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蚜虫类Aphidina科级和属级阶元系统研究世界范围内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蚜虫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涉及267科2120属,尤其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伞形科、唇形科、蔷薇科、茜草科、兰科、壳斗科、杨柳科、胡桃科等植物为主.13科蚜虫的寄主植物差别很大:在科级水平,球蚜科Adelgidae、纩蚜科Mindaridae和平翅绵蚜科Phloeomyzidae的寄主植物类群比较单一,蚜科Aphididae和瘿绵蚜科Pemphigidae的寄主植物范围最为广泛;在属级水平,各属蚜虫间寄主植物也有明显差异,有143属蚜虫的寄主植物多于2科,其中蚜科的属占多数,蚜属Aphis、瘤蚜属Myzus、长管蚜属Macrosiphum、粗额蚜属Aulacorthum和声蚜属Toxoptera的寄主植物最多,各超过100科290属.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着不同种类的蚜虫,其中16科47属寄主植物上寄生的蚜虫多于14属.蚜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取食部位丰富多样,可分为7类,分别为叶片、嫩梢、嫩枝、茎、花、根部、果实等.以叶片、茎、嫩枝和嫩梢为蚜虫主要取食部位.平翅绵蚜科主要取食嫩枝、茎和根部,短痣蚜科Anoeciidae主要取食叶片、嫩梢和根部,球蚜科、群蚜科Thelaxidae和毛管蚜科Greenideidae取食叶片、嫩梢、嫩枝和茎等部位,纩蚜科取食叶片、嫩梢、茎和花等部位,大蚜科Lachnidae和斑蚜科Drepanosiphidae除取食叶片、嫩梢、嫩枝、茎等部位外,前者还在根部取食,后者还寄生在果实上,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在除花以外的其它6个部位取食,蚜科、瘿绵蚜科和毛蚜科Chaitophoridae的取食部位最为多样,它们在上述7个部位均可取食.还初步讨论了在不同寄主植物上蚜虫物种的分化,以及蚜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2.
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组成和特点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了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组成和特点.横断山区共有蚜虫11科69属125种,以东洋区、特有种类占优势.蚜虫区系古北成分和东洋成分充分交融,特有种类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多样.对该区蚜虫的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特有种分布不均衡,水平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丽江和玉龙雪山地区,垂直分布在海拔3 000~3 200 m,是特有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带.此外,对跨古北和东洋区分布种类的东亚起源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3.
ZAP是一种抗病毒因子,能够特异性结合病毒RNA并招募细胞中的RNA酶降解所结合的靶RNA,从而抑制某些病毒的复制,如鼠白血病病毒(MLV)、辛德比斯病毒(SIN).ZAP对HIV病毒抑制作用并不明显.Tat和Rev是HIV编码的两种可以特异性结合HIVRNA的蛋白质,将它们与ZAP构建成融合蛋白,使得融合蛋白通过Tat或Rev结合HIVRNA并通过ZAP降解HIVRNA,从而抑制HIV假病毒载体携带基因的表达.这一结果为抑制HIV病毒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支持了ZAP招募mRNA降解机器降解靶RNA的模型.  相似文献   
54.
本文记述中国二叉蚜属SchizaphisBruer6种,其中包括3新种:贴梗海棠二叉蚜Schizaphis(Schizaphis)chaenometicolaZhang,sp.nov.香草二叉蚜Schizaphis(Schizaphis)hierochlophagaZhangetChen,sp.nov.和长管二叉蚜Schizophis(Schizaphis)longituberclataZhangetQiao,sp.nov,并附亚属、种检索表。模式标本存放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贴梗海棠二叉蚜Schizapais(Schizaphis)chaenometicolaZhang,新种(图1)正模:无翅孤雌蚜,No.8101-1-11,甘肃:天水(北纬34.6°,东经105.7°)1580m,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Sweet),1985-VII-7,23,张广学、钟铁森;副模:7无翅孤雌蚜,其它同上。该种触角约为体长的0.50~0.70倍,腹管略长于尾片,与香草二叉蚜相近,但腹部各节无缘瘤,中胸腹盆两臂分离,寄主贴梗海棠和山丁子,使其不同于本属内任何种。香草二叉蚜Schizaphis(Schizaphis)hierochlophagaZhangetChen,新种(图2)正模:有翅孤雌蚜,No.Y2690-1-1-3,北京(北纬39.3°,东经116.4°)100m,香茅草Cymbopogonspp,1983-VI-2,张向才。副模:1有翅孤雌蚜,1无翅孤雌蚜,No.Y2690-11-2,其它同上。该种触角约为体长的0.64倍,有翅孤雌蚜触角3~5  相似文献   
55.
