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毛竹林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估算的最佳鲜叶采样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测定了毛竹林1年中不同月份现存鲜叶和凋落物的植硅体碳含量,通过比较不同月份鲜叶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与全年凋落物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估算毛竹林植硅体碳封存速率的最佳鲜叶采样时间.结果表明: 毛竹鲜叶中植硅体和植硅体碳含量分别为23.45~101.07 g·kg-1和0.73~1.98 g·kg-1,且不同月份间差异显著;不同月份毛竹鲜叶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为0.75~7.68 kg·hm-2·a-1,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2月和4月,且差异显著;2月和12月毛竹鲜叶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与全年凋落物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可将2月和12月作为估算毛竹林植硅体碳封存速率的最佳采样月份. 相似文献
22.
湿地生态系统中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入侵造成湿地植物群落结构退化及功能崩溃,直接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繁殖及初级生产力。目前关于凤眼莲的入侵机制有一定的研究,而关于凤眼莲入侵程度对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e)生长及种间关系的影响相对缺乏。以外来入侵植物凤眼莲,沉水植物金鱼藻和黑藻为研究对象,设计凤眼莲入侵程度(无入侵,轻度入侵对应盖度25%,重度入侵对应盖度75%)交叉定植方式(黑藻单种模式、金鱼藻单种模式,金鱼藻和黑藻混种模式)的控制实验,探究凤眼莲入侵强度对沉水植物金鱼藻和黑藻生长及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凤眼莲入侵程度显著降低了金鱼藻的生物量、分枝数;黑藻的株高、分枝数和分节数。无凤眼莲入侵时,两种沉水植物生物量均最大,两者种间竞争关系较强;随凤眼莲入侵盖度增加,两种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先急剧降低后略微增加,种间关系经过微弱促进后又变为竞争作用,其中黑藻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此外,凤眼莲入侵略微降低了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含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凤眼莲入侵以及水体总氮、总磷等水体理化性质对沉水植物生长均有显著负向影响(P<0.05),且水体理化性质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强于凤眼莲入侵。总之,凤眼莲入侵显著降低了金鱼藻和黑藻生长繁殖,随着凤眼莲入侵程度增加,两种沉水植物种间关系由竞争转变为促进再转变为竞争。研究结果为凤眼莲入侵有效控制及湿地沉水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3.
豆蟹属(Pinnotheres)与蛤类共栖的现象,在国内外已有很多的记载,而且发现了不少新的豆蟹。1953年我们在青岛、烟台等地采集时,曾挖掘了20条完整的燐沙蚕,特别注意到燐沙蚕和三强蟹属(Tritodynamia)的关系。1956年暑假期间我们再度到青岛、烟台等地,又挖掘了几条完整的标本,每条燐沙蚕的管道中几乎都有蓝氏三强蟹的存在。除此之外,我们更发现了一种很有兴趣的现象,即在燐沙蚕的管道入口处,还有一种所谓沙海葵,这三种不同的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于生物学教学上很有意义,因此我们写了这篇报导,希望动物学工作者指正。 相似文献
24.
南方丘陵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抵御区域耕地生态风险,保障耕地生态质量的重要举措。研究以南方丘陵区典型县-奉新县为研究区,选取部分景观格局指数构建南方丘陵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了县域尺度耕地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及其空间聚集特征,并尝试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区域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影响作用的空间地域差异。结果表明: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处于"危险"状态的行政村占研究区总数的12.92%,区域耕地景观生态安全问题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较传统全局回归模型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可以较好地揭示影响因素作用的地域差异;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景观生态安全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平稳性,依据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地域差异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距居民点的距离、地形位指数、年平均降雨量负向影响区和人口密度正向影响区。研究为确定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干扰来源及探究耕地保护对策如何落实到空间地域上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切开胆总管在X线透视下网篮取石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4月至2008年2月,65例患者术前均经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总管扩张、胆总管结石.术中于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造影,切开胆总管在C臂机透视下用网篮套取结石.结果:65例患者经胆总管造影发现14例有胆总管结石,经胆总管网篮取石成功13例.1例因结石嵌顿胆总管下端、取石网篮无法通过Oddi括约肌而中转开腹.结论: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X线透视下,正确掌握手术操作技巧,切开胆总管网篮取石可一次完成,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6.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治疗方法对中青年残根残冠患者咀嚼功能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2018年8月到2020年7月选择在本院进行前牙美容修复的中青年残根残冠患者82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牙冠延长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纤维桩加全瓷冠修复治疗,记录与随访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修复后3个月的舌向集中??侧向??与前伸??最大应力值小于解剖??(P<0.05),解剖??的正中??少于侧向??与前伸??(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修复后3个月的咬合接触时间多于对照组(P<0.05),左右侧??力百分比、??力中心距离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修复后3个月的成功率为97.5 %,高于对照组的85.7吧%(P<0.05)。观察组修复后3个月的外观效果与舒适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的牙龈萎缩、感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5 %,低于对照组的19.0 %(P<0.05)。结论:相对于牙冠延长术,纤维桩加全瓷冠在前牙残根残冠修复中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与舒适度,并不会影响光弹性状况,从而提高修复效果,减少随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互关系,文章在1个中国汉族HCM家系中进行心脏肌钙蛋白T(TNNT2)基因、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3)基因和心脏β-肌球蛋白重链(MYH7)基因的突变筛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基因功能区外显子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家系接受调查的7名成员中有4名成员携带MYH7基因c.1273G>A杂合突变,该突变位点位于MYH7基因的14号外显子并使425位的甘氨酸(Gly)转换为精氨酸(Arg).该突变首次在国内HCM家系中发现,突变携带者的临床表型在家系内部呈现明显的异质性.该家系成员TNNT2及MYBPC3基因未发现突变且正常对照组相同位置未发现异常.MYH7基因是我国家族性HCM的致病基因之一,携带c.1273G>A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表型差异明显,提示可能有其它因素参与了肥厚型心肌病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8.
