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4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51.
最新的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动物的最早祖先应该早于埃迪卡拉纪,可能在大约635—850Ma的成冰纪就已经出现,但是缺乏可靠的化石证据。华北地台的前寒武纪沉积地层发育,前人曾在这套地层中陆续报道过大量的"后生动物化石"。然而,这些化石的动物属性均存在疑问。文中通过整理1979年以来报道过的相关化石,将其分为"水母状化石"、"遗迹化石"和"蠕虫状化石"3类,结合部分新材料的研究,分别对其形态、保存特征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评述。认为其中大部分属假化石、MISS构造或可能的藻类化石,但以下几类化石作为可能的动物化石,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1)辽南五行山群的水母状化石;2)辽南兴民村组的水母状化石;3)部分遗迹化石(如辽南五行山群的Skolithos、北京青白口系的遗迹化石);以及4)"淮南生物群"的蠕虫状化石。  相似文献   
152.
落花是森林凋落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其在林地凋落物混合分解中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和预测林地养分的循环过程。本研究以林龄为33 a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人工林产生的落花、凋落叶以及落花占比分别为30%、20%、10%和5%的花叶混合凋落物为对象,使用微生物接种法,在室内控制条件下(20℃~25℃、避光恒湿)进行为期62 d的早期分解实验,研究不同比例花叶混合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以及碳(C)、氮(N)和磷(P)释放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落花比例达到10%时,花叶混合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显著高于纯叶凋落物,且当落花比例提高到20%~30%时,混合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再次显著提高,但花叶混合并未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产生显著的非加和效应。(2)混合物中落花比例为10%~20%时,其C、N释放率显著高于纯凋落叶,且随落花所占比例增加,上述元素的释放呈加速趋势。实验前期高落花比例混合凋落物的P释放率普遍高于纯凋落叶或低落花比例混合凋落物,而在后期则呈相反的规律。花叶混合分解倾向于对凋落物的C和N释放产生协同促进,且该效应随落花比例的增加而增强,而对凋落物的P释放产生拮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3.
激活素促进鸡胚神经节神经突起生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激活素(activin)促进鸡胚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突起生长、维持神经节细胞生存作用及其与一氧化氮(NO)释放的关系,实验采用8 d的鸡胚分离背根神经节,原代培养法,观察鸡胚背根神经节的体外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激活素A培养的背根神经节有明显的神经突起生长,形成密集的网络,背根神经节可存活8~10 d;而阴性对照组几乎无神经突起生长,背根神经节可存活3~4 d。添加激活素A的背根神经节单层培养神经节细胞也可长期存活;而阴性对照组在培养第5 d几乎无神经节细胞生存。NO检测结果显示,添加激活素A培养的背根神经节上清NO分泌水平明显降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激活素A与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具有协同抑制背根神经节NO分泌作用。激活素结合蛋白(follistatin)明显抑制激活素A诱导的背根神经节神经突起生长。研究结果提示,激活素可维持鸡胚神经节细胞存活并刺激神经突起生长,其作用与抑制神经损伤因子NO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54.
155.
转甲状腺素蛋白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限制酶BamHI将含人TTR基因的DNA片段(约493bp)从质粒 pSK-TTR上切下后并插入到分泌型载体pHIL-SI的BamHI位点上,经酶切鉴定重组质粒pHIL-SI-TTR上的TTR基因插入方向正确。将pHIL-SI-TTRDNA用BglII酶切后,转入真核表达系统——毕赤氏酵母。得到的转化子经摇瓶发酵,上清液用15%SDSPAGE检测,有TTRF的表达。经DEAESepheroseF.F离子交换柱和SephacrylS200分子筛层析,得到纯化的TTRF。体外实验表明TTRF对肝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6.