中国斑蚜科一新属一新种一新亚种记述(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中国斑蚜科一新属,茴斑蚜属Foeniaphis Zhang et Qiao,gen.nov.,一新种,长圈茴斑蚜F.oblongisensoria Qiao et Zhang,sp.nov.和一新亚种聂长斑蚜连城亚种Tinocallis nevskyi lianchengensis Qiao et Zhang,ssp.nov.。所有模式标本均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内。  相似文献   
56.
本文记述了长管蚜亚科2新属,肖长管蚜属AntimacrosiphonZhang和头毛网蚜属KaramicrosiphumZhang,4新种:瘤尾肖长管蚜AntimacrosiphonbulacaudatumZhangetYe,草头毛网蚜KaramicrosiphumhumuliosumZhangetQiao,头无网蚜AcyrthosiphoncapitellumZhang和野草莓无网蚜A.fragumZhang.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57.
作者在整理福建省蚜虫标本时,发现瘿绵蚜科中国1新纪录属和3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58.
应用RAPD技术辅助蝴蝶兰辐射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APD技术对蝴蝶兰辐射诱变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蝴蝶兰5种不同形态的诱变苗和对照苗进行PCR扩增,13个引物所产生的RAPD谱带大小为200~3 000 bp,共扩增77条带,多态性带61条,多态率79.22%。13个引物平均扩增的带数为5.92,引物S0036最多,为9条带。比较诱变苗与对照苗谱带,两者有差异,表明诱变苗是由基因突变引起。  相似文献   
59.
对中国斑蚜科 Drepanosiphidae叶蚜亚科 Phyllaphidinae叶蚜族 Phyllaphidini1新属——群斑蚜属 Thelazacallis Zhang进行了研究 ,提供了该新属的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及其与近缘属的示差鉴别。同时记述 1新种——毛茛群斑蚜 Thelazacallis ranunculicolaQiao et Zhang。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群斑蚜属 Thelazacallis Zhang,新属模式种 :Thelazacallis ranunculicola Qiao et Zhang,sp.nov.本新属的胚胎和成蚜与新叶蚜属 N eophyllaphis Takahashi相近 ,但喙端部有次生毛 (后者无 ) ;尾片完整 (后者分裂呈双叶状 ) ;触角节 I短于节 II(后者长于 ) ;生殖突 3个(后者 4个 )。与迪叶蚜属 Diphyllaphis Takahashi在胚胎毛序、成蚜的触角、体蜡片、喙端节等方面十分接近 ,但复眼仅由 3个小眼面组成 (后者多于 3个 ) ;生殖突 3个 (后者 2个 )。毛茛群斑蚜 Thelazacallis ranunculicola Qiao et Zhang,新种 (图 1~ 9)正模 :无翅孤雌蚜 ,No.Y16 0 3- 1- 2 - 1,1979- - 1,四川 (西昌 ) ;常勇楠采 ;副模 :1头无翅孤雌蚜 ,其他同正模。寄主 :毛茛 Ranunculus sp.。本新种与新叶蚜属已知种和迪叶蚜属已知种的区别见群斑蚜属与新叶蚜属和迪叶蚜属的区别。  相似文献   
60.
基因库中离体保存甘薯种质遗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形态标记、生化标记和蛋白分子标记等三个水平检测国家基因库中离体保存10年的甘薯种质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长期试管保存的甘薯种质,大多数在农艺性状、POD、MDH和叶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上与其原种基本相同。只有少数品种在EST、或α-Amy酶谱出现差异。这就意味着离体保存对甘薯种质的遗传产生影响,并且认为POD、MDH和叶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不适宜作为鉴定指标;而EST和α-Amy两种同工酶谱可用于检测甘薯离体种质遗传稳定性的生化指标。从22份种质的大田和试管两种生长状态下的生化指标测试结果显示,在这两种生长状态下,遗传稳定的种质,均与原种相同;遗传产生差异的种质,差异均能表达,只是因生长条件不同,酶谱表达方式有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