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01.
目的:研究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与细胞周期素抑制因子P27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蛋白冰平的表达差异,分析二基因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食管鳞癌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探讨Skp2和P27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49例食管鳞癌及其切缘正常组织中Skp2和P27的表达,用PearsonX<'2>检验分析二者的表达在两组间是否有差别;用Pearson X<'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析Skp2和P27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食管鳞癌中Skp2和P27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Skp2在食管鳞癌及其切缘正常粘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和20.0%,(P<0.05).P27在食管鳞癌及其切缘正常粘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0%和85.0%,(P<0.05).Skp2和P27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且二者在食管鳞癌中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食管鳞癌中Skp2基因在蛋白水平高表达,在切缘正常粘膜组织中低表达,P27蛋白表达与Skp2蛋白表达之间呈负相关.Skp2和P27表达与食管鳞癌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2.
姜目姜群植物的种子解剖学和组织化学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姜群4科代表植物的种子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结果表明,姜科、闭鞘姜科和竹芋科均具假种皮。姜科的外种皮由1层细胞壁增厚的表皮细胞构成,中种皮分化为下皮层、半透明细胞层和色素层,内种皮由石细胞构成;闭鞘姜科外种皮由薄壁细胞构成,中种皮为薄壁细胞层,内种皮由石细胞构成;美人蕉科外种皮则由径向延长的Malpighian细胞构成,中种皮包含4~5层石细胞和2~5层薄壁细胞,内种皮则由色素细胞组成;竹芋科外种皮和中种皮均由薄壁细胞构成,内种皮由1层垂周壁和内平周壁极其增厚的石细胞构成。姜群中只有美人蕉科不具假种皮和孔盖,姜科和闭鞘姜科的合点区均有色素细胞群,闭鞘姜科的合点区还分化出一个内方有缺口的合点室。姜科和闭鞘姜科都有明显的内胚乳和外胚乳;美人蕉科具发达的外胚乳,内胚乳仅为一薄层;竹芋科种子不具内胚乳。综合芭蕉群种子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姜群4科之间的系统学关系。  相似文献   
203.
制备凝血靶向通用效应因子tTF/SA融合蛋白,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利用PCR技术构建tTF与链霉亲和素SA的融合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2b( ),在E.coliBL21(DE_3)中表达,镍亲和层析柱纯化tTF/SA融合蛋白。凝血实验和FⅩ活化实验鉴定融合蛋白中tTF的活性,ELISA鉴定融合蛋白中SA与生物素Biotin结合的活性。获得序列正确的tTF/SA/pET22b( )重组子,融合基因在E.coliBL21(DE_3)中高效表达。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具有活化FⅩ、引起血液凝固的能力,且能与生物素结合。融合基因已成功在E.coliBL21(DE_3)中表达,tTF/SA融合蛋白具有TF和SA活性。融合蛋白tTF/SA可作为通用效应因子,与生物素化的肿瘤组织血管特异性载体联用,实现选择性诱发肿瘤组织血管栓塞的多点治疗。  相似文献   
204.
为明确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特征和稳定机制,在辽西北章古台地区选取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阶段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土壤-针叶-微生物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分析各组分的耦合关系和内稳态特性。结果表明:辽西北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P养分贫瘠;与全球尺度相比,针叶具有较高C、P和较低N的特征;不同林龄相比,土壤C含量峰值12.93 g·kg-1出现在过熟林,土壤N、P含量峰值0.41、0.25 g·kg-1,针叶C、N、P含量峰值641.38、10.18、1.81 g·kg-1,微生物C含量峰值165.68 mg·kg-1,均出现在成熟林,微生物N、P峰值9.29、2.92 mg·kg-1出现在中龄林;各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为N限制;仅过熟林土壤C∶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为P限制;樟子松土壤、针叶、微生物C∶N、C∶P均在过熟林达到峰值,此阶段N、P限制最为强烈。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植物、微生物3个组分间的生态化学计...  相似文献   
205.
