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探究豚草与苍耳上的广聚萤叶甲种群是否存在分化,对来自这两种植物上的叶甲(分别称为"豚草叶甲"和"苍耳叶甲")进行了选择性试验,并测定了其对5种近缘植物的取食量.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两群来源不同的叶甲对豚草和苍耳的选择偏好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豚草叶甲更偏好豚草,而苍耳叶甲相对更偏好苍耳.对广聚萤叶甲成虫取食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对不同测试植物的取食量随来源寄主植物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两群叶甲对向日葵的取食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对其他植物的取食量均无显著差异.豚草叶甲对豚草的取食量显著大干对其他测试植物的取食,24h平均取食量达51.27 mm2,而对其他4种植物的取食量无显著差异,均低于40 m2;苍耳叶甲取食豚草的量为52.24mm2(24 h),与取食向日葵和三裂叶豚草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大干取食苍耳和菊芋的量,取食后两种植物的量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说明,苍耳属植物可能是广聚萤叶甲除豚草外的另一潜在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42.
多异瓢虫与七星瓢虫、大草蛉不同虫态间的集团内捕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异瓢虫、七星瓢虫和大草蛉是控制蚜虫重要的广谱捕食性天敌昆虫,为明确这些昆虫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关系,观察了多异瓢虫与七星瓢虫、大草蛉各虫态(蛹除外)之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设置30个虫态(虫龄)组合处理,于温室盆栽棉花(无蚜虫)上接种等量的试虫,观察24 h后的存活数量。结果表明,当参与双方的虫态不同时,晚期虫态的存活数量显著大于早期虫态;当参与双方的幼虫龄期不同时,高龄幼虫的存活数量显著大于低龄幼虫;成虫对卵、1龄和4龄幼虫的捕食程度随虫龄增大而呈抛物线增大,存在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当参与双方的虫态(龄)相同时,多异瓢虫成虫的存活数量显著小于七星瓢虫,但大于大草蛉成虫;多异瓢虫幼虫(1龄和4龄)的存活数量显著小于大草蛉,而与七星瓢虫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说明,在没有集团外猎物(蚜虫)存在的情况下,多异瓢虫与七星瓢虫、大草蛉之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只在参与者的虫态或虫龄不同时取决于发育阶段,而当参与者虫态或虫龄相同时,还取决于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43.
新疆柽柳林地昆虫群落取食功能团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玲  李保平 《生态学杂志》2006,25(2):189-193
用网捕和手捕法对不同季节新疆北部大小不同的阜康和呼图壁柽柳林地昆虫和螨进行了采集调查,采到标本52 066头,隶属11个目、50科、近100种.根据营养级和取食方式归类出捕食者、寄生者、剥食者、吸食者、食花和种籽者、造瘿者和游历者等取食功能团.连续分布的阜康林地的总物种数多于孤立斑块的呼图壁林地,其中53种为两林地共有种.两林地各取食功能团物种数在群落中的比例基本相同,剥食、吸食和捕食性昆虫等取食功能团各约占群落总物种数的1/5以上.吸食和造瘿昆虫(螨)等个体数量在各时期均高于其他取食功能团,其次是剥食性的昆虫.在任一季节占昆虫群落总个体数量25%以上的物种有柽柳瘤瘿螨、柽柳白盾蚧、毛尾柽瘿蚊等,占5%~10%的物种有斯氏伞锥象、埃及柽麦蛾和柽柳条叶甲等.阜康林地昆虫群落的均匀度(J)和多样性(H')等指数在季节前期和中期均高于呼图壁林地,但在后期则低于呼图壁林地,其优势度指数均低于呼图壁林地.  相似文献   
44.
紫茎泽兰与黑麦草苗期相对竞争力和生长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替代物种黑麦草(Lolium perenne)抑制外来人侵杂草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潜力,采用de Wit取代系列设计,在野外小区内设置3水平多年生黑麦草栽植时间、4水平种植密度以及3水平混种比例等不同种植处理,于12周后收获,分别测量黑麦草与紫茎泽兰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用单株相对产量分析其竞争力。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混种比例和黑麦草栽植时间显著影响紫茎泽兰的地上生物量,紫茎泽兰的竞争力在低种植比例情况下,随黑麦草栽植时间的推迟而明显增强,随种植密度的降低而增强。种植密度、混种比例、黑麦草栽植时间以及这些因素的互作等对黑麦草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影响;栽植时间越晚、密度越大,黑麦草的竞争力就越弱(尽管不存在直线关系)。在大多数种植处理条件下,紫茎泽兰经历的种间竞争明显大于种内竞争,表现出较弱的竞争力;而黑麦草在与紫茎泽兰同时栽植的情况下,经历的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5.
阿魏传粉昆虫及其访花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新疆阿魏访花昆虫种类、昆虫访花频次、昆虫访花时间及昆虫访花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盛花期观察中,(1)发现有5目、23科、45种昆虫进行了访花,其中传粉昆虫4科7种,均属蜜蜂总科;(2)各类昆虫访花频次在不同观察时间变化较大,传粉蜜蜂仅出现在其中一个观察日中;(3)不同种类昆虫在花上的停留时间差异很大,传粉昆虫停留时间很短,鞘翅目昆虫停留时间最长。进入始果期后,昆虫的访花行为是围绕花盘的蜜腺展开的。  相似文献   
46.
