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1 毫秒
41.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法,研究了石灰碳铵及碳铵熏蒸对黄瓜和西瓜连作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以及熏蒸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黄瓜和西瓜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石灰碳铵及碳铵熏蒸后,连作土壤中黄瓜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分别下降95.4%及71.4%,西瓜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分别下降87.2%及64.2%;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熏蒸、施用有机肥及作物种类均对土壤中尖孢菌数量、枯萎病发病率、防控率及生物量有显著影响;与未熏蒸施用普通有机肥对照相比,石灰碳铵熏蒸后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显著减少后茬黄瓜或西瓜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并显著降低枯萎病发病率,防控率高达91.9%及92.5%,同时显著增加了植株的株高、茎粗、SPAD值及干质量.表明石灰碳铵熏蒸及施用生物有机肥能够降低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有效防控黄瓜和西瓜枯萎病的发生并促进其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42.
Typhlodromips montdorensis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蓟马、叶螨等多种害虫(螨)的优良天敌,为明确温度因子对T. montdorensis生长发育及捕食能力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不同温度条件下T. montdorensis捕食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s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及捕食能力,分析其发育速率及功能反应与温度的关系,探讨温度因子对T. montdorensis作为天敌生物防治应用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对T. montdorensis各螨态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均有显著影响;T. montdorensis以截形叶螨为猎物时,15℃低温条件下卵孵化只有20%,若螨I期时全部死亡,不能正常完成生长发育;20~30℃存活率都达90%以上,30℃存活率最高为92.50%;而在35℃温度条件下死亡率增高,存活率仅达70%;在20~35℃温度范围内,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采用线性日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T. montdorensis各螨态的发育速率在20~35℃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的现象。T. montdorensis不同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均不同,若螨II的发育起点温度最低为11.24℃,卵的发育起点温度最高为15.47℃;而有效积温则以幼螨最低为14.84日·度;未成熟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56℃和88.99日·度。T. montdorensis对截形叶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 型圆盘方程,在20~30℃范围内,处理猎物时间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缩短,单位时间攻击率、捕食量和控制能力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强;即在20~30℃范围内,温度越高T. montdorensis具有更高的捕食效能。研究结果可为天敌T. montdorensis的人工繁殖及生产实践中生物防治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3.
浮游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被广泛用于研究对食物资源的利用,揭示物质循环路径及与其他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等.浮游动物的稳定同位素也常用于解释初级生产力,判断水体污染物和环境变化过程.明确浮游动物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对于以其稳定同位素组成作为研究水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和环境变化的指示物尤为重要.本综述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水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δ13C、δ15N特征及其应用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浮游动物δ13C 和δ15N在不同类型水体、不同类群及时空变化的差异:浮游动物δ13C和δ15N时空变化则主要受食物来源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后者又受到初级生产力和氮源及水体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浮游动物稳定同位素技术通过与新兴污染物、新兴技术及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将在地学、生物学等领域形成多手段、多学科、多尺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4.
为探讨西藏白柄肉齿菌Sarcodon leucopus子实体多酚生物碱提取物(PAE)的抗氧化和降糖活性,本研究考察了PAE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细胞内抗氧化能力(CAA)和糖尿病关键酶(大鼠小肠来源麦芽糖酶、蔗糖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PAE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  相似文献   
45.
心电标测是心脏电生理机理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临床精密诊断和对心律失常病灶进行精确定位的重要手段,特别适用于房颤等复杂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研究.该文主要介绍了心外膜电位标测系统中的前置放大模块的设计,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右腿驱动电路.通过人体与动物实验检测,应用右腿驱动电路后均能得到清楚的心电波形.  相似文献   
46.
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编码的蛋白是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中的重要调节因子,病毒感染和干扰素刺激均可强烈诱导ISG15的表达。ISG15是最早发现的泛素样蛋白,可对细胞内多种蛋白进行修饰并调节蛋白功能,但不介导蛋白质的降解,在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几年对ISG15的研究有所突破,发现了ISG15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的新功能。我们简要概述了泛素样蛋白ISG15的概况、修饰酶系统及ISG15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7.
