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1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6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13篇 |
1975年 | 9篇 |
197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湖北省荆州地区微生物站华中师范学院生物系生防组 《昆虫学报》1976,(2):167-172
自1973—1974年以来,在湖北荆州地区微生物站筛选出一批棉铃虫病毒毒株,其毒力均为80%以上,有的高达100%。其中毒力较强而又比较稳定的VHA-273,经病虫组织切片观察,确定其为核多角体病毒。1974—1975年除对棉铃虫病毒病的组织病理变化作了初步观察外,又继续在室内外对病毒的毒力、剂量与虫龄、温度的关系,及寄主饲料对病毒产量的影响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并用VHA-273生产部分病毒,为大田防治试验作了准备。 1975年7—9月,用VHA-273生产的病毒,在湖北公安县雷州公社约102亩的早发棉田进行示范试验,对第2代及第4代棉铃虫的防治效果,先后调查了5次,最后对试验田、对照田及邻田又作了天敌调查,结果均表明试验田的虫口下降率,花、蕾及青铃受害率等,均低于1605+DDT及西维因的对照田,为棉田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有希望的微生物农药。 VHA-273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对烟青虫的毒力很强,对两种害虫能交叉感染。因此,它可用于烟青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62.
63.
结缕草对重金属镉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2+对结缕草叶片枯黄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5mg/L、10mg/L和30mg/L Cd2+处理对结缕草叶片的枯黄比例无显著影响;以10mg/L 的Cd2+处理结缕草植株,研究了结缕草对镉的生理响应。与对照相比,Cd2+处理30d时结缕草叶片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C)显著升高,升高幅度分别为58.69%、38.52%和68.69%,表明Cd2+对结缕草叶片产生了氧化胁迫。与对照相比,Cd2+处理30d时最大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量子产量(Fv'/Fm')分别显著下降3.90%和11.36%;处理20d时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分别显著下降22.22%、22.66%,处理30d时分别显著上升12.5%、18.12%;处理20d时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著下降14.29%,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显著上升38.54%,表明结缕草叶片的光反应机构受到了伤害,而光保护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对照相比,Cd2+处理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处理30d时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上升63.35%;处理前20d时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高于对照,处理30d时却低于对照。随着Cd2+处理时间的增加,结缕草地下部Cd含量逐渐升高;地上部Cd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差异显著;处理20d时地上部镉含量最高,转运系数最高,达到45.84%;处理10d时镉在结缕草地上部的分布比例小于地下部,而处理20d、30d时地上部镉的分布比例占优势,表明结缕草具备修复植物的潜质。镉在结缕草地下部水溶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氯化钠和醋酸提取态;与地下部不同,结缕草地上部醋酸提取态镉的含量要高于氯化钠提取态。综上,结缕草对Cd2+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64.
多年生黑麦草抗氧化酶和植物络合素对Cd2+胁迫的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5 mg· L-1 Cd2+胁迫下,Cd在多年生黑麦草中的积累和Cd2+对多年生黑麦草抗氧化酶活性和植物络合素等巯基化合物浓度的影响.将具有3片展开叶的多年生黑麦草实生苗转至1/2霍格兰营养液中培养2周后,对其进行5 mg-L-1 Cd2+处理,分别在处理后的0、0.25、1、3、6d取样测定根系和叶片的Cd浓度、抗氧化酶活性和植物络合素等巯基化合物的浓度.结果表明,Cd2+处理多年生黑麦草6d后,根系中Cd浓度达到2.59 mg·g-1,叶片中Cd浓度达到0.24 mg·g-1,根中Cd向叶片的转运系数力0.093,叶中Cd的富集系数为48,多年生黑麦草属Cd高积累植物,具备在植物修复上应用的前景.Cd2+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根叶中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根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变化,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对Cd2+敏感,处理后6d活性较0d显著下降67.19%.Cd2+处理1d内,叶中SOD、APX、CAT活性显著降低.Cd2+处理后3d,叶中的抗氧化酶系统对叶中Cd浓度的升高做出了正反馈,SOD、APX、CAT的活性分别较处理后1d显著上升了14.19%、76,82%、99.26%,Cd2+处理时间延长至6d,SOD活性较处理后3d显著下降了18.58%,APX、CAT活性无显著变化.Cd2+处理后6d,多年生黑麦草根中半胱氨酸(Cys)、谷胱甘肽(GSH)、植物络合素2(PC2)、植物络合素3(PC3)、植物络合素4(PC4)、植物络合素5(PC5)和植物络合素6(PC6)浓度分别较处理0d提高了2.19、1.57、2.06、16.08、5.73、6.03和4.31倍,叶中Cys、GSH、PC2、PC3和PC4浓度分别较处理0d提高了0.69、3.21、1.64、5.73和0.27倍.根中PC3巯基比例最大,叶中GSH的巯基比例最大,二者是根、叶中巯基存在的主要形式.随着Cd2+处理时间的延长,根系和叶片中各巯基化合物的总巯基浓度显著升高,根系和叶片中植物络合素总巯基浓度与Cd浓度显著正相关.多年生黑麦草通过植物络合素等巯基化合物的快速合成降低了根叶中自由Cd2+的比例,保护了根叶中抗氧化酶的活性,间接维持了活性氧代谢的平衡. 相似文献
65.
