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孙治宇  刘少英  刘洋  赵杰  雷开明  朱宗福 《四川动物》2007,26(4):852-855,858
2002~2003年,对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调查。共调查大中型动物样线82条,实际调查记录到大中型兽类20种,样线上遇见各种大中型兽类痕迹或实体总计223次,均用GPS进行精确定位。统计表明,针叶林生境中物种最丰富;随海拔增高,总的趋势是古北界种类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但在海拔3600~4000 m之间,东洋界种类所占比例仍然较大(50%),动物区系呈现广泛的过渡性;随着海拔升高古北界种类样线的遇见率明显增加,3200 m以上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在记录到的20种大中型兽类中,豹猫(Felis bengalen-si)分布的海拔跨度最大,为保护区的广布种;牛羚(Budorcas taxicolor)的遇见次数最多,是保护区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22.
四川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和稻城县境内,东经99°33′00″~100°31′48″, 北纬29°06′36″~30°06′00″,保护区总面积459 161 hm2,区内海拔3 160~6 204 m.主要以山原和丘状高原地形为主.属寒温带,海拔高,属高原气候,年均气温3.0 ℃,年均降水量600~750 mm,雨季为6~8月.全年日照时数为2 637.7 h.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和热量下降,降水量增加.在四川植被区划中属川西山原植被地区、沙鲁里山北部植被小区.保护区植被大致可分为以下7种类型:  相似文献   
23.
沟牙田鼠是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和甘肃南部的一种罕见小型啮齿动物,迄今标本收藏甚少,种、属地位存在异议,有人认为应并入田鼠属。我们根据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采到的16号不同年龄、性别的沟牙田鼠,就其牙齿形态和成年雄性的阴茎结构与其它田鼠类作了比较,发现其成体和幼体在M3和M3形态上有很大不同。其他重要区别包括:上门齿宽大;下门齿外露部分很短,下门齿总长仅及下颌长的77%左右,远比其他田鼠小;M齿环呈圆弧形或豆形亦很特殊;成年雄性的阴茎骨近支烧瓶状,远支基部膨大与田鼠类差别很大。结果表明:沟牙田鼠属是有别于田鼠属的有效属。  相似文献   
24.
川西缺齿鼩鼱Chodsigoa hypsibia又称川西长尾鼩,隶属于鼩形目Soricomorpha鼩鼱科Soricidae缺齿鼩鼱属Chodsigoa,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和西南部(Smith & Xie,2008)。缺齿鼩鼱属全世界共有8种(Wilson & Reeder,2005),我国分布有7种(Wilson & Reeder,2005;Smith & Xie,2008)。相较于鼩鼱属Sorex和川鼩属Blarinella上颌有5枚单尖齿,  相似文献   
25.
刘洋  刘少英  孙治宇  王新  赵杰 《四川动物》2007,26(3):662-663
2005年10~11月在四川毛寨自然保护区进行本底调查时,在梨子园(小地名)海拔1070m,105.47216°E,32.85596°N处农耕地边缘有稀树乔木的灌丛中捕获了一只雄性猪尾鼠Typhlomys cinereus。猪尾鼠在重庆市仅发现于南川县、武隆县,这是重庆直辖后四川首次发现猪尾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6.
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及区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2年4月-2003年6月对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进行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保护区有鸟类222种,以留鸟和夏候鸟为主,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86.48%。对保护区繁殖鸟类的区系分析表明:古北界种类占繁殖鸟总数的33.85%,东洋界种类占55.21%,广布种占10.94%,可见东洋界种类占优势。保护区内有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27种,我国特有种17种,占我国特有种的24.6%。列入CITES名录的有20种。对保护区鸟类的垂直区系分析发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东洋界成分所占比例增加,主要是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的比例增加,在海拔3000m以上,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超过50%;其它东洋界成分,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所占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27.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编目法调查了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概况,共有10种,隶3目8科,区系组成以横断山区特有种为主(60%)。根据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格局,确定九寨沟的两栖爬行动物重点保护区域和生境为:①低海拔的树正沟,主要保护动物为中华蟾蜍、华西蟾蜍、高原林蛙等两栖动物,重点保护生境为树正群海和翡翠河道;②高海拔的则查洼沟,主要保护动物为北方山溪鲵和西藏齿突蟾,重点保护生境为长海;③扎如沟,主要保护各种爬行动物,重点保护生境为河道两侧的灌丛。  相似文献   
28.