改善大分子质粒DNA重组效率的新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两次连接法对一个质粒载体为7.65 kb,插入子为1.47 kb的片段进行重组连接,使连接效率大大提高.此方法对于大分子的质粒DNA重组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47.
"选择-表现"假说认为,成虫应该选择有利于子代发育的高品质寄主,但在寄主选择中,除了寄主品质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寄主选择决策。寄主选择研究通常以成虫为对象,而对那些初龄幼虫选择寄主的寄生性昆虫很少关注。以1龄幼虫积极搜寻寄主的寄生性花绒寄甲为模式生物,采用双选试验设计,观察了花绒寄甲初孵幼虫在不同体重青杨天牛幼虫之间、在已被寄生与健康的黄粉虫蛹之间的寄生选择性;然后采用回归设计,观察了花绒寄甲寄生若干不同体重的青杨天牛幼虫后的发育表现。研究结果表明,花绒寄甲1龄幼虫对体型较大的青杨天牛幼虫的选择偏好显著大于对体型较小的寄主幼虫的选择,选择大体型幼虫的比值比是选择小体型幼虫的4.55倍;对已被寄生的寄主黄粉虫蛹的选择偏好显著大于对健康寄主蛹的选择,选择已被寄生寄主的比值比是选择健康寄主的12.57倍。寄生青杨天牛幼虫的花绒寄甲幼虫发育历期平均为11.49 d、蛹历期为26.67 d、幼虫发育至成虫的羽化率50%,这些发育表现与寄生时青杨天牛幼虫的体重没有显著关系。但刚羽化寄甲成虫体重与寄生时寄主的体重存在显著的正直线关系:寄生时的寄主体重每增大0.01 g,羽化出的寄甲成虫体重增大近0.08%;方差分析寄甲成虫体重在不同寄主体重水平之间的差异表明,从体型较大寄主中羽化的寄甲成虫体重显著大于从体型较小寄主中羽化的成虫。研究结果说明,花绒寄甲初孵幼虫在寄主选择决策时,在寄主体型大小与被寄生状态之间可能采取折衷对策,而且对体型大小不同的寄主选择与子代发育适合度表现存在一致性,从而支持"选择-表现"假说。  相似文献   
48.
新疆棉蚜食物专化型的形态测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孟玲  董应才 《昆虫知识》1998,35(6):326-330
温室内接种试验表明,吐鲁番瓜类(西瓜、甜瓜、黄瓜)和棉花上的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在以上两类作物之间相互移植不能存活,由此确立为不同的食物专化型──瓜蚜型和棉花蚜型。选择25个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变异分析和显著性测验。采用Fisher准则下的二类判别分析法对样本进行归类,明确地划归为瓜蚜型和棉花蚜型。依据判别系数筛选出6个对划归类群贡献最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9.
徐清华  孟玲  李保平 《昆虫学报》2007,50(5):488-493
研究寄生蜂对寄主不同龄期的寄生策略通常采用适温下(≈25℃)培养的寄主进行试验。 为探究蚜茧蜂对高温下生长的寄主蚜虫的寄生反应及其适合度表现,在30℃条件下饲养寄主孤雌胎生无翅黑豆蚜Aphis fabae Scopli,获得不同龄期若蚜和刚羽化的成蚜,分别提供给可疑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ambiguous Haliday寄生,观察蚜茧蜂的寄生率以及后代性比、体型大小和发育时间等适合度相关特性。结果表明: 可疑柄瘤蚜茧蜂对1至4龄若蚜及成蚜均寄生,但偏向寄生较早龄期的若蚜,对成蚜的寄生率为28.0%,显著低于对1龄(400%)和2龄(42.8%)寄主若蚜的寄生率。后代雌蜂比例和体型随寄主龄期(体型)增大而减小,而发育历期则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格局。后代性比、体型大小及发育历期等适合度表现与此前适温(≈25℃)下得到的结果截然相反。因此推测,寄主黑豆蚜体型或龄期可能不是或不全部是可疑柄瘤蚜茧蜂评价寄主质量的依据,其他与寄主蚜虫内共生菌动态相关的线索(如行为的,化学的等)可能才是其评价寄主质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50.
李保平  孟玲 《生态学报》2007,27(8):3513-3520
传统生物防治是治理外来入侵杂草危害切实可行的有效策略和途径,近来对传统生物防治的批评主要集注于,引进的生防作用物攻击威胁本土非靶标生物。引进的生防作用物可能对本土非靶标生物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这类影响通过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取食关系,以及通过同一营养级内生物间的竞争关系,而影响本土非靶标生物群落。列举若干杂草生物防治案例对以上影响方式及其发生途径进行了评述。就防范杂草生防作用物对非靶标生物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以下对策:(i)把引进天敌防治外来入侵生物作为最后的有效手段;(ii)适当增加对非靶标生物潜在影响的生态学评估;(iii)选择寄主专一性强而且能有效控制靶标杂草的天敌;(iv)加强对杂草传统生物防治的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