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γ射线诱发转化的大鼠胚胎细胞(REC:myc:γ33)的DNA构建粘粒基因库,用总基因库DNA转染NIH/3T3细胞,产生转化灶的DNA作二轮转染,二轮转化的NIH/3T3细胞内有大鼠REC:myc:γ33DNA中具转化活性的N-ras基因,用不对称PCR和DNA序列分析法证明,REC:myc:γ33细胞中鼠N-ras的活化是由于第61位密码子的A→G点突变.NIH/3T3转化灶中鼠N-ras也有同样点突变,但NIH/3T3细胞的内源性N-ras基因则无此突变.  相似文献   
2.
EB病毒BNLF-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EB病毒基因组U5-TR区内的BNLF-1基因,其转译产物为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1, LMP-1),由于LMP-1可以导致细胞转化并在EB病毒致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成为近年来EB病毒分子生物学及相关肿瘤如人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何杰金氏病等疾病病因发病学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一批有重要意义的成果,文章从BNLF-1的基因结构及表达调控, LMP蛋白的结构及生化功能, LMP-1的生物学功能和LMP-1研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3.
维甲酸对鼻咽癌细胞生长、表型和瘤基因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维甲酸(RA)对鼻咽癌细胞生长、表型和癌基因表达的作用.用RA诱导鼻咽癌细胞,绘制诱导前后的细胞曲线,观察细胞形态,并用Northern杂交和DNaseⅠ超敏感区分析法检测基因表达和调控.结果表明,RA能显著抑制鼻咽癌细胞的生长,前5d下降约50%.RA处理后的细胞从典型的多边形形态变成扁平、细长,类似纤维细胞状的形态.RA诱导前c-myc基因和c-Ha-ras基因HNE2细胞中高表达,而诱导后c-myc基因表达水平急剧下降,c-Ha-ras基因无明显改变.在实验中还发现RA诱导前后的c-myc基因和c-Ha-ras基因中一些重要的超敏感位点和它们的功能.由实验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RA能促进鼻咽癌细胞分化,通过对染色体上调控位点的作用来抑制c-myc基因的表达,DNaseⅠ超敏感位点与细胞的分化程度、细胞的组织特异性和基因表达状态有关,c-myc基因可通过不同的调控方式而失活.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mRNA差异展示法进行了改良,利用一组随机引物与来源于mRNA翻译起始位点区域的引物组合进行RT-PCR,使差异展示的片段来源于蛋白编码区,并对差异展示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应用此法对人鼻咽上皮与软腭口腔粘膜上皮扔基因表达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到了10个在鼻咽上皮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并对其中的5个片段进行了亚克隆和序列分析。通过与Gene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确定其中两个片段为未  相似文献   
5.
一种快速检测启动子特异性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爪蟾的受精卵体积大,易于操作,与转基因鼠比较,转基因爪蟾操作更是快速、经济、简便,是一种深受欢迎的脊椎动物模型。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特性,与不同的基因启动子连接,并运用显微注射技术制备转基因蟾,根据GFP表达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启动子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同源重组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对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中某一特殊基因进行定向操作,以便借助转基因动物手段来精确研究基因结构与功能及表达调控的技术。本文对同源重组发生的分子机理、实验设计策略、打靶细胞的筛选和富集方法,近年来在这一领域中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7.
采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RDA)研究了银额果蝇两个单雌系AKM46(含B染色体)和AGZ2(不含B染色体)两基因组间的差异。用AKM46作检测(tester)扩增子,AGZ2作驱赶(driver)扩增子,通过三轮消减杂交后,获得了6个差异片段(100bp~300bp)。亚克隆后,对11个片段测序并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获得了9个新的序列。选择clone22 及clone42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这两个片段仅在检测扩增子及第一、第二、第三轮差异片段中检测到杂交信号,而在驱赶扩增子检测不到杂交信号。证实了这两个片段来自含有B染色体的单雌系AKM46,而且可能是B染色体上的特异基因片段。 Abstract:The genomic difference betweenDrosophila albomicanAKM46 (with B chromosome) and AGZ2 (without B chromosome) was analyzed by RDA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technique. In RDA system, the tester amplicon is AKM46 while the driver amplicon from AGZ2. After three rounds of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ix different products were obtained and identified, and their size was about 100bp~300bp. After subcloning, eleven positive clones were sequenced and blasted with Genbank database. Nine sequences were unmatched with the known sequences. Clone22 and clone42 were selected for Southern hybridization, and positive signals were observed only in tester amplicon, and the first, second, third differente products, not in driver amplic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equence come from AKM46 and might be the specific genes in B chromosome.  相似文献   
8.
干细胞壁龛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贺军  李虹  姚开泰 《生命科学》2006,18(4):347-350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愈来愈重视干细胞在机体组织中的居住环境——壁龛(niche)对干细胞的影响。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行为受其所处微环境的影响。干细胞壁龛通过与干细胞之间的直接和(或)间接作用影响干细胞的命运。壁龛成分——壁龛细胞、细胞外基质和来源于壁龛细胞的可溶性因子在维持干细胞的特征、调控干细胞数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细胞间接触是EB病毒自发感染人类上皮细胞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产EB病毒的绒猴淋巴细胞B95-8系和补体受体2型(complement receptor 2, CR2)与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olymeric immunoglobulin receptor, pIgR)表达阴性的人永生化上皮细胞Hacat系共培养,进行细胞接触感染实验.一周后去除B95-8细胞,仅留Hacat细胞,并以自行改进的方法鉴定前者是否得以彻底去除.在证实没有B95-8残留后,PCR和原位杂交分别检验剩余Hacat细胞中EB病毒的感染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法能够灵敏和简便地判断B95-8细胞的污染与否,并且与B95-8细胞接触共培养的Hacat细胞能被EB病毒有效地感染,后者暗示了EB病毒对上皮细胞可能存在细胞融合和CR2或pIgR介导之外新的感染途径.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前人的细胞接触感染方法,也为建立天然的EB病毒自发有效地感染上皮细胞的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DNA肿瘤病毒蛋白与p53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叔平  姚开泰 《生命科学》1998,10(3):141-145
大多数人类肿瘤发生p53基因突变,突变性p53蛋白功能失活、半衰期延长,并在肿瘤细胞中大量累积,一般认为,p53基因突变是肿瘤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近年也发现一些人类肿瘤细胞存在p53蛋白累积而无基因突变。这种现象与DNA肿瘤病毒密切相关,业已证明:SV-40T抗原、腺病毒E1B55-kD、E4orf6蛋白、HBVX蛋白、HPVE6蛋白、HCMVIE84蛋白、EBVBZLF1和EBNA5蛋白均与p53蛋白结合而使其功能失活。这表明:p53基因突变并非是p53蛋白功能失活的唯一原因。p53蛋白与病毒蛋白或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可能是其功能失活的另一主要原因?本文就近年国外有关病毒蛋白与p53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加以概述;试图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