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趋化性是中性粒细胞参与机体对抗病原体的一个基本的细胞反应。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过程中涉及一系列信号通路来调节其运动性和极性。信号分子磷酸酰肌醇三磷酸及其参与的信号通路在中性粒细胞趋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自身的生成也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调节。  相似文献   
62.
本文阐述了血卟啉的光分解性质。Huckel分子轨道理论指出,共轭分子随着π电子数的增加,分子的πM0能级变密,激发能降低,分子的激发带边红移。因此通过红移分析可以计算出共轭分子的π电子数。在强紫外光照射下血卟啉发生了光分解,其激发光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光谱数据可计算出血卟啉开环。  相似文献   
63.
卧床前后压力感受性反射机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数据表明长期失重以后立位耐力降低可能与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改变有关。本文比较了两组被试者15天低动力卧床前后的立位耐力。以血压调节模型为基础分析了两种不同方式卧床前后单纯立位和下身负压加立位时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改变,并用颈部加压及下身负压对中枢调节功能改变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严格的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下降及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改变明显大于半日平卧半日倚坐者。而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改变,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紊乱,是卧床后立位耐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从这种考虑为基础,作者提出了改变失重或模拟失重状态下的血液分布,调整对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可能是预防心血管失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4.
以芦苇浆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硫酸水解法制备了纳米纤维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响应面法优化纳米纤维素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32 min,硫酸浓度52%,反应温度54℃,纳米纤维素得率最高(78.67%);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纳米纤维素进行性能表征,分析表明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纳米纤维素聚集态结构为纤维素Ⅰ型,呈棒状.  相似文献   
65.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应用性强。培养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核心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对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及师资培养等环节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实践证明,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实验技能,促进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  相似文献   
66.
毛色是一种可利用的遗传标记。在确定杂交组合、品种纯度和亲缘关系以及评价产品质量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用途。哺乳动物毛色是由黑色素细胞产生的真黑素和褐黑素二者的分布和比例决定的。控制哺乳动物毛色色素的基因有很多,着重对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酪氨酸酶基因(TYR)、黑素皮质激素受体1基因(MC1R)、鼠灰信号蛋白基因(Agouti)、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基因(TYRP1)的生物学功能及其遗传变异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7.
【背景】荒漠化是一个重大环境问题,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可遏制荒漠化,其中的固氮微生物对BSCs的形成和发育有重要作用,但目前BSCs中固氮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尚不十分清楚。【目的】阐明浑善达克沙地中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层土壤固氮细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稀释热法和碱解扩散法检测土壤的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和速效氮(Available nitrogen,AN)含量;利用高通量测序对nifH基因进行测序,基于nifH序列比较分析固氮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分析群落、样品和土壤理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固氮细菌优势菌门除在苔藓结皮(HSM)中为Cyano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外,在其他类型BSCs中均只为Cyanobacteria;苔藓结皮下层土壤(HSMs)(下层土壤中只有HSMs检测到了nifH)优势菌门为Proteobacteria,优势菌纲为Alphaproteobacteria和Betaproteobacteria;优势菌属差异较大,藻结皮(HSA)中Unclassified_f_Nostocaceae占90.99%;地衣结皮(HSL)中Scytonema和Unclassified_f_Nostocaceae分别占45.85%和44.14%;HSM中Unclassified_f_Nostocaceae、Scytonema、Nostoc、Skermanella、Unclassified_o_Nostocales分别占29.21%、22.57%、15.34%、14.74%和10.60%;HSMs中Skermanella、Azohydromonas、Unclassified_p_Proteobacteria、Unclassified_c_Alphaproteobacteria分别占33.80%、25.66%、18.20%和10.62%;固氮细菌多样性随结皮的发育逐渐提高;OM和AN对结皮的发育起促进作用。【结论】藻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及其紧邻下层土壤中的固氮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明显,且固氮细菌类群和多样性指数随BSCs发育阶段的提高而增加。本研究为认识和利用生物土壤结皮相关固氮细菌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68.
