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夏诗洋  孟玲  李保平 《生态学报》2013,33(4):1118-1125
寄生蜂卵成熟动态影响其产卵决策行为,因而对于认识寄生蜂搜寻行为生态学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菜粉蝶(Pieris rapae)为模式生物,首先连续3周每隔24 h详细观察子代蜂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体型、卵巢管以及寄主蛹的外部形态,以此为基础观察了低温处理(模拟越冬温度)被寄生蛹对子代蜂成熟卵数量动态的影响。蝶蛹金小蜂胚后发育历时约2周,其中卵期1 d;幼虫历期约7 d。初孵幼虫体透明;胚后第3—6天体积快速增大,然后减缓,体色由绿变黄;胚后第8天进入预蛹,第9—12天蛹淡色,复眼由淡黄变为深红,第13—14天蛹暗黑色,并逐渐带有金属光泽。卵巢管在羽化当天即开始沉积卵黄,并在羽化后1—4 d连续增加直到出现卵吸收;羽化后5—6 d成熟卵数量增速不明显甚至略有减小。寄主蛹随子代蜂从卵发育至幼虫再到蛹体色从绿色变为灰褐色再到土黄色。低温处理被寄生的寄主蛹(寄生蜂处于老熟幼虫或蛹期)后,羽化成虫的卵巢管略细,成熟卵数量较少。成熟卵数量的变化不仅受低温处理的影响,而且受雌蜂体型大小和日龄的影响;低温处理明显减缓卵成熟速率,各日龄期成熟卵数量均明显减少;适温下成熟卵数量于羽化后第4天达到峰值,而低温处理下成熟卵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延迟至第7天。研究表明,越冬低温对来年羽化的蝶蛹金小蜂卵成熟动态具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多环芳烃降解菌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从辽河油田稠油污染土壤4号土样中,获得了能以高浓度菲(2000mg·L-1)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快速生长的优势菌系和优良菌株ZL5.16S 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ZL5菌株归类于鞘氨醇单胞菌属,分得的菌系和菌株有较强的降解菲能力,120h混合菌系降解了投加菲的95.28%,菌株降解了69.24%,但它们对芘的降解能力均较低,外加碳源葡萄糖可提高菌系和菌株的菲、芘降解能力,加量多。提高幅度大,但超过一定量。降解速率开始下降,表现出抑制效应。所以,应用时需控制适宜的浓度。  相似文献   
13.
长期大量实践说明,引进天敌防治外来入侵杂草的传统生物防治方法是治理外来入侵杂草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但对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对本土生物的直接或间接不良影响不容忽视。利用传统评价方法预测候选天敌的生态风险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1)寄主专一性测定过分依赖室内进行的生理寄主范围测定结果,对生态寄主范围(实际寄主范围)问题重视不够,后者指在新环境中的一系列物理和生物条件下的寄主利用预测;(2)在生理寄主范围测定中,过分依赖完成生长发育的可能性,对行为、遗传性状以及系统发育关系重视不够;(3)在风险评估中,过多强调对经济作物的风险,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风险重视不够。对此,建议:(1)鼓励对已释放的天敌进行回顾性跟踪研究,从而为杂草生物防治实践提供生态学理论支撑;(2)在运用生物防治手段对付外来入侵杂草实践中,建议采用“有害推论”的预防性原则,以避免在面临入侵生物重大威胁时草率做出释放天敌的决策;(3)在评估候选天敌风险中重视生态效应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4.
宋海天  李保平  孟玲 《昆虫学报》2013,56(3):293-298
为揭示外来植物一年蓬Erigeron annuus上的本土访花昆虫多样性和影响访花行为的因素, 本研究在南京郊区进行了连续2年的野外调查, 采用跨栏模型分析了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昆虫的访花选择性, 即接受概率(测度是否接受一年蓬花)和访问频数(测度接受一年蓬花的程度)。调查发现, 访问一年蓬花的昆虫共计9目54科145种, 其中, 科丰富度占优势的是膜翅目、 鳞翅目和鞘翅目(均占总科数的20.75%), 其次是双翅目(18.87%)和半翅目(13.21%); 物种丰富度占优势的是双翅目(26.39%), 其次是膜翅目(18.75%)、 半翅目(18.75%)、 鞘翅目(17.36%)和鳞翅目(15.38%)。多数目的物种丰富度在6-7月最高, 9月最低, 仅双翅目(食蚜蝇为主)在5月最高。运用跨栏模型对物种优势度最大的半翅目、 膜翅目和双翅目等的访花个体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半翅目和膜翅目对一年蓬花访问倾向(接受概率)的因素多于影响其访问频数的因素, 由此预测这些访花昆虫可能参考较多因素做出是否接受一年蓬花, 而依据较少线索做出访问程度的访花行为决策; 一年蓬植株密度影响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接受概率, 而花密度影响半翅目和双翅目昆虫的接受概率和访问频数, 说明靶标植物花的特性可能对访花昆虫的访花行为决策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取食经历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影响天敌昆虫寄主专一性测定的设计和结果解释。【方法】采用选择性试验,观察了入侵豚草的重要天敌——广聚萤叶甲成虫羽化后取食不同植物对其后续产卵寄主选择的影响。【结果】与取食豚草的试虫相比,有取食三裂叶豚草、苍耳或菊芋经历的成虫选择苍耳产卵的频次增加,不再对豚草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偏好性。对产卵识别期的Cox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成虫早期取食不同植物,对后续产卵选择有显著影响,成虫羽化后如果先取食豚草或三裂叶豚草,则选择苍耳产卵的倾向显著低于豚草;但如果先取食苍耳、菊芋和农家向日葵,则选择苍耳产卵的倾向与豚草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由此推测,广聚萤叶甲初羽化成虫取食的植物对其后续产卵选择具有较大影响,因而在寄主专一性测定中应关注测试前饲喂的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6.
