入院后72小时内最低的SPO2%、血气分析中PaO2和PaCO2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组和非透析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70.6%和6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草枯溶液中毒的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血液透析治疗并不能显著提高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80.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各种大肠癌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eal time PCR检测大肠癌细胞HT29,HCT116,SW1116,SW480等细胞系中uPA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uPA的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转录水平,SW480细胞中uPA mRNA表达最高,其次是HT29细胞,另外两种细胞表达相对低。uPA的蛋白表达的情况表明,SW480细胞中uPA的表达较其他组明显高(p0.05),而SW1116细胞中几乎未见uPA的蛋白表达。结论:SW480细胞中uPA的表达较其他细胞系高,这可能与肿瘤细胞转移能力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