2006 年至2009 年,在四川西南地区开展小型兽类区系调查时,在普格县、美姑县、泸定县、九龙县采获了11 号鼩鼹类标本。其外形和头骨形态与其他鼩鼹类一致,但牙齿数量和齿式与已知鼩鼹类不同。这批标本上、下颌牙齿均为9 枚,齿式为i2/2,c1 /1,pm3 /3,m3 /3 =36,与少齿鼩鼹上颌9 枚、下颌8 枚(齿式:i2 /1,c1/1,pm3 /3,m3 /3 =34)不同,也不同于长吻鼩鼹与贡山鼩鼹(齿式:i2 /1,c1 /1,pm4/4,m3 /3 = 38)及峨眉鼩鼹(齿式:i2/2,c1 /1,pm4 /3,m3 /3 = 38)上颌10 枚、下颌9 枚,而不能归类于现有任何已知鼩鼹类物种。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未归类标本形成一单系群,且与峨眉鼩鼹关系最近,构成姊妹关系。为此,我们认为采自于四川普格县、美姑县、泸定县、九龙县的鼩鼹类标本为鼩鼹亚科一新物种。根据新种上、下颌牙齿数量相等命名为等齿鼩鼹(Uropsilus aequodonenia)。  相似文献   
29.
四川夹金山小型兽类区系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夹金山位于西南山地,是近年来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我们对其不同海拔和不同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共捕获927 号个体,隶属4 目8 科35 种,其中啮齿类16 种,食虫类16 种,鼠兔类有3 种。数据分析显示:(1) 因南北气候差异,夹金山南坡物种(31)显著高于北坡(20);(2)在35 个物种中,中国特有种高达15 种,同样,该地区食虫类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3)北坡古北界成分显著高于南坡古北界成分,夹金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物种的南北交流;(4)南坡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见于中海拔区域(2 400 ~ 3 000 m),低海拔区域人类干扰严重,高海拔区域植被类型单一,然而北坡由于低海拔区域气候干旱,多样性最高的海拔区域(3 000 ~ 3 600 m)呈现上移。夹金山内复杂的地形有助于物种分化,并为小型兽类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生境。因此,该地区特有种和物种多样性较丰富。该区域内具丰富的食虫类物种,其原因可能是食虫类具有较多的进化优势.  相似文献   
30.
小相岭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利用 Forage Ratio指数对小相岭山系大熊猫与放牧牲畜的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 ,研究涉及 1 1种生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大熊猫喜欢选择在山体的脊部和中部的凸坡 ,坡向南坡 ,喜欢选择 0~ 2 4 %的灌木盖度 ,喜欢竹子盖度大于 5 0 %的原始针叶林 ,对坡度、乔木高度、乔木郁闭度、灌木高度不存在选择性 ,都为随机利用。放牧牲畜喜欢选择利用复合坡、山体的下部、坡度小于 2 0°的山坡 ;喜欢利用的生境类型是草坡和灌丛 ;选择的森林起源是次生林 ;所利用生境的乔木高度为 5~ 9m,对坡向、乔木郁闭度、灌木高度、灌木盖度、竹子盖度都随机利用。放牧家畜与大熊猫在对生境因子的利用上有许多共同点 ,对许多因子类型大多都是随机利用 ,因而 ,在对一些生境因子的利用上 ,放牧对大熊猫的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 ,它们在生境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特别是在对植被类型和森林起源的选择上差异较大 ,只要合理的规划和控制放牧活动 ,也就可能达到大熊猫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