不同水分条件下坚韧胶衣固氮活性对冻融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坚韧胶衣Collema tenax是干旱和半干旱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组分,其固氮作用对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具有重要影响。该地衣生长于温度和水分条件变化剧烈的土壤表面,但在我国北方其固氮活性对冻融的响应尚不清楚。采用乙炔还原法研究了坚韧胶衣固氮活性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湿冻组:地衣体含水量200%干重;干冻组:地衣体含水量20%干重)和4次冻融处理之间的差异。坚韧胶衣固氮活性为2,371.0-8,701.8nmolC2H4/m2·h,湿冻组固氮活性低于干冻组,对照组固氮活性最高,湿冻组和干冻组的固氮活性(对照的百分比)均与冻融次数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干冻组:R2=0.916,p0.001;湿冻组:R2=0.965,p0.001),但湿冻组的斜率绝对值(25.05)明显高于干冻组斜率绝对值(7.60)。结果表明低温对坚韧胶衣固氮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干燥条件下坚韧胶衣固氮活性对于低温胁迫的敏感性比地衣体湿润条件下更低,这种较低的敏感性可能是该地衣对我国北方干燥和冷热变化剧烈的气候特点的生理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66.
67.
安徽省池州地区升金湖水产资源调查小组 《动物学杂志》1976,11(4)
麦鱼是一种小型鱼类,虽然在产地享有盛名,但因其体型小、分布散、产量不大、捕捞困难等,常被水产工作者所忽视。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的教导,对池州地区的麦鱼产地进行了调查,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一天然资源。 相似文献
68.
湖北省黄冈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水生生物学报》1976,(1):105-107
鲤鱼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经济鱼类,在淡水渔业中一向占很重要的地位。但现有的鲤鱼品种在经济性状上都存在着某些缺点,如野鲤瘦长,红鲤头大腹大,镜鲤竞争力差等等;由于近亲交配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在生产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因此,选育生长快、适应性和抗病力都较强的鲤鱼优良品种,具有重要的渔业价值。
相似文献
69.
黑龙江省合江地区近亲通婚调查组 《遗传》1982,4(5):5-6
近亲通婚(consanguineous marriage)的研究
是人类遗传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有关近亲
通婚的研究报告极为少见,我们” 个单位组成
近亲通婚调查组,于1980年我国新婚姻法实行
之前,对合江地区十几个市县进行了近亲通婚
的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0.
土地盐渍化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培育耐盐大豆品种是改善和提高盐胁迫下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ERF转录因子对植物响应逆境胁迫十分重要,但在大豆中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基于已报道的盐胁迫处理下的RNA-seq数据、549份大豆重测序数据及耐盐指数数据,以及Soybean Expression Atlas数据库中大豆组织表达数据,在大豆中鉴定能够响应盐胁迫的ERF基因。同时,在549份大豆重测序数据中鉴定响应盐胁迫ERF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并分析其驯化与人工选择规律。其中,鉴定出ERF158H1,ERF166H2,ERF170H1单倍型是优异的自然等位变异,能够显著促进大豆对盐的耐性。对优异等位变异的核苷酸多态性分析表明,ERF170H1在大豆驯化的过程中受到了微弱的人工选择,而ERF158H1和ERF166H2在驯化的过程中发生了逐渐减少或丢失的现象。因此,本研究鉴定了大豆中响应盐胁迫的ERF基因及其优异等位变异,对丰富和完善大豆响应盐胁迫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培育耐盐大豆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和育种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