目的:介绍一种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创伤小,矫正乳头凹陷的新术式.方法:设计乳头两侧乳晕横切口,长约1.0~1.5cm松解切断乳头基底纤维素,于乳头基底及乳晕深面行双8字缝合,术后外牵引器牵引一周.结果.31例乳头凹陷患者术后随访3月~2年,均获满意效果.结论:该术式矫正乳头凹陷具有切口小,创伤轻微,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不宜复发,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8.
为了解不同来源大麦对条纹病的抗性及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用"三明治法"通过人工接种大麦条纹病菌对91份大麦材料进行抗性评价,并通过31对SSR标记对91份大麦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 表明,人工接种大麦条纹病菌后共鉴定出4份免疫、6份高抗、33份抗病、43份感病和5份高感大麦材料;31对SSR标记共检测出等...  相似文献   
49.
本研究用Vero细胞或Vero/SLAM细胞从我国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下同)2003~2007年风疹暴发和散发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57株风疹病毒,用RT-PCR方法扩增了57株风疹病毒E1基因1 107个核苷酸的片段,并对该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提示,在基于WHO基因定型靶序列739个核苷酸片段构建的基因亲缘关系树上,其中55株风疹病毒株属于1E基因型,相对于其他国家的1E基因型,形成一个独立分支;另外2株风疹病毒属于2B基因型.57株风疹病毒大部分核苷酸的突变为无义突变,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除了2株风疹病毒在E1蛋白血凝抑制和中和位点区域第212位氨基酸由Thr变为Ser,其他病毒株均无重要抗原位点的改变;所有我国已分离到的1E基因型风疹病毒在E1蛋白第338位氨基酸共享突变位点(Leu338→Phe338),而其他基因型以及其他国家的1E基因型风疹病毒在该位点均未发生突变,提示该氨基酸(Phe338)可能是我国1E基因型风疹病毒所特有.2003~2007年在我国10个省均分离到1E基因型,而2B基因型只在2006年从四川省的越南输入病例中分离到,提示1E为绝对优势基因型,2B基因型为输入基因型.与1979~1984年和1999~2002年我国流行的风疹基因型不同,发生了基因型的更替,近年我国风疹的流行是由1E基因型为主的风疹野病毒的多个传播链引起.  相似文献   
50.
蜜蜂残翅病毒(Deform wing virus,DWV)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分布最广、研究最为深入的昆虫病原.虽然DWV以前存在于蜜蜂种群中,但一种新的媒介一外寄生螨Varroa破坏体的到来和全球传播,极大地促进了 DWV的流行病学.为了建立快速、准确且能定量分析的蜜蜂残翅病毒,DWV检测方法,本研究参照GenBank中已登录的DWV高度保守的3C-RdRp基因区域,设计了 1对特异性引物和带有羧基荧光素(Fast Auxiliary Memory,FAM)与淬灭基团(Eclipse)标记的TaqMan探针,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检测DWV的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TaqMan qRT-PCR),同时对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了试验,并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佳上下游引物和探针浓度分别为12.5μmol/L和10μmol/L,最佳退火温度为59℃;敏感性试验中,对DWV质粒标准品检测下限为2.58×101拷贝/μL;本方法特异性较好,对蜜蜂常见病毒-蜜蜂慢性麻痹病毒(Chronic bee paralysis virus,CBPV)、蜜蜂急性麻痹病毒(Acute paralysis virus,ABPV)、黑蜂王台病毒(Black queen cell virus,BQCV)、囊状幼虫病毒(Sacbrood virus,SBV)、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Israeli acute paralysis virus,IAPV)和中蜂囊状幼虫病毒(Chinese sacbrood virus,CSBV)无交叉反应;且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利用该方法对49份临床疑似样本进行检测,其中DWV阳性样本为35份,检出率高于常规RT-PCR方法,且病毒载量大于1×107拷贝/只样本数共24份,表明辽宁和河北部分地区感染DWV蜂群中病毒载量较高,流行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本研究建立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特点,能够用于DWV病原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定量分析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