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71.
山西省辛安泉泉域大型藻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5~2003年间,对山西省辛安泉域的藻类植物进行了4次采集,共采得藻类植物标本71号,已鉴定出的大型藻类植物36种,隶属6门, 11科, 18属。其中,以绿藻门的种类最多,有4科8属19种;其次是蓝藻门,有2科5属11种;再次为黄藻门,有2科2属3种;排在最后的是红藻门,硅藻门和轮藻门,分别仅有1科1属1种。群落主要包括4类,即刚毛藻群落(Cladophora community),无隔藻群落(Vaucheria community),水绵-双星藻群落(Spirogyra-Zygnema community)和轮藻群落(Chara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72.
在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和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um)接种的第5天至第10天添加不同浓度的亚碲酸钠,研究Te(Ⅳ)胁迫对两种螺旋藻的生长、抗氧化活性系统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添加碲的时间,可以有效地调节碲胁迫强度,随着加碲时间依次后移,碲胁迫强度逐渐减小,螺旋藻的最终生物量递增。碲对螺旋藻的生物效应与碲胁迫强度有关,也与添加碲时藻所处的生长期有关。实验组Ⅲ(分别在第7、8、第9天三天添加碲)的碲胁迫强度并不是最低的,两种螺旋藻的最终生物量也不是最大,但MDA的含量却是最低的,表明该实验组的生长状态是最佳的。各种抗氧化酶(SOD、GPX、CAT、APX和POD)的活性变化情况较复杂。其中,在碲胁迫下,GPX的活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3.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完成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Spodopteralituramulticapsidnucleopolyhedrovirus,SpltMNPV)基因组全序列测定。SpltMNPV基因组全长 1 39341bp ,碱基组成中G C含量为 42 .7% ,与已发表的Spodopteraexiguamulticapsidnucleopolyhedrovirus (SeMNPV) (44 % )和Bombyxmori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 (40 % )相似 ,而与Lymantriadisparmulti capsi…  相似文献   
174.
不同亚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CI/R)早期缺血区脑组织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变化。方法:健康wistar大鼠60只,体重200~280g,由中国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n=10):假手术组、缺血1h组、缺血2h组、再灌注0.5h组、再灌注1h组、再灌注2h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CI/R模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血区脑组织的eNOS与n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I/R模型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内eNOS表达在缺血1h内升高,之后到再灌注2h内持续降低。而nNOS的表达在缺血到再灌注2h内持续上升。结论:CI/R模型中缺血区脑组织的eNOS与nNOS的变化趋势不同,表明一氧化氮在缺血性脑损伤病理过程的作用与一氧化氮合酶亚型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5.
5'-磷酸腺苷对小鼠脾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5'-磷酸腺苷(5'-AMP)体外抗氧化和对体外氧化损伤脾细胞的损伤修复能力。方法用化学比色法测定5'-AMP体外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能力;建立过氧化氢(H2O2)氧化损伤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模型,用MTT法检测5'-AMP修复受损伤脾细胞的作用,并分析其对细胞抗氧化体系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5'-AMP具有剂量依赖性的体外抗氧化和清除活性氧能力,添加0·5mmol/L、1mmol/L、5mmol/L和10mmol/L5'-AMP均能显著修复H2O2诱导的脾细胞氧化损伤(P<0·05),总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酶类活力(P<0·01),5'-AMP添加量大于1mmol/L时,可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1)。其细胞培养液的氧自由基(ROS)水平逐渐降低,5'-AMP添加量为10mmol/L时,ROS水平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5'-磷酸腺苷能显著修复氧化损伤,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6.
木瓜蛋白酶水解马鹿茸血制备免疫活性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木瓜蛋白酶对天山马鹿茸血进行水解制备免疫活性肽,确定了最佳水解工艺条件,并测定了三种不同水解度水解物的抗氧化活性和免疫活性。水解度(DH)为6.65%时的水解物具有最高DPPH.清除率,DH12.2%时的水解物具有最高OH.清除率。免疫活性体外检测实验显示,DH12.2%时的水解物促进细胞增值率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P<0.05)。结果还显示,OH.清除率与免疫活性之间存在相关性,r=0.87(P<0.05).  相似文献   
177.
边疆晖  吴雁  周抗抗 《兽类学报》2008,28(2):135-143
为探讨引起种群密度制约的近因,本研究通过在野外建立的4个面积为50 m×30 m的封闭围栏,研究了繁殖期根田鼠种群密度对其种群统计参数及个体皮质酮水平的作用.在围栏设置高密度和低密度种群,测定了繁殖期根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补充率、存活率、变化率及个体皮质酮水平的作用.高密度种群的补充率和变化率较低密度种群显著降低,但其种群建群者存活率和子代存活率较低密度无显著变化.种群补充率和变化率分别与种群建群者数量呈显著回归关系.高密度处理建群者的血浆皮质酮含量和脾脏指数均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上述结果说明,繁殖期根田鼠种群对其补充率和变化率存在密度制约作用,围栏种群建群者的数量是产生密度制约的唯一制约因子.密度制约与社群应激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社群应激可能是种群产生密度制约的近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8.
研究了广肩小蜂科1新属丽广肩小蜂属Chryseurytoma Chen et Huang,描述1新种绿丽广肩小蜂Chryseurytoma viridis Chen et Huang,sp.nov.及中国1新纪录属刺盾广肩小蜂Acantheurytoma Cameron。新种绿丽广肩小蜂Chryseurytoma viridis Chen et Huang,sp.nov.的主要特征为:额无前眶脊;前足基节无纵槽;前单眼位于触角洼之上;胸部明显隆起;前胸背板前缘无脊;盾纵沟伸至中胸盾片3/4;触角除棒节褐色外其余为黄色;柄后腹长为宽的3.2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79.
寄生物对宿主繁殖的影响取决于宿主对当前繁殖值和剩余繁殖值的权衡。球虫为微型寄生物,而微型寄生物对宿主当前繁殖值的影响较剩余繁殖值要大。因此,本研究检验了寄生在高原鼠兔肠道内的艾美耳球虫可影响其当前繁殖的假设。在繁殖早、中、晚期,野外共观测高原鼠兔170只。结果表明,不同繁殖期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在繁殖中期,未感染雌性的妊娠率显著高于感染雌性。且未妊娠雌性较妊娠雌性有更高的感染强度,但在另外两个繁殖期没有发现此效应。在雄性中,任何繁殖期的感染强度和感染率与睾丸和附睾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且感染和未感染球虫雄性睾丸及附睾指数无显著差异。此外,野外观测实验结果表明,感染雌性的胚胎重较未感染雌性显著降低,与野外感染对胚胎重量影响的实验结果相一致。说明艾美耳球虫感染可影响胚胎的发育。上述结果说明,艾美耳球虫对高原鼠兔繁殖的影响随繁殖期而有不同效应,且存在性别间差异,这种效应可能与不同性别间的繁殖对策有关。  相似文献   
180.
家蝇抗菌肽对细菌细胞表面特性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微生物对十六烷吸附的方法(MATS方法)、微电泳方法与测定细菌质膜上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方法,探讨了家蝇抗菌肽对大肠杆菌等6种细菌细胞表面特性及其细胞膜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使细菌表面电负性增强,对G 细菌细胞表面电荷的改变大于对G-的改变,使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不同程度的下降。抗菌肽引起细菌细胞膜通透性迅速增加,不同细菌β-半乳糖苷酶释放的最大速度VP在3.86pmol/min~6.92pmol/min,相应的时间TP为0,由此推测抗菌肽对细胞膜的作用机制是“形成孔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