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中国昆虫学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昆虫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及地位研讨会”于 2 0 0 2年 6月 2 6~ 3 0日在西藏拉萨顺利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共 50余人 ,与会代表就“昆虫在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与地位”及“生物多样性和昆虫资源利用与产业  相似文献   
142.
拟南芥与油菜同属十字花科植物芸寡族,亲缘关系很近,基因组间的同源性很高,在用拟南芥EST克隆和油菜DNA克隆作探针定位了甘蓝型油菜一系列重要性状的基础上,对25个与油菜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硼高效利用基因,抗菌核病QTL及油菜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相关联的克隆进行了测序,在拟南芥基因组数据库中寻找到与这25个克隆高度同源的序列,根据这些高度同源序列在拟南芥染色体上的相位位置,将油菜DNA克隆整合到了拟南芥遗传图谱上,其中油菜硼高效基因BE1两侧的标记克隆整合在拟南芥第一染色体长臂一个较小的区段内,以该目标区段内的拟南芥EST克隆PA24为探针对甘蓝型油菜基因组比较作图,将该克隆定位在油菜连锁图BE1两侧标记之间,表明了利用基因组间的相互比较作图来精细定位芸薹属作物重要基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3.
山西省能源重工业复合生态带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生态区生态风险涉及的风险源及风险受体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并相对突出地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因而更为复杂、多样。山西省属我国黄土高原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相对突出。近年来,省内重型能源型工业发展速度很快,自吕梁孝义市至临汾侯马市已逐渐形成较明显的以煤焦产业特征为主的复合生态带。以该生态带主要风险源——洪涝、干旱、风灾、煤焦工业污染等的危害作用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技术,以区域为尺度探讨了复合生态区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并针对其敏感性提出了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4.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ZJ2000株的多聚蛋白(VP2/VP4/VP3)基因插入pCI质粒的CMV启动子下游,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I-VP2/VP4/VP3,在Lipofectin介导下转染Vero细胞进行了多聚蛋白的瞬时表达。以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为佐剂制备DNA疫苗,进行不同免疫剂量间、不同免疫途径间、一次免疫和二次免疫间的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肌内和皮内联合免疫法效果最好,而口服和点眼等途径未能诱导足够的免疫反应;大于200μg的剂量DNA疫苗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力;二次免疫的效果明显优于一次免疫。与常规的弱毒疫苗B87和D78相比,DNA疫苗产生中和抗体的潜伏期长、效价相对较低,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相当。本试验还证实,免疫刺激复合物具有明显提高DNA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DNA疫苗能诱导产生保护性反应,为今后IBD疫苗的研究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5.
单克隆抗体以其特异性强、均~性好的特点在疾病治疗中已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f目前所用单抗多为鼠源性抗体,进行治疗时,由f多次使用或多剂量使用,会刺激人体产生抗鼠抗体(HAMA)的排斥反应,这不仅减弱了单抗的治疗效果,而且还会使人体产生其它副反应,从而阻碍了单抗治疗的进程。抗体工程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这不仅降低了抗体中的鼠源成份,可以使鼠源抗体的免疫原性减弱,有利于抗体的临床应用。本文利用表面重塑法对抗乙脑抗体可变区基因进行了人源化改造。1材料与方法工.三…  相似文献   
146.
草原革蟀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前已报道过缺角血蟀和森林革蟀的染 色体[1,27。有关蟀类细胞遗传研究的概况和现 状,Olive:已作了全面综述[C3,41。目前已记载 了104种蟀类的染色体资料,二倍体染色体的 数目自12至34条。长期以来,前人沿用压片 法制片,地衣红染色,未能进行分带研究。我们 从1978年起,逐步改进方法,由压片法改为气 干法制片,由地衣红改为Giemsa染色,低渗处 理及分带技术取得成功。本文首次报告草原革 蟀早期胚细胞的核型、B染色体、C和G分带 以及核型分析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47.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浓度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大麦抗叶斑病效应差异及其分子机制,为应用MeJA防治大麦叶斑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蒙啤麦3号’大麦品种幼苗为材料,设置不接菌(无菌水处理叶片)、接菌(无菌水处理叶片接种麦根平脐蠕孢菌)和接菌+MeJA(0.5、1.0、1.5、2.0、2.5 mmol/L MeJA喷施叶片后接菌)3组处理,于三叶期调查叶斑病发病情况并据此筛选最适MeJA浓度,然后测定不接菌、接菌及接菌++ MeJA(最适浓度)处理不同处理时间叶片的抗氧化酶、抗病相关酶活性、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叶面喷施外源MeJA提高了大麦对叶斑病的抗性,1.5 mmol/L MeJA处理叶片的病情指数较对照显著降低19.03%,诱导抗性效果最佳;(2)与单独接菌处理相比,1.5 mmol/L MeJA处理大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而其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其受MeJA调控转录因子及编码抗病相关酶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结论]外源喷施1.5 mmol/L MeJA通过调节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调控抗病相关酶基因及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转录因子基因表达,进而提高大麦植株的叶斑病抗病性。  相似文献   
148.
149.
用RFLP标记分析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孟金陵  钱秀珍 《遗传学报》1996,23(4):293-306
以甘蓝型油菜的28个基因组探针和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包括46个中国品种、9个欧洲品种在内的59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RFLP标记进行了分析。在放射自显影胶片上,共检测到410条具多态性的分子杂交带,表明甘蓝型油菜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性为45%的水平上,可把中国甘蓝型油菜划分为6组:胜利油菜组、跃进油菜组、中油821组、远缘种质组、优质油菜组和变异不详组。欧洲冬油菜与以上6组存在着较显著的遗传距离。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上述分组较为一致。以上结果表明,对于扩大中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欧洲冬油菜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种质资源。另一方面,用典型的中国甘蓝型油菜与欧洲冬油菜配制的杂交种,较易产生强大的杂种优势。从对已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的61条放射自显影带的分析看,无论是上述分组内,还是分组间,RFLP的相对差异均主要表现在A基因组中。讨论了致使A基因组遗传变异较大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150.
Riboflavin, suggested to be a radiosensitizer, was studied in murine thymocytes and human hepatoma L02 cell line in vitro with MTT method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When the murine thymocytes treated with 5–400 μmol/L riboflavin were irradiated by 5 Gy 60Co γ ionizing radiation, the low concentration groups, i.e. treated with 5–50 μmol/L riboflavin, showed a different surviving fractions-time relating correlation compared with the high concentration groups, i.e. treated with 100–400 μmol/L riboflavin. The former had a high survival level at the end of irradiation, but which, after 4-h incubation, decreased rapidly to a low level. On the contrary, the high concentration groups showed a low survival level at the end of irradiation, and a poor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surviving fraction and the incubation time, after 4 h a little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The results of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indicated that under low concentration conditions, the riboflavin localized mainly in nucleus (both perinuclear area and inside of nuclear membrane), while under high concentration conditions, intensive riboflavin also localized around cytoplasmic membranes. Thus we can conclude: the riboflavin had radiosensitivity effect on DNA under low concentration conditions, and enhanced the damage to cytoplasmic membrane under high concentration conditions. Also the most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of riboflavin can be evaluated to be approximate 100 μ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