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01.
正和孟德尔一起留名史册的科学家,是美国进化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如同两朵豌豆花向孟德尔"绽放"了遗传的秘密,两只果蝇,为摩尔根"定位"了基因的载体。1900年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被重新发现后,人们对遗传学的热情空前高涨。摩尔根一开始并不轻信孟德尔的学说和染色体理论,他提出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生物的性别肯定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决定性别的基因是显性的,  相似文献   
302.
长白山原始林红松径向生长及林分碳汇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白山地处温带针阔混交林的中心地带,其植物生长对气候变化反映较为敏感。运用树木年代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该区保存完好的地带性顶级群落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红松(Pinus koraiensis)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对阔叶红松林及红松树木生长的影响。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为研究地点,建立红松树轮年表,计算年均生物量生长量,与逐月各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和响应函数分析,以期揭示红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同时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红松树轮指数、年均生物量生长量与主要气候因子的模拟回归方程。主要结论如下:(1)长白山红松年表特征分析表明其生长对气候变化敏感,适用于进行树轮气候学分析;(2)红松径向生长受当年生长季前期温度影响较大;(3)温度是限制红松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气候变暖将促进红松的径向生长;(4)目前林分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为310.88t/hm~2,单位面积林分生物量生长量约为5.077t hm~(-2)a~(-1),即每公顷每年固碳约2.539t,表明该地区老龄阔叶红松林仍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303.
【目的】尼古丁是茄科植物的重要生物碱,本文首次确定了硫酸烟碱对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的驱避作用和田间防效,以及不同浓度硫酸烟碱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的拒食作用。【方法】使用Y形嗅觉仪和T形观测室研究了假眼小绿叶蝉对硫酸烟碱的行为反应,使用叶碟法测试了硫酸烟碱对茶尺蠖的拒食作用。【结果】硫酸烟碱600倍稀释液和800倍稀释液处理茶梢分别对叶蝉若虫的寄主选择行为和雌成虫的产卵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田间喷施硫酸烟碱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较好。此外,硫酸烟碱对茶尺蠖幼虫具有拒食作用,并且拒食作用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取食8 d以后,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结论】本研究结果为开发茶树害虫的植物源忌避(拒食)剂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04.
【目的】揭示西鄂尔多斯荒漠孑遗灌木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根际可培养固氮细菌类群,分析固氮酶活性和产铁载体能力,以期为认识和利用荒漠植物根际促生细菌提供依据。【方法】以Ashby无氮培养基、采用涂布划线法分离纯化根际固氮细菌;基于16S r RNA基因分析类群组成;以乙炔还原方法测定固氮酶活性;以铬天青S蓝色平板定性筛选产铁载体菌株,以分光光度计法定量产铁载体能力。【结果】共分离出固氮细菌22株,分别属于3个门与9个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2%)为绝对优势门,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27.27%)为优势属;Rhizobium和Bacillus分别是沙冬青和四合木的独有属,而白刺独有属有Enterobacter、Stenotrophomonas和Paenibacillus;10株在无氮培养基上生长迅速,它们的固氮酶活性在871.71-3 383.09 nmol C2H4/(H·Culture)之间,并且其中有7株具有产铁载体能力,其产铁载体的As/Ar值范围为0.35-0.79。【结论】鄂尔多斯荒漠珍稀孑遗灌木植物根际固氮细菌类群多样,植物间差异明显,包含多种高固氮酶活性和产铁载体能力的固氮细菌,可作为植物生长促进根际细菌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305.
三种李斯特菌菌体蛋白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种李斯特菌菌体蛋白提取方法主要是破壁方式的比较,找到一种可高效提取李斯特菌菌体蛋白的方法,为该菌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技术。以绵羊李斯特菌新鲜液体培养物为材料,收集菌沉淀,分别选用3种破壁方式破除细胞壁,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丙酮沉淀法沉淀破壁液中的菌体蛋白,采用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所得菌体蛋白。溶菌酶-超声破壁-TCA-丙酮沉淀法提取得到的李斯特菌菌体蛋白SDS-PAGE条带清晰丰富,Western-blot条带特异。溶菌酶-超声破壁-TCA-丙酮沉淀法可有效提取李斯特菌菌体蛋白,满足常用蛋白分析技术的要求,是一种提取李斯特菌菌体蛋白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06.
