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0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47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我国汉族人群的乙二醛酶Ⅰ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琼脂糖平板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我国六个城市的汉族共1238人的红细胞乙二醛酶I的遗传多态性。每个汉族人群的受检人数和GLO1*1基因频率分别为:郑州200人(0.1023),哈尔滨195人(0.1103),呼和浩特210人(0.1259),贵阳204人(0.1373),兰州210人(0.1476),西安199人(0.1508)。中国不同地区汉族人群之间的GLOI基因频率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这种差异明显小于中国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2.
合成了六个肿瘤定位显影剂,单氨三乙酰氨基酸配位体,其中三个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53.
嗜杀啤酒酵母FP102—10菌株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4.
研究骨髓功能和形态的方法虽然很多,但由于骨髓分布的特殊性,用一般局部检查方法对其全貌很难了解。因此,全面系统地进行骨髓造血细胞分布的观察,对了解骨髓造血的特点,进而对探讨病理情况下骨髓扩展或缩小等变化规律很有价值。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已积累了许多动物部分骨的骨髓组织学检查资料,但关于狗的骨髓分布情况的系统检查资料尚属少见。到目前为止,文献中较大面积作狗骨髓造血细胞分布的研究有:Oehlbeck等(1932)检查了四肢骨、肋骨,脊椎骨;Huggins等(1936)检查了后肢骨、骨盆骨;桥本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对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去骨瓣减压术后行ICP监测和生命体征监测,通过结果分为:低压组62例(2.70kPa≤ICP5.30kPa),高压组38例(ICP≥5.30 kPa)。记录患者ICP监测数值,接收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预后情况,对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内随访,了解患者平常活动能力进行判断预后的状况。观察ICP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室速、室性早搏、糖尿病、高血压病、脑卒中、高脂血症、风心病、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既往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甲亢性心脏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压组患者中预后良好的ICP监测值显著低于预后不良者(P0.05),高压组中预后良好的ICP监测值显著低于预后不良者(P0.05)。ICP预测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预后的ROC曲线面积0.704,采用最大约等指数计算得出ICP预测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预后的最大AUC面积相应参数截止值为4.89,其中敏感度为0.435,特异性为0.896。结论:持续ICP监测结果显示ICP值越小,患者的预后就越好,ICP值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ICP监测对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对判断和改善预后能起到有效帮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6.
基于稳定氧同位素确定植物水分来源不同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确定植物水分来源,对提高生态水文过程的认识和对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管理至关重要。目前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确定植物水分来源的方法众多,但不同方法之间对比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原位样品采集,室内实验测试,利用直接对比法、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R、MixSIAR)和吸水深度模型分析植物水分来源,并对比各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相对于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而言,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R、MixSIAR)具有更好的水源区分性能,但对数据要求较高,且植物木质部水和潜在水源同位素组成的标准差越小,模型运行结果的可信度更高。本研究中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R)为最优解。在利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确定植物水分来源时,可先通过直接对比法定性判断植物可能利用的潜在水源,然后再用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R、MixSIAR)计算出各潜在水源对植物的贡献率和贡献范围,必要时可评估模型性能,选择出最优模型,定量分析植物的水分来源。若植物主要吸收利用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可结合吸水深度模型计算出植物吸收土壤水的平均深度。本研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同位素技术确定植物水分来源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估核桃肽对衰老和老龄小鼠生存质量和寿命的改善作用。方法:取60只SAMP8小鼠随机分为4组,包括模型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3个核桃肽干预组,另设SAMR1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摄食量、饮水量、体重的变化,以及体脂含量、代谢率、脏器指数,评估其生存质量的改善;通过衰老评分表征其衰老特征和程度;通过寿命分析,表征核桃肽对SAM小鼠寿命的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小鼠体重、肌肉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各剂量干预组,低剂量干预组腓肠肌质量、呼吸商和代谢率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生存率和寿命大于模型对照组。结论:低剂量核桃肽缓解SAMP8小鼠衰老、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其寿命的效果较明显。本研究对核桃肽延缓衰老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为了获得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从养殖池塘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能力的酵母菌,命名为DW-1。经形态学观察和26S rDNA序列分析后鉴定为皱褶念珠菌DW-1(Diutina rugosa DW-1)。以氨氮为唯一氮源,初步探讨了碳源、C/N、初始pH值、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对菌株DW-1除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乙酸钠为唯一碳源,C/N为25,pH为6.0、适宜培养温度为32℃、转速为170 r/min的条件下,菌株DW-1氨氮降解率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94.94%、48.69%,而整个过程中亚硝氮积累量仅为0.067 mg/L。皱褶念珠菌DW-1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特性表明其在降解含氮废水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9.
1980—2018年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祁连山是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生态环境脆弱,对过渡地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本研究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基于1980—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 1980—2018年,草地是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主体,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最小,水域、草地表现为下降趋势,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均呈现出增长态势,林地变化较小。不同地类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水域>耕地>未利用土地>林地>草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9%。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表现出空间集聚性特征。耕地增加的区域和林地、草地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门源县城所处大通河谷地西北侧,天峻县东北部大通河上游地区存在工矿建设用地占用草地的现象。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主要为人口数量、科技、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本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对祁连山南坡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0.
多枝柽柳和旱柳是北方地区河岸生态修复的良好树种,具有护河防洪、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和营造河岸地带植被景观的功能。本研究选取黄河兰州段沿岸2处样点,采集了多枝柽柳和旱柳木质部以及各潜在水源的样品,利用氧同位素直接对比法、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和相似性比例指数(PS指数),分析了多枝柽柳和旱柳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率以及两者之间的水分利用关系。结果表明: 在整个生长季,浅层土壤水(0~30 cm)是多枝柽柳和旱柳的主要水分来源,利用率分别为28.3%和24.4%,多枝柽柳对河水的利用率最小(16.6%),旱柳对地下水的利用率最小(17.9%);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月份,植物会增加对河水和地下水的利用比例,样点S1和S2的PS指数分别为91.0%和87.7%,两个样点均在5月的PS指数最大,不同月份的水分利用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处于河漫滩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多枝柽柳和旱柳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较平均,最大程度地获取各潜在水源的水分,是一种最优的吸水模式。本研究可为开展黄河兰州段河岸休闲旅游活动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植物水分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