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91.
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 BmK)是治疗癫痫的经典中药之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BmK毒液中分离纯化的神经毒素被认为是作用于膜离子通道的主要活性成分。电压门控钠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 VGSCs)在癫痫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其成为重要的癫痫药物靶点。BmK的长链毒素由60~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能特异性识别VGSCs,其中用于建立癫痫模型的α-样神经毒素与VGSC受体位点3结合,可诱发鼠类癫痫。而β或β-样神经毒素则与VGSC受体位点4结合,对癫痫模型有显著的抗惊厥作用。本综述旨在阐明BmK多肽作用于VGSCs的抗惊厥或惊厥作用,同时也为抗癫痫药物设计提供潜在的框架。  相似文献   
92.
为了解圈养雄性林麝维持社会等级的冲突行为模式,于2016年6月1日至7月28日在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中心,采用行为取样法对14只圈养雄麝进行了防御、追击、取代、进攻及威胁等社会冲突行为取样,分析了圈养雄性林麝社会等级与其发出(接受)的冲突行为类型和表达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林麝雄性圈养群发育了稳定的社会等级结构,作为冲突行为发起者,雄麝均有防御行为和侵犯行为(追击、取代、进攻和威胁)的表达,其防御行为的表达频次(7.71±2.18,n=14)显著高于追击(1.29±0.50,n=14)(P0.05)、取代(1.36±0.57,n=14)(P0.05)、进攻(0.21±0.15,n=14)(P0.05)和威胁(1.29±0.77,n=14)(P0.05) 4种侵犯行为的表达频次;防御行为表达频次与其社会等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序位雄性发出的侵犯行为类型不同,高序位雄麝的高强度侵犯行为(追击和进攻)和低强度侵犯行为(取代和威胁)均有表达,低序位雄麝缺失高强度侵犯行为,仅表达取代行为;作为冲突行为的接受者,雄麝接受的取代行为频次(1.43±0.53,n=14)显著高于进攻(0.29±0.12,n=14)(P0.05)和威胁(0.36±0.16,n=14)(P0.05);中等序位雄麝接受侵犯行为的频次(5.50±1.50,n=2)有高于低序位雄麝(4.60±2.088,n=5)和高序位雄麝(1.14±0.55,n=7)的趋势(P0.05)。由此得出,圈养林麝社群主要通过展现较低强度的侵犯行为维持其社会等级结构,冲突行为的发起者多是序位较高的雄麝,其高强度侵犯行为的表达频次也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93.
在圈养环境下,迁地保育野生动物易发育刻板行为,刻板行为的发育可直接影响圈养野生动物的繁殖和存活,从而影响迁地保育。2016年5月1日至7月31日间,采用焦点取样及所有事件记录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75头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进行了刻板行为取样,分析了性别、年龄、圈区环境、圈群结构等因素对其刻板行为的效应。结果表明,四川马尔康麝场的圈养林麝在单位取样时间(10 min)内展现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为20.53%±2.43%(n=75);雌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18.14%±3.26%,n=46)略低于雄麝(20.89%±3.98%,n=25);随圈养年限(本研究中的圈养林麝"年龄"即是"被圈养年数")增加,林麝展现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0.05);圈区环境设施对刻板行为存在显著效应(P0.05),裸地基底圈舍中林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最高(33.11%±6.16%,n=24);圈群结构对林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影响不显著(P0.05),混合圈群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19.31%±3.18%,n=53)最小;圈群密度对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效应不显著(P0.05)。增加圈养环境的植被覆盖,进行混合圈养,可有效降低圈养林麝的刻板行为强度,并可提升林麝迁地保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4.
基于2000—2015年MOD17A3数据及各驱动因素数据,辅以地统计学理论,利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剖析秦巴山区近16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气候变化、土壤类型、地形因子、植被类型及人类活动等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 秦巴山区植被NPP空间上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时间上,近16年呈西北增、东北减的变化特征,在未来呈北部持续性、南部反持续性的发展态势.秦巴山区植被NPP与降雨量和气温呈正相关;暗棕壤、黄壤、紫色土和水稻土4种土壤类型的NPP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土壤类型;不同植被类型的NPP存在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的差异;NPP的高值主要分布在坡度25°~50°、海拔500~1000 m 以及大于2500 m的区域内;人类活动对NPP具有双重扰动性,表现为正向促进,反向抑制.  相似文献   
95.
v-Ki-ras转化成纤维细胞中钙离子振荡的研究傅涛,徐永华,顾振纶(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苏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苏州215007上海200031)ras癌基因是60年代从大鼠的肉瘤病毒中分离得到的,ras这一名词,由ratsarcoma的开...  相似文献   
96.
