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3.
放射孢子虫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4.
鱼类寄生单殖吸虫越来越多受到寄生虫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关注 ,生态位分析也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外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工作[5~ 8] 。近年来 ,我国单殖吸虫生态学的研究也吸引了不少科学家的兴趣[1~ 3 ,9] 。红鳍原鱼白 (Culterichthyserythropterus)是我国的一种自然经济鱼类 ,许多学者研究了不同水体红鳍原鱼白的寄生虫种类组成[4 ] 。作者现将红鳍原鱼白寄生单殖吸虫生态位分析作一报道 ,为研究寄生虫群落结构提供必要的背景参数。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来源洪湖系长江和汉江支流东荆河之间… 相似文献
5.
我国淡水鱼类柱形病病原菌柱状黄杆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认识我国淡水鱼类烂鳃病的病原以及柱形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实验从发生烂鳃病的病鱼中分离细菌性病原,经过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及是否在含托普霉素的Shieh培养基中生长并形成黄色假根状菌落,是否产生降解明胶和硫酸软骨素的酶类等特性的鉴定,并结合16SrDNA序列分析,证实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是所分离的烂鳃病的病原。同时,研究也证实20世纪曾经命名为烂鳃(Gill-rot)病病原的鱼害黏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 Lu,Nie & Ko,1975)是柱状黄杆菌的同物异名。利用分离到的16株柱状黄杆菌的16SrDNA序列,以及已经发表的柱状黄杆菌的相关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现柱状黄杆菌的菌株聚成3枝,与柱状黄杆菌的三种基因组型(Genomovar)相对应。其中当时命名为鱼害黏球菌的强毒株G4与分别分离自日本和美国的两株聚为一枝。另外两枝包括的菌株较多,它们中的一些菌株来源于相同的鱼类宿主,如鲤形目的种类;但是,这两枝也包括一些特有的株,如从欧洲和美国的鲑形目鱼类上分离的柱状黄杆菌聚为一枝,这一枝还包括我国曾经命名为鱼害黏球菌的G18弱毒株。从我国隶属于鲈形目的鳜鱼和鲟形目的中华鲟上分离到的柱状黄杆菌则聚为另外一枝。作者认为对不同基因组型菌株的致病性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将可能从根本上认识鱼类柱形病的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6.
丹江口水库马口鱼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2004年8月到2005年11月在丹江口水库调查的847尾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肠道内共获得寄生蠕虫14种,其中线虫7种,复殖吸虫4种,棘头虫2种,绦虫1种。该寄生蠕虫群落以广谱性寄生虫为主。杜父鱼驼形线虫(Camallanus cotti)、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卡斯杆咽线虫(Rhabdochona cascadilla)和木村小棘吻虫(Micracanthorhynchina motomurai)为群落的核心种。研究结果表明,寄生蠕虫群落随着马口鱼的体长和食性的改变而发生显著的变化。群落核心种的感染强度与马口鱼体长呈显著相关关系。种间相关性分析表明群落结构呈非随机组合,种间感染强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同时群落种间关系受到马口鱼的体长和食性以及季节变化的显著影响。马口鱼肠道寄生蠕虫群落在宿主较大个体或夏秋季节中更容易形成显著的种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黄颡鱼河鲈源吸虫和黄颡前驼形线虫的季节动态和频率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2月到2002年7月,对湖北省梁子湖黄颡鱼的胃部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共发现4种寄生蠕虫,即:黄颡前驼形线虫(Procamallanus fulvidraconis)、杜父鱼驼形线虫(Camallanus cotti)、黄颡刺盖线虫(Spinitectus gigi)和河鲈源吸虫(Genarchopsis goppo),本文主要报道了黄颡前驼形线虫的频率分布,以及河鲈源吸虫的季节动态和频率分布.黄颡前驼形线虫的感染率为96.70%,平均丰度为21.59±23.37,方均比为25.29,与负二项分布拟合不成功(p<0.001),没有发现表示"宿主年龄-寄生虫丰度"之间关系的凸形曲线,寄生虫丰度与宿主年龄和体长之间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x,y=0.3038,p<0.001;Rx,y=0.3938,p<0.001);河鲈源吸虫的感染率为48.61%,平均丰度为2.45±5.44,方均比为12.09,与负二项分布拟合成功(p=0.29),其"宿主年龄-寄生虫丰度"之间的关系呈凸形曲线,并且伴随着聚集度的下降,感染丰度与宿主年龄和体长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x,y=0.1694,p<0.001;Rx,y=0.2449,p<0.001).河鲈源吸虫感染的高峰期发生在春季、晚秋和初冬,各月份间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都有显著的差异(G=93.4>χ20.05[17]=27.58;F=16.7,p<0.001).寄生虫本身的生活史模式可能是引起河鲈源吸虫显著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2009年4月到2012年7月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高体雅罗鱼鳃部寄生的指环虫进行了取样调查,以期了解该鱼指环虫的种群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高体雅罗鱼共感染了三种指环虫,分别为号筒指环虫、小刺指环虫、大翼指环虫,该鱼的总感染率为28.47%,平均感染强度为7.39(1—42)。感染率、感染强度在不同体长组的宿主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指环虫的感染率在30 cm以上的宿主中达到最大,为50%,而在L10范围内未发现感染;在不同体长组宿主中指环虫种群的分布类型主要为聚集分布,另外,根据形态学特征鉴定大翼指环虫(Dactylogyrus alatus f.major Linsyow,1878)为我国指环虫属一新记录种,论文对其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绘制了特征图,同时与寄生于高体雅罗鱼鳃上的国内已记述指环虫属虫种的主要形态特征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桃花水母属一些种类命名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本文建立了两个新的形态度量学参数,即触手密集度和平衡囊密集度,采用形态度量学方法对在我国采集到的索氏桃花水母、嘉定桃花水母、中华桃花水母和短手桃花水母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讨论这两个参数在种类区分上的应用。此外,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桃花水母各形态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短手桃花水母和中华桃花水母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可能与中华桃花水母为同一物种。嘉定桃花水母与中华桃花水母和索氏桃花水母在形态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应该是一个有效种。桃花水母的触手数和平衡囊数均与伞径显著正相关,除嘉定桃花水母外,其他三种桃花水母的平衡囊密集度都与触手密集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据文献记载 ,有关我国三代虫 (Gyrodactylinae)的研究始于 1 948年[1],迄今为止 ,已报道三代虫 42种[1—3]。作者在整理、鉴定三代虫标本时发现 ,寄生于两种鳃部的四种三代虫在我国均未见报道 ,其中有两新种 ,现记述如下。量度均以毫米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学研究室。1 东湖三代虫 ,新种Gyrodactylusdonghuensissp .nov .(图 1 )宿主与寄生部位 :中华RhodeussinensisG櫣nther的鳃。图 1 东湖三代虫G .donghuensissp… 相似文献