对流感病毒14个血凝素亚型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RT-PCR克隆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片段,获得重组质粒。从重组质粒扩增大约500bp的DNA片段,浓缩后点到氨基化玻璃载体上,制成芯片。待检病毒样品用TRIzolLS提取RNA,反转录过程中用Cy5标记样品cDNAs。将标记样品与芯片杂交,扫描芯片上待检样品与芯片上捕捉探针的结合位点,杂交信号与预期设想一致。结果显示,DNA芯片技术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AIV血凝素亚型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牛磺酸镁配位化合物(TMCC)抗豚鼠心脏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作用。方法:取健康、体重250~300 g的成年雄性豚鼠,随机分为4组:① TdP模型组(n=7):离体心脏以K-H灌流液灌流20 min,然后使用IKs阻滞剂10μmol/L Chromanol 293B合并低钾(钾离子浓度为1.8 mmol/L)进行灌流,建立TdP模型。②~④ TdP模型+TMCC低中高浓度组(n=6):正常灌流稳定20 min后,在建立TdP模型的同时分别给予1、2、4 mmol/L TMCC。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法灌流豚鼠离体心脏,利用Biopac电生理记录仪采集并记录豚鼠离体心脏表面心电图。从心电图第Ⅱ导联图形获取各组豚鼠离体心脏TdP发生率、跨室壁复极离散度、QT间期不稳定性,以观察TMCC对TdP的影响。观测指标量取时间分别为:豚鼠离体心脏正常灌流20 min时、TdP发生前及给药60 min时。结果:TdP模型组的TdP发生率为6/7。1、2、4mmol/L TMCC可降低TdP发生率,三组TdP发生率分别为5/6、1/6、0/6。与给药前相比,TdP模型组中Chromanol 293 B合并低钾可使豚鼠离体心脏校正后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显著增大(P<0.01);与TdP模型组相比,TdP模型+1、2、4mmol/L TMCC组可明显减弱Chromanol 293B合并低钾导致的豚鼠离体心脏校正后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P>0.05)。与模型组相比,2、4mmol/L TMCC明显降低Chromanol 293B合并低钾导致的QT间期不稳定增大(P<0.05)。在TdP模型建立过程中,从心电图中可观察到连续多个心动周期的P波消失,而在TdP模型+TMCC组中,心电图始终拥有独立P波。结论:TMCC可通过降低离体心脏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和QT间期不稳定性以及抑制早后除极的发生而发挥抗TdP作用,降低TdP发生率。 相似文献
30.
摘要 目的:探讨全瓷冠、高嵌体与覆盖体对大面积牙体缺损后牙修复效果及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到2018年5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大面积牙体缺损后牙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将其分为全瓷冠组、高嵌体组与覆盖体组各48例。全瓷冠组给予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治疗,高嵌体组给予高嵌体修复治疗,覆盖体组给予覆盖体修复治疗,观察随访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三组修复后3个月的牙龈指数(GI)与探诊出血(BOP)阳性率低于修复前,高嵌体组、覆盖体组低于全瓷冠组(P<0.05)。全瓷冠组、高嵌体组、覆盖体组修复后3年的龋齿、牙周炎症、牙体修复体折断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1 %、16.7 %、8.3 %,对比有差异(P<0.05)。高嵌体组、覆盖体组随访3年的修复体固位、修复体外形、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评分都高于全瓷冠组(P<0.05)。随访3年,三组修复体固位对比无差异(P>0.05),但修复体外形、修复体边缘适合性对比有差异(P<0.05)。全瓷冠组、高嵌体组、覆盖体组随访3年的满意度分别为87.5 %、97.9 %和100.0 %,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全瓷冠、高嵌体与覆盖体在大面积牙体缺损后牙修复的应用均具有一定的效果,对牙周组织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