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51.
以青海高原2 300~4 000 m海拔范围的6处西北小檗(Berberis vernae)生境土壤为试材,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不同海拔梯度西北小檗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西北小檗生境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主要包括10个细菌门21个细菌属,真菌群落由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等8个真菌门59个真菌属组成。(2)低海拔位置的海东乐都1号样点(hdld1) 0~20 cm土层的细菌群落丰富性及多样性均最高,黄南泽库样点(hnzk) 0~20 cm土层的真菌群落丰富度最高,西宁大通样点(xndt) 0~20 cm土层的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高;随着海拔的升高,0~20 cm、40~60 cm土层的细菌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呈现出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20~40 cm土层的细菌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真菌群落丰富度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趋势,0~20 cm、40~60 cm土层真菌群落多样性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40~60 cm土层的真菌丰富度及20~40 cm土层的真菌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不明显。(3)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较明显。综上可知,高寒地区不同海拔梯度西北小檗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呈现出一定的海拔差异趋势,其海拔差异主要受到环境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2.
水稻全基因组编码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模糊搜索的方法,在TIGR水稻日本晴基因组数据库(TIGR Rice Genome Annotation-Release5)中识别出565个编码抗病蛋白质的同源序列;利用识别出565个编码抗病蛋白质序列分别与籼稻基因组数据库进行BLASTP联配,共确定320个对应的等位基因。通过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识别了这565个抗病基因的保守结构域、保守模体和DNA序列内转座子元件,其中有14个抗病基因同源序列注释错误。同时绘出了这些基因的基因组分布,并基于这些基因的同源树分析和基因组物理分布,认为基因的原位和远程复制事件产生了抗病基因的现存分布和多样性,其中转座子在复制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对抗病机制研究和抗病基因进化研究以及抗病基因的转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3.
为研究蛇毒C型凝集素类蛋白的快速进化机制和结构功能关系 ,使用PCR技术扩增了若干编码C型凝集素类蛋白 β链的cDNA分子以及agkisasinβ的基因组DNA ,并将这些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 .对测序结果与试验过程中的具体条件进行了因果关系分析 ,并且进行点阵图比较和多序列比对 .结果表明 ,可能存在“转录后同源重组”等转录后的事件 ,在蛇毒C型凝集素类蛋白的多样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解释基因数目与蛋白质数目的差异这一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问题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次报告蛇毒C型凝集素类蛋白的基因组DNA序列 ,其中未发现有内含子  相似文献   
154.
在电镜下观察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鸡胚尿囊液种毒时,另看到一大小为70—80nm,无囊膜,20面体对称的病毒颗粒。为了解该污染病毒,作者挑选了4条随机引物对此未知病毒分别进行反转录PCR和直接PCR扩增,结果共扩增出3条基因片段,经测序(一个反应)后分析与禽腺病毒1型——鸡胚致死孤儿病毒基因组部分序列同源性分别高达99.5%、99.6%和99.5%。从而得知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鸡胚尿囊液种毒受到了鸡胚致死孤儿病毒的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155.
于2008—2010年在长江上游四川合江和重庆木洞江段共采集圆筒吻鮈样本511尾,研究了其年龄与生长特征,并提出了合理的鱼类资源保护对策。结果表明,所采集的圆筒吻鮈分6个年龄组,2—4龄居多,占95.7%;体长与鳞径为直线正相关,雌雄群体间无显著差异,表达式为L=51.28 R+37.45(r=0.85,n=397);各龄组、雌雄群体的实测体长均值和退算体长均值无明显差异(t=0.751,P>0.05);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雌雄群体间无显著差异,表达式为W=8×10 6L3.099(r=0.97,n=397),其生长属等速增长类型;生长规律可以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分别为:Lt=348.78[1 e 0.18(t+1.15)],Wt=603.17[1 e 0.18(t+1.15)]3.099;生长拐点处的年龄为5.12,此时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236.23 mm和180.33 g;圆筒吻鮈个体出现小型化现象;根据研究,长江上游圆筒吻鮈处于不合理的开发状态,应限制捕捞、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56.
L—苯丙氨酸产生菌株FMP8902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7.
将单核细胞株THP-1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正常的观察组给予肉苁蓉多糖培养液,根据肉苁蓉多糖浓度不同又分为10、50、100μg/L组,对照组不添加肉苁蓉多糖培养液,实验组中的不同浓度组、对照组,每组各24例.比较各组THP-1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以及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以此研究肉苁蓉多糖对THP-1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机理.结果显示,观察组中10、50、100μg/L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率分别为(17.42±3.19)%、(23.32±3.82)%、(29.41±4.11)%,均高于对照组的(9.34±1.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63,P<0.01);10、50、100μg/L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分别为(0.45±0.13)、(0.67±0.19)、(0.82±0.21),均高于对照组的(0.22±0.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60,P<0.01);10、50、100μg/L组IFN-γ分别为(4.21±1.11)、(7.38±1.86)、(9.51±2.10)mg/L,均高于对照组(0.79±0.06)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74,P<0.01);10、50、100μg/L组IL-1分别为(24.11±4.15)、(74.60±11.21)、(103.61±19.65)mg/L,均高于对照组(10.21±1.39)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15,P<0.01),各指标进一步采用Newman-Keals法进行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认为,肉苁蓉多糖可能通过增强THP-1细胞吞噬能力和促细胞因子释放发挥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8.
159.
160.
近20年辽宁省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雪军  黄国胜  孙玉军  付晓  韩爱惠 《生态学报》2008,28(10):4757-4764
利用辽宁省第3次(1984—1988年)至第6次(1999~2003年)4期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采用按优势树种(组)建立与材积兼容的生物量模型,测算辽宁省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同时,通过植物分子式的方法确定不同树种的含碳量参数,进而对辽宁省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84~2000年,辽宁省森林碳储量从1984年的51.82Tg C增加到2000年的70.30Tg C,年均增长1.16Tg C,森林的碳汇作用显著,尤其是在1990~1995年间的碳汇作用最强。在研究时段内,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0.61Mg C/hm^2,并呈现出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但低于全国平均值,这与目前辽宁省的林龄结构幼、中龄林所占比重很大有关。随着林龄结构的改善,森林成熟度不断增加,碳储量和碳密度会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