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以黑木耳醇提物和水提物为研究对象,以对胰脂肪酶活性的抑制率为指标,分别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试验,选取优化后抑制率高的提取物进行抑制类型和3T3-L1前脂肪细胞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醇提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1h、乙醇浓度90%、料液比1:20,抑制胰脂肪酶的IC50=681.56μg/mL。水提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h、料液比1:40,抑制胰脂肪酶的IC50=850.59μg/mL,醇提物的抑制效果优于水提物。醇提物对胰脂肪酶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为4.69mg/mL;醇提物浓度低于1mg/mL时,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活性无影响;浓度高于400μg/mL时即可显著抑制前脂肪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42.
为了解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后河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组成的变化, 我们通过样线、红外相机调查和检索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后河保护区鸟类名录, 并将其与后河保护区1999年科学考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于2017-2019年共在后河保护区内设置了82 km的鸟类调查样线, 共在309个位点上放置了红外相机, 累计99,586个相机日。我们用“后河” “鸟类” “湖北省”等关键词搜索相关出版物, 并查阅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经审核后发布的鸟类信息, 结合样线和红外相机调查结果形成后河保护区鸟类名录。共整理得到后河保护区鸟类255种, 隶属于16目55科。其中, 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 包括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和金雕(Aquila chrysaetos); 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46种, 包括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棉凫(Nettapus coromandelianus)、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灰林鸮(Strix aluco)、蓝鹀(Emberiza siemsseni)等。此外, 后河保护区有11种中国特有鸟类, 占我国特有鸟类种数(n = 93)的11.83%。在区系成分上, 后河保护区鸟类以东洋种为主(151种, 占59.22%), 其次为广布种(55种, 占21.57%)。与1999年科学考察结果相比, 鸟类增加了116种, 其中有1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在区系组成上, 后河保护区内东洋种占比增加, 包括分布区向北扩散的物种成分。此外, 本次调查未记录到20世纪在保护区内有分布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和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本研究表明, 后河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高、特有种及珍稀濒危物种丰富, 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后河保护区内野生鸟类动态变化, 可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案设计和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前列腺素E_2 (prostaglandin E_2, PGE_2)在妊娠维持和分娩启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人类妊娠的维持和分娩启动是一个炎症过程。本研究用原代培养的足月妊娠人子宫平滑肌细胞(human uterine smooth muscle cells, HUSMCs)作为研究对象,观察PGE_2四种受体亚型(EP_1、EP_2、EP_3和EP_4)对妊娠HUSMCs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用药物处理和/或转染各受体siRNA后,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HUSMCs培养液中炎性分泌因子的浓度。结果显示,PGE_2可剂量依赖性促进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 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分泌,而抑制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8(CXCL8)释放,但对IL-1β和趋化因子(c-c基序)配体2 (CCL-2)的分泌没有影响。EP_1/EP_3激动剂17-苯基-trinor-PGE_2刺激IL-6和TNFα的分泌,抑制IL-1β和CXCL8的分泌。转染EP_3 siRNA能逆转17-苯基-trinor-PGE_2对IL-6和TNFα分泌的影响,但是17-苯基-trinor-PGE_2对IL-1β和CXCL8的作用仍然存在。敲低EP1可阻断17-苯基-trinor-PGE_2对IL-1β分泌的抑制效应,而17-苯基-trinor-PGE_2促进IL-6和TNFα分泌的作用仍然存在。EP_2和EP_4激动剂均可刺激IL-1β和TNFα分泌,这种效应可分别被EP2siRNA和EP4 siRNA所逆转。磷脂酶C (phospholipase C, PLC)和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 PKC)的抑制剂可阻断17-苯基-trinor-PGE_2对TNFα和CXCL8分泌的影响。PI3K抑制剂LY294002和P38抑制剂SB202190可分别阻断17-苯基-trinor-PGE_2诱导的IL-1β和IL-6分泌。腺苷酸环化酶和PKA的抑制剂均能逆转EP_2和EP_4激动剂促进IL-1β和TNFα分泌的作用,而PLC和PKC抑制剂则可阻断EP_2和EP_4诱导的TNFα分泌,但不能阻断IL-1β的分泌。以上结果表明,PGE_2不同受体对子宫肌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具有不同作用,提示PGE_2可能通过不同受体的精细调节来调控妊娠期子宫肌层中的炎性微环境。  相似文献   
44.
