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9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以11份萝卜(Raphanus sativus)基因型为材料进行子叶离体培养研究,筛选出具有较高再生率的基因型进行实验,考察基因型、外植体类型、激素配比和苗龄等因素对萝卜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萝卜离体再生的最佳外植体为全子叶-叶柄,最适苗龄为4天,最适培养基为MS+6mg·L-16-BA+0.05mg·L-1NAA,再生率高达86.95%,再生系数为1.80。该研究为进行萝卜遗传转化实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2.
趋磁细菌及其应用于生物导航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趋磁性细菌是一种由于体内含有对磁场具有敏感性的磁小体,而能够沿着磁力线运动的特殊细菌,本文综述了趋磁细菌的分布、分类、特性、磁小体研究以及趋磁细菌在生物导航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分离、培养与鉴定钙化胎盘中的纳米细菌,为进一步探讨纳米细菌致胎盘钙化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剖腹产手术收集25份钙化胎盘组织标本,通过脱矿、过滤、离心处理,用细胞培养的方法进行纳米细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运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培养物形态。结果 (1)培养3~4周后,对钙化组织培养标本进行观察,发现部分培养管底部出现紧贴管壁生长的白色沉淀物。(2)扫描电镜见纳米细菌为大颗粒成簇分布。(3)透射电镜可见纳米细菌为针状物的聚集体,大小不一。结论首次从钙化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鉴定出纳米细菌,表明其感染与胎盘钙化有关,需进一步研究其矿化机制以及所致钙化对后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
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鳄蜥夏季生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6—8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对36处鳄蜥的生境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样线调查法,在保护区内鳄蜥分布区随机选取了30条溪沟进行调查,对每处有鳄蜥分布的生境测量了15个相关的生态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回水塘长度和宽度、水源距离、水流速度、栖枝高度、栖枝直径、干扰距离、植被类型、植被盖度等9个生态因子对鳄蜥的生境选择有显著影响,而回水塘底质组成、回水塘水深、栖枝枯活状况、栖枝角度、溪沟类型和溪沟坡向6个生态因子的影响不显著。鳄蜥偏好的生境可归结为回水塘长度、宽度中等(均为1.0—2.0m),有位于水源正上方的栖枝,水流速度缓慢,栖枝高度0.5—1.0m、栖枝直径≤1.00cm,干扰距离>500m,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植被盖度>60%的生境。建议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重点保护水源林和溪沟两侧的植被。  相似文献   
35.
DNA甲基化与脂肪组织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在维持正常细胞功能、遗传印记、胚胎发育以及人类肿瘤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DNA甲基化最重要的作用是调控基因表达,它是细胞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表观遗传机制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在脂肪组织生长发育以及肥胖症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NA甲基化通过调控脂肪细胞分化转录因子、转录辅助因子以及其他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脂肪组织的生长发育。该文综述了脂肪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脂肪组织DNA甲基化的研究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6.
武正军  戴冬亮  宁加佳  黄乘明  于海 《生态学报》2012,32(15):4691-4699
2006年3-10月,在广东省罗坑鳄蜥自然保护区利用直接观察法对鳄蜥春、夏、秋3季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春、夏、秋3季各测定了31、71、31个有鳄蜥样方以及50、90、51个对照样方的14种生态因子。利用生态因子对比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各季节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春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和植被盖度,正确判别率为97.5%;夏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植被盖度、溪流宽度和枯枝百分比,正确判别率为94.4%;秋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植被盖度和可利用食物量,正确判别率为97.6%。在区分春、夏、秋3季鳄蜥生境选择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可利用食物量、干扰距离、枯枝百分比、溪水流速、溪沟坡度和溪宽等6个因子,由这6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春、夏、秋3季鳄蜥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76.7%。判别函数的分析表明,春、夏、秋3季鳄蜥的生境选择具有较高的差异性,以判别函数建立的判别分类图表明,春、夏季以及夏、秋季鳄蜥的生境选择重叠较多,而秋季与春季的重叠较少。  相似文献   
37.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是患者致死致残主要原因。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微血管病变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该病发病重要原因。EPCs有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并且参与新血管形成和新生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内皮损失和EPCs对内皮的修复作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EPCs受损,内皮损害和修复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内皮层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必然参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EPCs数目功能改变,而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EPCs的怎样变化?本文就EPCs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60例(78眼),随机分为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36例(46眼)患者为A组,术中不用丝裂霉素C的24例(32眼)为B组,分别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两组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CD)、平均细胞面积(AVG)及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分析其数量的改变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A组术前眼压为(35.4±13.7)mmHg,B组术前眼压为(32.5±13.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5.7±3.7)mmHg、(17.0±3.2)mmHg,均低于B组的(19.4±3.7)mmHg、(20.2±2.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475±484)个/mm2、(2199±373)个/mm2、(2164±332)个/mm2;平均细胞面积分别为(431.4±67.6)μm2、(480.6±66.8)μm2、(463.8±46.2)μm2;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31.1±7.4)%、(34.4±6.3)%、(31.2±7.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各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342±94)个/mm2、(2185±215)个/mm2、(2074±218)个/mm2;平均细胞面积分别为(453.9±94.8)μm2、(516.3±100.8)μm2、(499.81±106.4)μm2;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30.2±3.0)%、(32.7±2.9)%、(31.4±4.3)%;除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与术前比较有意义(P<0.05)外,余参数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0.4%高于B组的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1.1%高于B组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用丝裂霉素C的降压效果比不用丝裂霉素C的效果好,但短期内前者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9.
PCNA、Ki-67是与细胞增殖有关的核抗原,在增殖的组织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反映组织细胞的增殖活性,是细胞增殖的重要标记物。PCNA、Ki-67在正常发育的胚胎组织、糖尿病、胰腺肿瘤、胰岛移植等胰腺疾病及其他疾病中均高表达,同时也与其他系统肿瘤和疾病密切相关。PCNA、Ki-67作为增殖指标可以用于评价胰腺疾病、胰岛细胞移植后细胞再生数量及其他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目前已将它们视为细胞的标志物,用于细胞增殖的动力学研究,在临床病理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未来PCNA、Ki67将广泛应用于临床及基础研究,尤其用于研究胰腺疾病的新靶点、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及胰岛移植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及意义。  相似文献   
40.
我国螺旋藻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藻(Spirulins/Arthrospira platensis)是一种原核蓝藻。20世纪40年代,法国科学家在非洲乍得发现了可以食用的螺旋藻,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动乱,研究工作中断。60年代,科学家又发现了这种单细胞蓝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