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 LeSage是入侵恶性豚草的天敌。参照前人对叶甲类半人工饲料的研究配方,采用19因子混水平正交试验L32(4^5×2^16),初步筛选出适合广聚萤叶甲成虫和幼虫的半人工饲料配方,筛选出影响广聚萤叶甲成虫寿命的8种关键成分:麦胚、10%KOH、葡萄糖、尼泊金、豚草叶粉、琼脂、胆固醇、大豆油;影响广聚萤叶甲2龄幼虫发育的8种关键成分是:燕麦片、琼脂、麦胚、葡萄糖、氯化胆碱、10%KOH、蒸馏水、大豆油。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制广聚萤叶甲人工饲料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三个柽柳林地取食柽柳的植食性天敌昆虫优势类群组成相同,主要由瘿螨科(Eriophyidae)、瘿蚊科(Cecidomyiidae)、盾蚧科(Diaspididae)、杂斑木虱科(Aphalaridae)、叶蝉科(Cicadellidae)、盲蝽科(Miridae)、象甲科(Curculionidae)、叶甲科(Chrysomelidae)、麦蛾科(Gelechiidae)等类群组成.其中大部分科仅由某一种或某一属组成.位于温暖气候区的大河沿林地虽然面积最小,但植食性昆虫科的总数量、丰富度(中、后期)、多样性指数N1和N1(中、后期)等参数均高于寒冷区的其他两林地.同位于寒冷地区的阜康和呼图壁林地,面积较大的阜康林地的昆虫群落除均匀度在各季节时期显著高于呼图壁外,其他如总科数、Hill系列多样性参数、丰富度等与面积较小的呼图壁林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盾叶薯蓣的快速繁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Wright)的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筛选到诱导芽和诱导根的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建立了无性快速繁殖培养系,获得完整的培养植株并移栽成功。并用分光光度法初步分析了该诱导植株生长根的薯蓣皂素含量。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理解肿腿蜂雌性抚育的行为学特征,在室内连续观察了雌性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对子代幼虫的转移行为,旨在明确雌蜂在子代蜂幼虫发育到哪一阶段时启动转移行为,以及幼虫转移行为是否有节律.以黄粉虫Tenebrio militor蛹期在24h内的蛹体为寄主,根据子代蜂幼虫发育进程将其划分为低龄幼虫(1-2龄)、高龄幼虫(3-4龄)、老熟幼虫(自然脱落)和吐丝幼虫(开始吐丝结茧)等4个时期,采取人工剥离(早期幼虫)或自然脱离(晚期幼虫)的方法处理子代蜂幼虫,观察雌蜂对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然后以子代蜂高龄幼虫为对象,连续观察雌蜂的30次幼虫转移行为过程.结果表明:雌蜂对所有发育时期子代蜂幼虫均用触角拍打进行探测;但不转移低龄幼虫,只转移其他阶段幼虫,转移老熟幼虫和吐丝幼虫的瞬间概率分别是转移高龄幼虫的4.09倍和7.69倍.雌蜂转移高龄、老熟和吐丝幼虫的比例分别为96%,100%和100%,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高龄幼虫、老熟幼虫和吐丝幼虫转移耗时平均分别为27.96,34.04和32.49 s,没有显著差异(P≥0.05);平均转移距离依次为4.19,7.18和9.43 mm,对吐丝幼虫的转移距离显著大于高龄幼虫(P<0.05),但在高龄和老熟幼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雌蜂连续30次幼虫转移行为的趋势和节律分析表明:幼虫转移前探测的幼虫数总体上随幼虫转移次序增加而减少,在间隔1次和2次之间存在显著自相关,幼虫转移耗时在间隔1次之间存在显著自相关,但幼虫转移距离未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本研究结果说明,管氏肿腿蜂雌性抚育中的幼虫转移行为只在子代蜂幼虫发育到较高龄期时启动,且幼虫转移中的某些行为特征具有节律性.  相似文献   
20.
斑痣悬茧蜂对不同寄主密度斑块的选择和最优搜寻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圆柱形透明有机玻璃罩内,观察了斑痣悬茧蜂对不同寄主密度斑块的选择和滞留时间,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了寄主密度、产卵次数和搜寻特征对斑痣悬茧蜂在斑块上的驻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斑痣悬茧蜂对高密度寄主斑块的初次选择次数、访问次数均高于低密度寄主斑块,导致在高密度斑块上具有更高的寄生率;斑痣悬茧蜂在各斑块的驻留时间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斑块内寄主密度和产卵数均对其离开斑块的倾向起消极作用,即随寄主密度和产卵数的增加而倾向于留在斑块上;而寄主密度与产卵数的互作反而对寄生蜂离开斑块倾向具有促进作用,这两种作用可使寄生蜂利用寄主斑块获得最大适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