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解重唇石斛(Dendrobium hercoglossum)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其地上部分分离了1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4,5-三甲氧基苯酚(1)、3-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propan-1-one (2)、methyl 3-(p-hydroxyphenyl) propionate (3)、justiciresinol (4)、榕醛(5)、异落叶松脂素(6)、threo-2,3-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3-methoxypropanol (7)、(+)-松脂素(8)、aloifolⅠ(9)、dendrocandin T (10)、3-甲氧基-4-羟基苯丙酮(11)、1,3,5-三甲氧基苯酚(12)、香草醇(13)和丁香脂素(14),其中化合物1~12,14均为首次从重唇石斛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10和14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和10具有显著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IC...  相似文献   
42.
山竹岩黄蓍固沙群落对土壤养分及生物活性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半流动沙丘为对照,对5、10和22年生山竹岩黄蓍人工固沙群落不同层次(0~10、10~20和20~30cm)土壤的养分状况、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山竹岩黄蓍固定流沙后,随着群落年龄的增长,土壤中C、N、P、K含量及生物活性均明显提高.其中,0~10cm土层的增长幅度显著高于10~30cm土层.0~30cm土层中C/N由7.3增加到8.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以及土壤脲酶、磷酸单酯酶、蔗糖酶、蛋白酶、脱氢酶、硝酸还原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其中,0~10cm土层中蔗糖酶的活性是对照的49.7~284.5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以及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3.
于卫东  于英华 《蛇志》2000,12(4):26-26
我院自 1 998年 1月应用蝮蛇抗栓酶对 8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 ,以评价蝮蛇抗栓酶在血栓病治疗外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主要针对高脂血症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患者 ,现将试验结果及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本组 80例 ,患者均在我院就诊 ,并经过 3次以上生化测试 ,血清胆固醇 >7.2 mmol/L,血清甘油三酯 >1 .8mmol/L;男 52例 ,女 2 8例 ;年龄 36~ 72岁 ,平均 46岁。在 80例患者中 ,有高血压和 (或 )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占60 %。1 .2 治疗方法 用蝮蛇抗栓酶 0 .5u加入 0 .9%的生理盐水 2 50 ml…  相似文献   
44.
从川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根部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四个已知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龙脑7-O-β-D-吡喃葡萄糖甙(1),龙脑7-O-〔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2),4-烯丙基-1,2-苯本酚1-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3),5-烯-1β,3β,16β,22S-胆甾四醇1-O-α-L-吡喃鼠李糖16  相似文献   
45.
利用遥感数据,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定居放牧方式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定居放牧方式下,NDVI随定居点距离的变化格局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草场处于原生阶段,NDVI不随距离变化;第二阶段,定居点附近开始局部退化,NDVI随距离增加而增大;第三阶段,退化区域扩大,DNVI不随距离变化。2.在草场局部退化阶段,NDVI随距离的变化呈对数函数规律,定居点的放  相似文献   
46.
不同居群不同部位头花蓼总黄酮含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明凤  陈庆富 《广西植物》2008,28(4):561-565
以原产贵州、四川的10个头花蓼收集系为材料,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各头花蓼收集系植株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变异,以便找出总黄酮含量较高的头花蓼收集系及其头花蓼植株上总黄酮含量较高的部位,为头花蓼药业提供指导。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头花蓼总黄酮含量差异很大,其含量大小依次为老茎>花>嫩叶>老叶>嫩茎。头花蓼老茎、花中总黄酮含量在不同居群间差异显著,其它部位差异不显著。四川都江堰居群老茎总黄酮含量最高,达2.761%,显著高于其它收集系。  相似文献   
47.
李广德  富丰珍  席本野  王烨  贾黎明 《生态学报》2016,36(10):2945-2953
定量分析单木及林分的蒸腾耗水特征,是林木水分管理的关键环节。采用热扩散式边材液流检测技术,结合自动气象站,对三倍体毛白杨树干边材液流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2年的动态观测。结果表明:(1)单株尺度上,三倍体毛白杨边材液流速率日变化在晴天表现为"单峰型",关键影响因子为水汽压亏缺(VPD)和太阳辐射(Qs),日平均液流速率在4—10月分别为0.65×10-3、2.12×10-3、2.09×10-3、1.78×10-3、1.84×10-3、1.76×10-3、1.04×10-3cm/s;(2)林分尺度上,三倍体毛白杨在2008、2009年(栽植第4年和第5年)的蒸腾耗水量分别为339.52和410.62 mm,主要影响因素为气孔导度(Gc)、相对湿度(RH),以及VPD;(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三倍体毛白杨边材液流速率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P0.01,2008年),模型预测值较实测值偏大6.39%(2009年),二者极显著线性相关(R2=0.910,Sig.=0.00054,n=1008)。  相似文献   
48.
电刺激猫小脑顶核对动脉血压和肾交感神经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岗  富维骏  卢振东 《生理学报》1988,40(4):356-364
在38只麻醉及人工呼吸的猫,观察到电刺激小脑顶核嘴侧部能引起动脉血压显著升高;肾交感神经放电于刺激期间显著增加。去缓冲神经对刺激顶核所引起的血压反应的幅度和肾交感神经放电均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延长血压反应升高相以及血压恢复期的时间。静脉注射氯庄定引起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及肾交感神经放电的抑制,并能减弱刺激顶核引起的血压反应,但增强了刺激顶核引起的肾神经放电的变化。电解损毁延髓腹外侧面引起血压降低及肾交感神经放电的抑制,然而无论单侧还是双侧损毁延髓腹外侧面都不能阻断刺激顶核所引起的血压和肾交感神经放电的反应。以上结果表明,电刺激顶核能引起明显的心血管反应,其反应的下行性通路可能不通过延髓腹外侧面。  相似文献   
49.
血啉甲醚体外光敏效应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MME的’O2和ROS产量,并与HpD相比较,同时观察HMME光敏效应与浓度、激光照射功率密度、照射时间、激光波长的关系。结果显示:HMME浓度在2.5-40μg/ml范围内,其光敏效应随浓度的增加而呈线形上升,以后便略下降;578.2nm激光以10mW/cm^2照射2.5μg/ml,HMME的’O2和ROS产量是HpD的8倍;HMME光敏效应与激光照射的功率密度密切相关。各  相似文献   
50.
为研究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法从麻楝果实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没食子酸甲酯(1)、没食子酸乙酯(2)、没食子酸(3)、ozoroalide(4)、stigmast-4-en-6β-ol-3-one(5)、黄柏呈(6)、chukranin A(7)、chisopanin M(8)、21α,24α-methylmelianodiol(9)、toonaciliatin K(10)、21α,25-dimethylmelianodiol(11)、odoratone(12)、bourjotinolone A(13)、hispidone(14)和phragmalin di-isobutyrate(15)。化合物4~14为首次从麻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抗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2和3具有中等拮抗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