为培育优质的卷丹新种质,以秋水仙素诱变材料JD-h-15于田间种植3年分析鉴定染色体倍性。对JD-h-15和卷丹植株形态、柱头与花粉育性、叶表皮与淀粉粒特征以及鳞茎有效成分等进行比较,结合ISSR标记分析JD-h-15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诱变株系JD-h-15已由非整倍的嵌合体恢复为3倍体植株。JD-h-15的株高、叶间距和叶面积与卷丹相比明显增加,茎粗和单株叶片数减少,单株花期提前约14 d。JD-h-15鳞茎独头率为93.75%,显著高于卷丹独头率70.00%。不同时期柱头可授性试验表明,JD-h-15在花苞生长至50-60 mm时表现出高于对照的活性。JD-h-15的花粉有13.71%可正常萌发,而卷丹花粉不萌发,与JD-h-15自交授粉后子房膨大相符。微形态分析表明,JD-h-15的花粉粒大于卷丹对照,气孔大小和密度与对照无差异,而珠芽和鳞茎淀粉粒小于对照。JD-h-15鳞茎中可溶性糖、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42.37%、67.54%和45.65%,而抗坏血酸、总酚和总生物碱分别减少22.86%、33.02%和50.41%。ISSR标记分析发现3年生JD-h-15和...  相似文献   
157.
转基因抗早衰棉的获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含有抑制衰老嵌合基因PCSAG12-ipt的pBG121质粒转入早衰型陆地棉品种中棉所10号中,通过对T1代植株进行卡那霉素田间筛选、PCR检测及GUS组织化学染色,获得了12株转基因棉花。在棉花发育进入衰老时期,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叶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的测定及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的衰老得到延迟。  相似文献   
158.
<正>本期封面题目或许有些生僻,实则与世人皆不无关系。四川安龙村七户农民为成都部分消费者预定种植和配送生态蔬菜,贵州流芳村农民协会在全村推广种植和外销无证的有机稻,内蒙古阿拉善盟牧民合作社在努力把极干旱地区的稀品驼肉和驼绒推上市场,云南景迈山的古茶园在普洱茶价格暴涨暴跌中的奇特经历,贵州白兴村的手工刺绣在市场上的两难境遇,部分北京市民在郊区"小毛驴"农场当起菜农为自己种菜……类似本期所讲述的这些故事,想必在全国不止成百上千。而从这  相似文献   
159.
BRCA1为一新的肿瘤易感基因,定位在17q21,其cDNA可转录7.8kbmRNA,编码含1863个氨基酸残基的长多态,在遣传性乳腺卵巢癌中有高频率的BRCA1基因杂合性丢失,同时有多形式多位点的基因突变,符合肿瘤抑制基因特点。  相似文献   
160.
该研究利用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基因(Wxb)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Ⅱa基因(SSⅡ-3)均相同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和潜力恢复系CG173R为亲本,经过回交和多代自交,以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BC1F10代株系为供试材料,分析各株系的基因型组成及其蒸煮食味品质(ECQs)和RVA谱,以解析与品质相关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显示:(1)双亲在焦磷酸化酶大亚基基因(AGPlar)、分支酶基因Ⅲ(SBE3)、脱分支酶基因(PUL)、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Ⅰ基因(SSⅠ)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Ⅲ-1基因(SSⅢ-1)的基因位点存在差异。(2)SSⅢ-1、SBE3和PUL基因分别在BC1F10代株系中存在单基因分离,SSⅢ-1和SBE3基因、SSⅢ-1和PUL基因在BC1F10代株系中均存在双基因的分离。(3)不同基因型及其互作与蒸煮食味品质(ECQs)中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胶稠度(GC)以及RVA谱的部分特征值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效应。(4)SSⅢ-1单基因只对AAC有极显著影响;SBE3基因和SSⅢ-1基因互作对AAC有极显著影响,对峰值时间(PeT)、成糊温度(PaT)、GC有显著性影响;PUL基因和SSⅢ-1基因互作对PeT、PaT和回复值(CSV)有极显著影响,对最高粘度(PKV)、热浆粘度(HPV)、崩解值(BDV)、冷浆粘度(CPV)、消减值(SBV)、AAC和GC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Wxb和SSⅡ-3基因背景下,参与淀粉合成的微效基因SSⅢ-1与SBE3和SSⅢ-1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水稻AAC,SBE3和SSⅢ-1的互作效应与PUL和SSⅢ-1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GC,PUL和SSⅢ-1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PaT,这些发现将对改良稻米品质和加快水稻优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