生物酶和微生物在烟叶醇化发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利用生物酶和微生物技术提高烟叶品质、改善烟叶香气,已成为烟草行业关注的热点。利用酶制剂处理烟叶可以降解烟叶的蛋白质、果胶、纤维素等生物大分子,以达到提高烟叶品质和改善烟叶香气的作用。利用微生物对烟叶进行发酵可以有效调整和改善烟叶内部化学组分的比例,增加烟叶中的香气物质。综述了生物酶和微生物技术在烟叶产香发酵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烟叶发酵机理及增香技术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微生物和生物酶提高烟叶香气、改善烟叶品质以及降解烟叶中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微生物和生物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使用生物酶和微生物技术改善烟叶香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6.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为害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其为害的隐蔽性增加了防治难度。为了探索安全、有效的药剂防治手段和明确氯虫苯甲酰胺的适合施药时期,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以防控荔枝蒂蛀虫常用药剂高效氯氟氰菊酯为对照药,采用喷雾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了100、10、1、0.1和0.01 mg/L的 5个浓度梯度下,氯虫苯甲酰胺对荔枝蒂蛀虫卵、初孵幼虫的毒杀作用以及对成虫的触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的5个浓度梯度对产后24 h、48 h和72 h蒂蛀虫卵孵化抑制率均显著高于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对蒂蛀虫初孵幼虫的毒力是高效氯氟氰菊酯的10倍,对荔枝蒂蛀虫初孵幼虫的LC50分别为3.32 mg/L和38.78 mg/L。而在100 mg/L浓度下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成虫触杀的校正死亡百分率最高分别为34.36%和77.35%。综上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对荔枝蒂蛀虫具有较强的杀卵活性和杀初孵幼虫活性,在荔枝生产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鉴于其对成虫的触杀作用不强,故建议在荔枝蒂蛀虫的产卵高峰期和初孵幼虫期使用,以期将荔枝蒂蛀虫于发生为害之前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7.
腔孢纲真菌的三个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习平根  戚佩坤 《菌物系统》2000,19(4):466-469
在调查香龙血树Dracaena fragrans(L.)Ker-Ganl.的病害中,发现了腔孢纲真菌的3个新种,即:Phlmopsis dracaenicolaZ.D.Jiang,P.G.Xi et P.K.Chi,Bartalinia dracaenae P.G.Xi,Z.D.Jiang et P.K.Chi及Sphaeropsis dracaenae P.G.Xi et P.K.Chi,模式标  相似文献   
208.
培养条件对平贝母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巍  杨映根 《生物技术》1996,6(4):11-14
以平贝母无菌苗幼茎切段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为试材,研究了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继代时间及继代周期时间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MS基本培养基有利于不定芽的诱导,N6培养基有利于体细胞胚的诱导。在MN培养基上,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不定芽发生能力下降,体细胞胚发生率升高。继代时间越长,不定芽及体细胞胚的发生能力均下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最佳继代周期时间是21天,不定芽发生的最佳继代周期时间是28天。  相似文献   
209.
210.
本实验观察了人正常子宫内膜中层粘连蛋白(Laminin;LM)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以此进一步探讨着床窗口(Implantationwindow)。实验使用手术搞出的人子宫标本40例。根据患者主述与子宫标本的HE染色的结果,将子宫标本分成8个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子宫内膜各期LM的染色。结果表明:LM主要分布在表面上皮、晚上皮和血管基底膜等部位。表面上皮和血管内皮基底膜中的LM在分泌初期开始增加。细胞外基质中的LM在分泌中期增加。LM是在细胞增殖、移动、分化等等方面起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现已被公认。与着床有密切关系的子宫表面上皮和血管内皮基底膜;细胞外基质中的LM的分泌期开始明显增加,这一结果说明LM量的变化是与着床有某种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