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s,CIK)联合化疗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DC-CIK联合小剂量HAG治疗23例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评分为高危(中危Ⅱ及高危组),经过中位3(2~5)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完全缓解者(CR)14例,部分缓解者(PR)4例,血液学改善(HI)2例,未缓解者(NR)3例,总有效率86.95%,CR率为60.87%,疗效维持中位时间为6(4.0~8.0)个月,其中11例转为急性白血病,中位转白时间12.5(7.0~18.0)个月,17例死亡,1年生存率为52.5%,2年生存率为26.09%,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非感染性发热。中危Ⅱ组和高危组CR率和转白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3名患者输注DC-CIK 2周后外周CD3+、CD4+、CD8+、CD3+CD56+淋巴细胞与输注前无明显差异,但1个月时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DC-CIK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应用于老年高危MDS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2.
制备了原位催化生成一氧化氮(NO)的新型仿生人工血管材料.固载有机硒催化剂的聚乙烯亚胺,作为NO供体催化剂,和海藻酸钠通过静电层层自组装交替结合到电纺聚已内酯基质的表面上.这种材料接触到NO供体—S-亚硝基谷胱甘肽时,显示了显著的催化释放NO的能力.在S-亚硝基硫醇存在的情况下,该材料可以抑制平滑肌细胞的黏附和铺展,同时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体外血小板黏附和动静脉分流实验显示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血栓性能,能够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聚集,预防急性血栓形成.该研究为提高人工血管的细胞功能和抗血栓性能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3.
为观察小鼠组织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年龄的关系,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不同年龄(1、4、18月龄)小鼠肝、肾、肺、心、脾、胃、脑组织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小鼠过氧化氢酶在不同组织中活性不同,活性高低顺序基本表现为:肝>肾>肺>心、脾、胃>脑;小鼠肺、心、脾、胃、脑各组织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1~4月龄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4~18月龄间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小鼠肝、肾组织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1~4月龄间与年龄相关性不显著,在4~18月龄间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结果表明,小鼠肝、肾、肺、心、脾、胃、脑等组织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机体过氧化氢酶活性的降低与机体衰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4.
粤北六地森林群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植被样方法和重要值计算,对地处广东北部山区的南雄青嶂山、始兴南山、曲江沙溪、翁源青云山、新丰云髻山、河源大桂山的森林群落乔木层优势科、优势种及各地共优种的径级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共有优势科为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冬青科、杜鹃花科等13科,与他们所处的中亚热带地理位置相适应;6地共有优势种9个,优势度存在明显差异。群落的相似性系数以沙溪与南山之间的75.88%为最大;青云山与大桂山之间的45.64%为最低;南山与其他各地的群落相似性系数均大于60%。共有优势种的种群径级结构中,甜锥(Castanopsis eyrei)、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种群在粤北6地的个体数量分布,与各地的纬度差异有较明显的相关性。云髻山和沙溪的黧蒴(Castanopsis fissa)种群呈增长趋势,而南山和大桂山的趋于衰退。青云山的木荷(Schima superba)种群呈增长趋势,而其他地区的更新不良。黄樟(Cinnamomum porrectum)在各地分布为散生,种群规模小,径级结构不完整。各地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种群的径级结构不完整,缺乏Ⅰ级幼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在粤北6地均呈现衰退趋势。研究结果提示,整体上粤北6地森林的非地带性植被趋于衰退,常绿阔叶林的恢复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65.
人工饲养恒河猴、食蟹猴的繁殖性能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北京地区人工饲养恒河猴与食蟹猴的繁殖性能,为温带地区猕猴的人工饲养和繁殖方式提供借鉴。方法对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饲养的317只恒河猴繁殖群(30只雄猴,287只雌猴)和78只食蟹猴繁殖群(8只雄猴,70只雌猴)近两年的繁殖性状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恒河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60.73%、54.45%和96.89%。食蟹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79.86%、56.12%和75.00%。结论食蟹猴和恒河猴可以成功的在温带地区饲养和繁殖,但人工饲养食蟹猴的妊娠率与产仔率较恒河猴高,而仔猴成活率则低于恒河猴。  相似文献   
66.
土壤干旱胁迫对毛鸡骨草幼苗生长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毛鸡骨草幼苗为试验材料,测定毛鸡骨草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和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加,毛鸡骨草幼苗的株高、茎粗、复叶长等呈递减趋势,根直径、须根数呈递增趋势;根、叶片脯氨酸含量和叶片可溶性糖的含量均呈先降低再上升的趋势,水势随干旱胁迫的加剧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根系活力随干旱胁迫的加剧呈递减趋势。但是,在严重干旱胁迫下,各生长指标的增长均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67.
人白细胞介素12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白细胞介素12(hIL-12)是一种异源二聚体细胞因子,由p40和p35两个亚基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首先构建了两个表达载体pVL1392-hp40和pVL1393-hp35,并分别与线性化多角体病毒基因组DNA共转染昆虫细胞株Sf9,用目视法筛选出重组病毒AcNPV-hp40和AcNPV-hp35。利用PHA激活的人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在条件培液中检测到重组hIL-12的生物活性,表达量约为1.5~2μg/106细胞。经实时BIA和Northern blot分析,hp35和hp40两亚基在昆虫细胞中获得表达。非还原条件下的Westernblot结果显示,重组hIL-12的表观分子量为76kDa,hp40同源二聚体的表观分子量为92kDa。重组ph40具有明显抑制hIL-12生物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8.
<正> 目前胸腺素或胸腺肽的生产工艺有中性提取和酸性提取等。不同工艺所得产品在活性上有无差别未见报道。我们在胸腺素简易制备工艺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中性提取和酸性提取所得产品的活性差异。  相似文献   
69.
用TRITC-鬼笔碱荧光显微探针入共焦激光扫描镜,观察了不同萌发阶段的姜花花粉和花粉管内肌动蛋白微丝的结构和分布格局的变化,花粉水合后在花粉内的微丝呈不规则网络状。但在靠近萌发孔周围,由於网络微丝向萌发孔汇集而延伸拉长,因此在萌发孔前缘出现荧光特别明亮区,显示微丝在此外开始密集。花粉水合后10-30分钟,大多数花粉管从萌发孔伸出,此时,在花粉管顶形成一个长约10-20μm的顶端区域微丝网络;在花粉  相似文献   
70.
以刺芒野古草为主的草丛,为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广泛分布的草丛类型之一,特别在江西泰和丘陵坡地分布非常广泛,其所在地土壤干燥而瘠薄。群落的种类组成约有84种,以禾本科的种类(23种)最多。多年生草本是群落中最基本的生活型(占总种数的41%)。群落覆盖度一般为60%。每平方米种的饱和度为12—14种,以早中生丛生禾草占主要优势。植物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为3000—6000公斤/公顷(鲜草)。由于生境条件和人为利用程度的不同,在泰和可以划分为六个基本类型: 1.刺芒野古草十金茅草丛; 2.刺芒野古草十黄背草草丛; 3.刺芒野古草十细毛鸭咀草草丛; 4.刺芒野古草十鹧鸪草草丛; 5.刺芒野古草十四脉金茅草丛; 6.刺芒野古草十粗毛鸭咀草草丛。目前,该草丛的主要利用途径为割草和放牧,已出现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现象,看来在坡度较陡的地方应采取封山育林的方法使其逐渐恢复为森林植被,而在坡度平缓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考虑建立放牧场,并与人工种植牧草结合起来发展养牛业,以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