报道了海南兰科植物6个新记录种:密花石豆兰Bulbophyllum odoratissimum(J.E.Smith)Lindl.、金唇兰Chrysoglossum ornatum B1.、勐海隔距兰Cleisostoma menghaiense Z.H.Tsi、无叶美冠兰Eulophia zollingeri(Rchb.f)J.J.Smith、心叶球柄兰Mischobulbum cordifolium(Hook.f)Schltr.及台湾白点兰Thrixspermum formosanum(Hayata)Schltr.。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PE)。  相似文献   
69.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本文记载了黑龙江嘉荫县乌云组所产植物化石,计有53种,隶属39属、28科。其中蕨 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38种(包括单子叶植物1种),10个种为新种。 乌云组植物化石的区系及植被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大多是亚热带至暖温 带分子,具少数温带成分,由此组成的群落有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共同组 成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指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大约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再从 植物化石叶子外貌特征来分析,其中全缘叶占40%; 叶的体积以中型的占大多数,大型和小型 的均少数; 脉序以具掌状脉的占多数。这些特征说明,沉积时期亦为温暖潮湿的气候。 晚白垩世在东亚出观的35属化石中,其中27属和北美共有,约占总属数的77%,这种区 系组成的相似程度,表明其区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第三 纪或向更晚发展的进程中而逐渐减弱。主要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使欧亚、北美在第三纪 初完全分离,此后这两块大陆隔离发展,植物区系的相同分子逐渐减少,以至现在生存植物中 的相同属仅占总数的4.1%,其中草本植物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晚白垩纪所产植物化石及同时代南方所产化石,大致可把晚白垩世的 植物区(带)划分为三个:(1)暖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主要代表植物是Metasequoia,Trochoden- droides,Platanus,Ampelopsis,Protophyllum,Pterospermites,Menispermites; (2)亚热带至热 带植物区,植物有Brachyphyllum,Cinnamomum,Nectandra和棕榈科植物; (3)亚热带或干 旱植物区,兼有南北过渡的植物或呈干旱性的植物。 乌云组植物大化石共有33属,和东亚,北美同时代植物群对比,出现不少相同属种,其中 15个属种出现在苏联晚白垩世的察加扬组及东锡霍特阿林,11个属种出现在日本晚白垩世 的Kuji地区,若与加拿大晚白垩世植物群比较,有11个相同属种; 与阿拉斯加晚白垩世植物 对比,则有12个相同属种; 若与乌云组同属一区的太平林场组比较,相同属种更多。再从孢粉 组合成分看,和本区松辽盆地明水组相同的属有15个,并具有少数晚白垩世代表性的花粉如 鹰粉、沃氏粉和山龙眼粉,表明乌云组的时代和明水组接近。同时在乌云组大化石中绝灭类型约占70%,证实该植物群的古老性。其时代属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至达宁期而不是古新世。  相似文献   
70.
生态退耕与植被演替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扬  张英  韩静  王军  孟庆华 《生态学杂志》2008,27(11):2002-2009
综述了多重尺度上生态退耕的时空格局及其对植被演替时空变异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生态退耕与植被演替的时空格局研究方向.在自然和人文等因子的驱动下,全球兴起了生态退耕的热潮,生态退耕类型正在由人工恢复为主向自然弃耕为主发展.尽管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始关注不同尺度上生态退耕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但是生态退耕的时空变异性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尤其缺乏多重尺度上生态退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的综合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果外推.研究表明,受到多因子的综合影响,生态退耕后植被演替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时空变化特征;退耕植被演替研究从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为主向群落功能分析发展,从传统的演替过程规律分析转向退耕植被演替的时空变异性分析;相对来说,生态退耕后植被演替的时空分异、影响因子和机制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加强多重尺度上生态退耕时空格局与植被演替时空变异的综合研究是将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