本文旨在研究针对EGFR 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片段对BEL-7404细胞EGFR基因表达及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合成了互补于EGFR基因5′起始编码区的21聚脱氧寡核苷酸(ODNs)。实验结果显示,3.2μmol/L ODNs明显抑制BEL-7404细胞生长,[~3H]TdR掺入抑制试验显示其对细胞DNA合成的抑制作用表现剂量依赖性;密度扫描分析显示ODNs处理6、24h后,肝癌细胞EGFR mRNA分别下降10.5%和14.3%,ODNs处理4天后,细胞EGFR含量下降37.4%,同时观察了同一长度、针对同一靶基因区域的硫代磷酸型反义寡核苷酸对BEL-7404细胞的作用,表明3.2μmol/L ODNs在作用30h内,细胞DNA合成抑制率达62.1%,但此后渐下降,而SODNs在作用96h后达相应的抑制率(此后作用仍持续),提示S-ODNs在体外培养体系中有较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针对EGFR基因的反义脱氧寡核苷酸片段可通过部分封闭EGFR基因表达而抑制BEL-7404细胞的生长,而硫代修饰型比未修饰型反义核酸片段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7.
根际pH值对烟草无机营养吸收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pH8.0以内水培烟草对氮、钾及镁的吸收随着pH值的上升而增加,以后则减少;对钙的吸收一直增加至pH8.5;对锌、锰和铜的吸收呈明显降低趋势。pH6.0~8.0范围内,烟草对磷的吸收量变化不大。烟叶中上述元素含量亦受根际pH值的制约。  相似文献   
98.
植物细胞具有生长发育的全能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进行离体增殖、生长、发育、脱分化或再分化等,拥有发育成为完整植株的潜力。因此,植物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具有独特的用途。可有目的地改造作物细胞的遗传组成,培育出人们所需要的作物新品种或具有某些新特征的细胞群体;同时,也可进行作物遗传种质的保存、提纯或复状等。植物细胞离体培养首先是将细胞从植物体内取出,然后将其接种在特定的含一定营养物质的培养容器内,让其在一定的条件下,继续生长和繁殖。细胞培养成功的关键是营养条件(如糖、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等)和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99.
(1)由6种哺乳动物(人、羊、猪、鬼、狗及骆驼)Hb粗合成15对Hb混合物,研究了它们的解离-再结合情现。(2)除已知狗Hb及兎Hb可与人Hb形成“杂种分子”外,本文记述一些由羊-兎Hb、羊-狗Hb所构成的新的种间“杂交”实验。(3)所有阴极侧“杂种分子”的电泳位置均与HbA_2相近。因而,比如从(指电泳速度)即可得出β~狥(?)δ~A(仍指电泳关系)的初步结论。此点在理解Hb亚单位间关系方面可能有些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本实验观察了从新疆产穴居狼蛛(Lycosa singoriensis)的冻干毒腺中提取的粗毒及其经Sephadex G-25柱层析分离所得到的各组分对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①与对政党人胚的肺细胞、正常人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相比,穴居狼蛛毒对培养的SPC-A1有明显的高杀伤作用。例如用于杀伤50%的SPC-A1细胞所需的粗毒浓度为25 μg/ml,而用于杀伤相同量正常人胚肺细胞和淋巴细胞所需的粗毒浓度分别为600-500 μg/ml,即使将粗毒浓度提高到2000 μg/ml,也只能杀伤40%左右的正常人的红细胞。②在粗毒的8个分离组分中,第Ⅲ、Ⅵ和Ⅷ组分表现出杀伤SPC-A1细胞的活性,尤以后两者为明显。③粗毒经100 ℃加热30分钟后,杀伤SPC-A1细胞的活力稍有下降,但组分Ⅳ和Ⅷ经同样的加温处理后,该活性不变,唯组分Ⅲ在加温后该活性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