三七连作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三七是中国名贵中药材之一,但其在种植环节中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现象。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土传病虫害增加、化感物质积累及其自毒作用、土壤理化性状恶变等。以前三七连作障碍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因素对连作障碍的影响及三七病虫害防治,疏于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本文总结了作物连作障碍形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各因素间可能存在的关系,首次提出了各因素对三七连作障碍影响指数的评估方法,建议了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揭示三七连作障碍形成机制提供参考,并为连作障碍消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7.
溶剂法提取微藻油脂不同于植物种子油脂,它是全细胞的提取物,成分非常复杂,存在与甘油三酯(TAG)在色谱保留性质上相近的低极性物质,干扰TAG的测定。建立了基于二醇基柱及蒸发光检测器、正己烷-异丙醇为流动相的快速测定微藻中性脂的方法。对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测定的TAG、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二酯(DAG)、甘油一酯(MAG)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方法重复性好。湛江等鞭金藻及微拟球藻样品中TAG加标回收率为96.2%~113.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6%~4.8%。将本方法测定湛江等鞭金藻及微拟球藻中TAG的含量并与传统的固相萃取(SPE)及常用的TLC/GC测定TAG的方法进行比较,相比上述两种方法,该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可快速准确测定微藻中TAG的含量。  相似文献   
308.
UBXD8是能与p97/VCP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内质网相关的泛素化后蛋白质降解过程的膜蛋白.新近的脂滴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UBXD8能够定位到脂滴上,同时有研究表明UBXD8调控甘油三酯的代谢.但是UBXD8调控甘油三酯代谢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因此我们采用改良的CRISPR/Cas9技术敲除小鼠成骨骼肌细胞C2C12中的UBXD8.从筛选出来的26个可能的UBXD8敲除单克隆细胞系中鉴定获得了2个确切的UBXD8敲除单克隆细胞系.研究表明,敲除UBXD8没有显著改变脂滴上蛋白质的分布,但敲除UBXD8增加了细胞内中性脂的累积.同时敲除UBXD8可缓解棕榈酸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抵抗棕榈酸引起的细胞凋亡.当在敲除UBXD8的细胞中重新过表达UBXD8后,细胞再次出现了棕榈酸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及细胞凋亡.这些数据表明UBXD8在细胞脂质代谢及其异常所引起的胰岛素信号和细胞凋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9.
【目的】筛选生长速度快的高产油湛江等鞭金藻诱变株。【方法】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射流诱变技术对湛江等鞭金藻进行诱变,通过96孔板、摇瓶和反应器培养对诱变株进行筛选。【结果】传至第13代,600 m L反应器培养7 d,诱变株IM110020最大比生长速率、细胞密度和油脂产率可分别达0.72 d-1、16 750×104 cells/m L、109.8 mg/(L·d),分别比野生株提高12.5%、20.8%和17.9%。【结论】获得了一株生长速度快且油脂产率高的诱变株IM110020,且经过多次传代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310.
编码脑组织Nav1.5钠通道新外显子的克隆、鉴定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av1.5电压-门控钠通道(VGSC)被认为是心肌的特异性通道,但最近的研究发现,该通道在脑组织尤其是边缘系统中亦广泛分布.此前,在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钠通道的基因克隆中,发现Nav1.5/SCN5A基因的第6A外显子参与编码该通道.采用人及鼠脑组织,通过RT-PCR法对Nav1.5钠通道基因进行克隆发现:Nav1.5/SCN5A基因中的第6A外显子参与编码了该通道,而心肌等其他组织却是第6外显子参与编码该通道.人Nav1.5/SCN5A基因的第6A和第6外显子都定位于3号染色体,共有92个碱基,都可以编码产生30个氨基酸,但却有7个氨基酸不同.人和鼠脑组织Nav1.5/SCN5A基因的第6A外显子仅有一个碱基不同,却产生相同的氨基酸序列.RT-PCR法证实第6A外显子在鼠脑的不同部位表达不同,第6外显子在大鼠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也不同,这为深入研究不同系统中Nav1.5钠通道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