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7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45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961.
红花檵木品种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全省范围的调查收集 ,建立了红花木的品种资源收集圃 ,开展了品种演化关系和遗传稳定性研究 ,利用二元分类方法 ,根据红花木的叶形、叶色、花期、花色及分枝特性等主要观赏特征 ,划分出嫩叶红、透骨红、双面红 3大类 15个型 4 1个品种  相似文献   
962.
氮碳添加和丛枝菌根对外来入侵植物豚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温室控制试验,研究了氮碳素添加及丛枝菌根(AM)对外来入侵植物豚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素添加对豚草的形态指标、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和生长速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却使豚草地上器官和根的氮含量显著增加;碳素添加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效氮含量,促使豚草增加营养吸收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以缓解养分(氮素)胁迫,导致分枝数、总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生物量比明显降低,总生物量显著减少.豚草与AM真菌共生增强了其适应土壤氮素变化的能力,增加了比叶面积,提高了豚草的资源获取能力,其作用在土壤有效氮含量低时更加明显.AM真菌对豚草适应低氮生境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3.
单一微生物降解水稻秸秆效果不明显,多种微生物组合在一起的微生物菌群能够有效降解水稻秸秆,是当前降解秸秆类废物的首要选择。【目的】探究微生物菌群比单一菌株转化秸秆效率提高的种间协作机制,为改善秸秆类物质的生物降解过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菌种组合,以水稻秸秆减重率为指标人工构建出降解效果优于单菌培养的微生物群体组合,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实验菌株进行鉴定,结合纤维素酶活性、发酵产物GC-MS分析等指标得出水稻秸秆降解时微生物群体的种间协作机制。【结果】菌株B (Bacillus cereus)在30℃培养8 d水稻秸秆降解率为50.9%,菌株B与菌株D_2(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W_1(Ochrobactrum intermedium)、G_1降解(Bacillus licheniformis)组合构成4株菌BD_2W_1G_1的复合菌群,在30℃培养8 d水稻秸秆降解率为73.3%,比B单菌株分解能力提高22.4%。发酵产物分析结果表明,菌株B单独培养产生大量酸、酚等物质。B+D_2联合培养,发酵液内酸类相对减少87.4%,酚类相对减少61.9%(十五烷酸、正十六烷酸、2,4二叔丁基酚和6-叔丁基对甲酚减少明显),水稻秸秆降解率为64.6%。当B+D_2+W_1联合培养,发酵液内酚类进一步减少15.7%(6-叔丁基对甲酚减少明显),水稻秸秆降解率为71.0%。当B+D_2+W_1+G_1联合培养,酚类继续减少10.7%,水稻秸秆降解率为73.3%。【结论】十五烷酸、正十六烷酸、2,4二叔丁基酚和6-叔丁基对甲酚等酸、酚类物质会抑制菌株B分解水稻秸秆的效率,菌株D_2、W_1、G_1能够减少包括4种物质在内的酸、酚类含量(酸类共减少82.9%,酚类共减少88.2%),来提高分解效率(共提升22.4%的分解效果)。水稻秸秆成分复杂,具有不同功能的菌种组合成复合菌剂,减少反馈抑制形成代谢互补,能有效提高水稻秸秆生物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964.
带有枯草杆菌B一1,3—1,4葡聚糖酶基因(bglS)7.1kb的EcoRⅠ片段,经亚克隆,将1.5kb的EcoRⅠ—PstⅠ酶切片段插入pucl9的po1ylinker上,转化E.Coil JM101后合成出β-l,3-l,4葡聚糖酶,它能专一性地降解大麦β-1,3—1,4葡聚糖和地衣多糖,酶的大部分(>50%)留在胞内,其中25%分泌到胞外。根据酶特性分析,大肠杆菌中合成的β一1,3—1,4葡聚糖酶完全与出发菌株枯草杆菌相同。  相似文献   
965.
抗氧化酶和热激蛋白是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抵御逆境胁迫的重要蛋白,高温胁迫下菌丝会通过二者基因的差异表达来减少对自身的损伤.通过对双孢蘑菇菌丝进行40℃热胁迫处理0-120min后发现,随着热胁迫时间延长,菌丝生长速度降低、气生菌丝增多和菌丝分叉明显.转录组分析抗氧化酶和热激蛋白基因差异表达发现,在...  相似文献   
966.
紫茎泽兰的化学互感潜力(英文)   总被引:69,自引:2,他引:6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布于阑沧江流域的紫茎泽兰是一入浸性极强的外来杂草。研究表明它对其它植物有化学互感作用,其地上部分的石油醚、乙醇和水提取物对豌豆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在2%相对浓度下,紫茎泽兰的石油醚、乙醇和水提取物豆的萌发分别产生100%、40%和50%的抑制。它的化学互感物质主要集中于石油醚提取物及醚提取物吸附于活性炭后的甲解剖 物中。从石油醚提取物分离出的第二,第三和第四组分继主要的活性成分,在  相似文献   
967.
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以木霉菌分生孢子为受体材料,对影响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杆菌菌株类型、初始菌液量、分生孢子浓度、共培养时间以及乙酰丁香酮的诱导等因素对转化效率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基本得出了根癌农杆菌转化系统对木霉菌遗传转化的特点和规律,为将该转化系统用于其它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68.
东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一个地区的农业土地生产潜力进行估算,可以反映该地区的气候生产力水平和农业资源协调的程度及其地区差异.选择应用目前通用的土地潜力分析评价模型进行参数调整,在此基础上形成东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模型,并在GIS的支持下,计算了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玉米和大豆的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了各地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各地光合潜力差异不大;由于南北跨度大,各地光温潜力差异非常大,且从北到南呈带状增加趋势;由于各地作物生育期降水呈地带性分布,使得各地气候生产潜力具有较大差异,由西向东逐渐增加.各地主要作物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差别较大,东北西部地区资源利用率较低,增产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69.
970.
对采自田间的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在室内不接触任何药剂的情况下连续饲养30代以上作为被测虫源,研究DEF(1,2,4-三丁基三硫磷酸酯)不同时间处理大豆蚜后对高效氯氰菊酯等8种药剂的增效作用,以及大豆蚜体内羧酸酯酶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高效氯氰菊酯对经DEF处理10h的大豆蚜杀虫活性最高;大豆蚜在经DEF预处理2h后其体内羧酸酯酶剩余活性逐步降低,10h时活性降到最低值(69.6%),随后逐步升高,到24h时接近未处理前水平;DEF预处理大豆蚜10h后对8种药剂的LC50与DEF和杀虫剂混用以及与未经DEF预处理使用单一药剂测定的LC50相比分别为:高效氯氰菊酯(0.294、0.613、0.814mg·L-1),溴氰菊酯(0.047、0.181、0.340mg·L-1),氧化乐果(91.025、144.882、207.999mg·L-1),马拉硫磷(78.212、147.546、141.912mg·L-1),吡虫啉(1.778、7.689、11.876mg·L-1),啶虫咪(0.814、5.931、9.581mg·L-1),灭多威(7.120、19.559、37.335mg·L-1),克百威(11.298、20.957、23.927mg·L-1)。数据表明,DEF对大豆蚜羧酸酯酶活性的抑制在10h时最强;经DEF预处理试虫后8种药剂的毒力较未经DEF处理和DEF与杀虫药剂混用时的毒力增加,这一结论为田间增效剂的合理使用和大豆蚜抗性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