遗传转化方法是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在转化过程常出现转化子变异的现象,影响目标基因功能的判断。本文以阴环炭团菌菌落形态特征异常的拟基因TJAS01-V10012900敲除菌株12900-5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手段验证基因敲除的真实性,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各转化子在基因敲除区域以及基因组其他区域的差异,转录组测序比较12900-5与其他转化子在基因表达层面的差异。比较基因组发现,12900-5与12900-6菌株在潮霉素抗性基因插入位置与片段一致,且不存在多拷贝现象。12900-5菌株有两个特异SNP位于不同的基因,一个与细胞周期S期有关,另一个与囊泡转运有关,两者均与菌丝生长有关。由此推测,转化子12900-5形态特征异常很有可能与这两个非靶标位点突变有关。转录组分析结果发现12900-5菌株在氨基酸代谢通路、翻译过程等多个代谢与信号途径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本研究例证了转化过程存在的非靶标变异现象,但导致这种变异的原因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美皮康应用于外固定架针孔换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骨科50例四肢骨折行外固定架固定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实验组以美皮康有边型敷料换药,对照组以临床常用的络合碘纱布条进行换药,比较两组每天更换敷料频次,外固定针孔及周围皮肤红肿、渗出情况,护士更换污染床单被套频次及护士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每天更换敷料频次少于对照组(P<0.05),外固定针孔及周围皮肤红肿、渗出等情况,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护士更换污染床单被套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皮康对保护骨科外固定针孔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络合碘纱布条换药,对预防外固定针道感染有效,同时减轻护士维持床单位整洁、减少床单被套的更换频次,提高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6.
为揭示植物抗旱的调控机理, 对复苏植物旋蒴苣苔(Boea hygrometrica)的一个编码C2结构域小蛋白的基因BhC2DP1进行研究。Real-time PCR和ProBhC2DP1:GUS报告基因检测显示, 该基因只在干旱早期和外源Ca2+处理0.5小时时受诱导表达; 分别施加Ca2+螯合剂EGTA和逆境激素ABA均抑制该基因表达, 但二者同时处理则显著诱导其表达, 表明ABA对该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是Ca2+依赖型的。过表达BhC2DP1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对ABA的敏感性增强, EGTA处理可消除其与野生型的差异, 表明Ca2+是BhC2DP1蛋白参与ABA反应所必需的。综上所述, ABA和Ca2+信号途径的精细调控可能是决定干旱诱导旋蒴苣苔中BhC2DP1基因表达时间、丰度和功能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7.
以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688块固定标准地数据,采用MATLAB中log-sigmoid型函数(logsig)和线性函数(purelin)为神经元的作用函数,依据全林分生长模型的概念,以年龄(A)、地位级指数(SCI)和林分密度指数(SDI)作为输入变量,以林分每公顷蓄积量(M)作为输出变量,构建和训练了全林分生长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与常规建模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精度高达99.6%,检验精度为98.9%,说明与其它建模方法相比人工神经网络建模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和适应性,对林分生长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48.
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是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致病真菌常通过皮肤的微小外伤侵入,损害好发于四肢远端的暴露部位。临床表现为疣状增生性斑块或结节,病程持久,迁延不愈。最近我们用伊曲康唑治愈1例着色芽生菌病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9.
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动态变化与其繁殖特性密切相关,而繁殖特性又与其栖息环境有关。为了解高原鼢鼠繁殖特性与其栖息草地质量的关系,本文在祁连山东段选择两个不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分布区,在其繁殖期调查各密度区雌雄个体不同月份的繁殖特性、草地生物量、植物组成、地下根系重量及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土壤紧实度和水分变化。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繁殖特性与草地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高原鼢鼠繁殖期,5月为繁殖高峰期,6月进入繁殖末期;不同种群密度区之间个体繁殖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繁殖强度在繁殖高峰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繁殖末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原鼢鼠性比在繁殖高峰期表现为低密度区大于高密度区,而在繁殖初期和繁殖末期为高密度区大于低密度区;两个种群密度区之间,草地植物组成、草地地上生物量、可利用草地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0-30 cm土层根系根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除高原鼢鼠采食深度(0-20 cm)外,不同密度区土壤紧实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0-3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一定种群密度下,高原鼢鼠繁殖特性的变化与地下根可溶性糖含量和土壤水分有关,而繁殖特性与草地植物学组成、草地生物量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50.
核转录因子-κB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核转录因子,实验证实NF-κB的过度活化与多种疾病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年研究获得的在疾病状态下抑制NF-κB过度活化从而缓解病症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